
前 言
肾脏病是临床常见病,也是疑难病,严重危害人民的生命健康。除发达国家外,很多国家和地区终末期肾脏病患者至今还无法得到及时的透析或移植治疗。中医药在防治肾脏疾病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有些让西医束手无策的肾脏疾病,经中医辨证施治后,病情得到明显的缓解。但目前中医辨证治疗仍有不足之处,慢性肾脏病病机复杂,临床证候变化多端,专家亦众说纷纭,没有统一的标准,既不利于学术交流,亦影响临床诊疗指南的制订。更重要的是中医辨证的不规范和主观因素的影响也是阻碍中医病证效结合研究的重要原因之一。慢性肾脏病的病机特点和中医证候演变规律首先需要进行系统化和规范化的研究。
多年来,对中医辨证客观化、标准化的探索一直在努力中。有关慢性肾脏病的证候规范化研究也早已起步,在各家认识的基础上,全国中医肾病学会曾在两次全国会议上制订了慢性肾炎辨证分型标准。第一次在1983年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分会肾病专业委员会昆明会议上制订了慢性肾炎辨证分型标准,将慢性肾炎分为3个阶段,即水肿阶段、肾劳阶段、肾衰阶段。第二次为1987年9月天津会议上通过的“慢性肾衰竭中医辨证分型和疗效判定标准”,将慢性肾衰分为正虚5型及邪实8型。正虚5型为:脾肾气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气阴两虚、阴阳两虚;邪实8型为外感、痰热、水气、湿浊、湿热、瘀血、内动、风燥。之后,卫生部(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下同)于1993年在颁布“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第一批病证的行业标准时,首先制订了慢性肾衰辨证分型标准,将慢性肾衰竭分为本虚(脾肾气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气阴两虚、阴阳两虚)和邪实(湿浊、水气、血瘀)。至此,慢性肾衰竭的中医辨证分型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行业标准。
尽管有了全国性的统一分型标准,文献回顾性分析其证候分型仍呈多样化,反映出这些辨证分型标准在适用性上还存在问题。因此,对慢性肾病中医辨证标准在中医研究发展新形势下进行重新制订显得尤为必要。然而,基于目前临床和实验的研究现状,还不适合马上进行中医肾病定义、辨证分型标准和治疗方法的修订,因此现阶段结合研究进展对已有的中医肾病的定义、辨证分型标准和治疗方法标准进行释义显得尤为重要,另外,本书还涉及膀胱疾病。故此,我们编写了《中医临床诊疗指南释义·肾与膀胱病分册》,其意义在于提高实用性。
本书力求重点突出,兼顾全面,实用性强,希望能为广大中西医内科医师及医学院校师生提供一本具有参考价值的肾与膀胱疾病定义、辨证分型、治疗方法的工具书。由于本书的上述理论体系尚属探讨阶段,参与撰写的人员较多,加之编著者水平有限,书中内容难免有错误疏漏之处,恳请广大读者及专家同道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再版时修订提高。
何立群
2015年5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