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诊疗指南释义·肾与膀胱病分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3 其他治法

3.1 单方验方

3.1.1 通腑化浊汤:黄芪50g,党参25g,广藿香25g,佩兰25g,茯苓20g,白术20g,陈皮20g,法半夏15g,大黄6g,1日1剂,水煎服。

3.1.2 升清降浊汤:吴茱萸3g,法半夏9g,干姜9g,茯苓25g,泽泻12g,生姜6g,白术6g,厚朴6g,荷叶6g,1日1剂,水煎服。

3.1.3 宁元散:西洋参10g,三七10g,鸡内金10g,琥珀10g,珍珠粉2g,麝香0.3g,共研细末,调匀,口服,1次服2g,1日2~3次。

3.2 针刺

3.2.1 体针:取穴中脘、内关,针用泻法,足三里、阴陵泉、肾俞、中极,针用补法。

3.2.2 耳针:取穴肾、膀胱、内分泌、神门、脾、胃肠,毫针轻度刺激,也可用王不留行贴压。

释义

●针灸治疗:通过针刺、艾灸或电针刺激人体经络上的腧穴,再通过腧穴调节脏腑功能,达到增强人体抗病能力的目的,用于缓解关格并发、头昏头痛、大便不通、抽搐等症状。

3.3 灌肠

大黄20g,蒲公英30g,丹参30g,牡蛎30g先煎,附子15g先煎,水煎2次浓缩至150mL,保留灌肠,时间要求在半小时以上,1日1次,7日为1个疗程。

释义

●合理运用中药保留灌肠法:中药保留灌肠是中医治疗关格的重要方法,临床常用的灌肠中药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类:①通腑泻浊类:大黄、芒硝。②重镇安神类:牡蛎、龙骨。③温阳类:肉桂、附子。④清热解毒、燥湿化浊类:蒲公英、山栀、土茯苓、六月雪、槐米、蛇舌草、石韦等。⑤活血化瘀类:丹参、桃仁、红花、益母草、川芎、赤芍等。此外,还可配以益气药人参、黄芪,以及行气药莱菔子等。如临床常用的降浊灌肠方由生大黄、生牡蛎、六月雪各30g组成,浓煎120mL,高位保留灌肠,2~3小时后,用300~500mL清水清洁灌肠,每日1次,连续10日为1个疗程。休息5日后,可继续下1个疗程。

●大黄在关格治疗中的应用:早在唐代就有应用以大黄为主的方剂治疗关格的记载。中医认为大黄为苦寒泻下之品,其荡涤胃肠,峻下力猛,走而不守,有斩关夺门之力,号为“将军”。关格由于脾肾衰败、气化无权、两便失司,临床上不仅可见尿闭,亦可出现大便秘结,应用大黄通腑泻浊,使邪有出路,对于缓解病情十分必要。大黄为寒下之品,适宜于里热实证。但关格多系正虚邪实之证,因此常扶正与攻下并用,扶正的目的是为了顾护正气,如果一意攻下,往往正虚不支,正随邪脱。正虚有气虚、阳虚、阴虚之分,所以扶正可选用益气、养血、温阳、养阴诸法。凡阳虚便秘者,常配温阳益气之药,常用方有温脾汤、大黄附子汤等。凡阴血亏虚便秘者,宜采用增水行舟、滋阴养血攻下法,常用方有增液承气汤、四物汤、麦味地黄汤等。另外,在运用大黄导泻时,当中病即止,大便宜每天2~3次软便为佳,不可令腹泻无度,否则会更伤胃气,使病情恶化。大黄的用量因人而异,可由3g增至15g。大黄生用、后下及制大黄同煎,也有讲究。一般而言,老人、小儿、体质极弱者,应选制大黄同煎,这样作用缓和而持久;如是大便燥结较甚,则应选生大黄后下方能达到通腑泻浊的作用。

3.4 沐浴

麻黄、细辛、桂枝、独活、羌活、白术、苍术、红花各30g,加水煎煮后倒入浴盆中,洗浴30分钟,浴盆不断加热水,使周身汗出,1日1次,连续或隔日洗浴1次。

3.5 外敷

益母草、川芎、透骨草、白芷、丹参各30g,先将药浸湿,置于布袋中,用蒸锅蒸20~30分钟后,将布袋直接热敷于双肾区,1日1~2次,3个月为1个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