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经病传变途径与临证意义
六经病证,是《伤寒论》辨证论治的总纲,也是脏腑经络病理变化的临床表现。而脏腑经络之间,表里络属,彼此相关,故六经发病常处于运动变化之中,从而产生了六经病的传变。六经病传变表现复杂多端,其变化又直接关系着辨证论治的效果,因此,探讨六经病各种传变途径,是临床辨证诊断、论治取效的关键环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六经病传变途径
1.太阳病传变途径
太阳发病,因感受外邪而起。太阳病不解,既可传入阳明,形成阳明热实证,又可传入少阳,形成少阳病证。至于先传阳明,或先传少阳,并无定局。太阳病亦可直接传入三阴经,其中传入太阴者,形成太阴虚寒证、脾家气血不和证;传入少阴者,形成少阴阳衰阴盛证,由于太阳与少阴为表里,故传入少阴尤为多见;传入厥阴者,形成厥阴热证、寒证、寒热错杂证。若太阳经邪不解,随经入腑,则形成蓄水证、蓄血证。此外,太阳病因误治、失治,引起疾病性质改变,形成各种变证。太阳病变证的出现,其发展趋势,若以部位而论,在上者有热扰胸膈证,在中者有心下痞证、结胸证;若以脏腑病位而论,有邪热壅肺证、邪迫大肠证、脾虚气滞证、心阳虚心悸证、胃阳虚水停证等。
2.阳明病传变途径
阳明发病,既可由本经发病,又可由他经传变。太阳病、少阳病误治、失治,皆可传入阳明。阳明与三阴相较,阳明为腑,三阴属脏,阳明在三阴之外,因此,病邪由脏转腑,由阴出阳,其阳明又是三阴实邪的出路,故三阴病皆可转为阳明病。如太阴病,阳气渐复,邪从燥化,转属阳明;少阴病,邪从热化,脏邪及腑,传入阳明,形成实证。另一方面,阳明为三阴之外蔽,若阳明正虚,邪入三阴,形成阴证,其中阳明与太阴为表里,阳明虚则邪入太阴,太阴实则邪反出阳明,即所谓“实则阳明,虚则太阴”之意。此外,阳明病本经尚有传变,如阳明热盛,与湿相合,湿热郁蒸则为发黄证;阳明热盛,热与血结,形成阳明血证;阳明病过用寒凉,寒邪留中,则成为阳明中寒证。
3.少阳病传变途径
少阳位居太阳、阳明之间,外邻太阳,内近阳明,为表里之枢,所以少阳病向外可兼太阳,向内可兼阳明,又常出现于太阳、阳明传变的过渡阶段。少阳除外邪直犯发病外,多由太阳、阳明传变而成。因此少阳病常兼太阳之表、兼阳明之里证。少阳又是阴阳之枢,故少阳正虚则邪入三阴,若病邪内涉太阴则形成少阳兼脾家寒证,或太阴证;若阳衰阴盛,邪传少阴,则形成少阴虚寒证。少阳厥阴为表里,故少阳易传厥阴;反之,厥阴阳复,病邪又能转出少阳,因此则有“实则少阳,虚则厥阴”之说。此外,少阳病误下,亦可形成大结胸、心下痞、惊悸等变证。
4.太阴病传变途径
太阴病可由三阳病传变而成。因太阴、阳明为表里,故阳明病过用清下,损伤脾阳,则入太阴;太阴病过用温燥,或寒湿久郁化热,而转属阳明,此即“实则阳明,虚则太阴”之谓。若太阴病进一步发展,脾虚益甚,则邪入少阴或厥阴。
5.少阴病传变途径
六经病,任何一经,久治不愈,皆可传入少阴。若少阴阳虚,抗邪无力,太阳之邪,飞渡少阴,则成少阴病,即所谓“实则太阳,虚则少阴”之意。若太阴脾阳虚衰,日久及肾,则病入少阴。总之,疾病由轻变重,由阳入阴,皆可传入少阴。少阴阳衰,病邪深入,甚则阴阳格拒,乃致阴阳离决,则现死证。少阴阳复,抗邪外出,病由阴转阳,或见邪及太阳,或见邪及阳明,或见邪及少阳,或见阳复病愈。
6.厥阴病传变途径
厥阴病,多由传经之邪发展而成。太阴、少阴病延误可传入厥阴;少阳病失治,邪入厥阴;阳明病误下,邪入厥阴等。病至厥阴,其变化多有两种可能:一则“阴极阳衰”而现阴阳离决之死证;一则“阴极阳复”而见阳气来复,邪出少阳,或阳复病愈。
二、六经病转化的一般规律
1.六经病的表里转化
六经病有表证、里证、经证、腑证、阴证、阳证,其变化规律,一般地说,凡病邪侵袭,邪气内传,则病由表及里,由阳入阴,标志病邪向纵深发展,病证由轻转重,甚则至危。如太阳病,汗出阳衰,邪入少阴;太阳病,误下邪陷,邪入太阴;阳明病过用寒凉,邪陷太阴、少阴等,皆为由表入里之变。若阳气来复,抗邪外出,则邪由里出表,由阴转阳,故病由重转轻,而渐向愈。如太阴阳复,大便变硬,转属阳明;少阴利止,邪留于表,厥阴阳复,厥热相当等,皆为病由里出表,由阴转阳之证。
2.六经病的气血转化
六经病的病理变化,有在气在血之分;然“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协调,机能正常,气血既病,相互影响。因此,六经病在气者,久则及血,如太阳变证、热扰胸膈,初病在气,继则及血,而见心中结痛;太阳蓄血证,初则热入及气,继则血瘀停蓄;阳明气分热盛,迫血致衄;少阴虚实久利,病及血分,则见便脓血证;厥阴病,阳复太过,而便脓血等,皆为邪入血分之象。反之病在血分,又常常影响气机不畅,而伴有相应的气机不利之证。
3.六经病的寒热转化
六经病的寒热病理变化,是疾病性质的改变。由寒化热,或由热变寒,是六经病复杂多端的病理反映。如太阳之表寒内热证,太阳病伤津化燥而致之阳明热证或实证,少阳伤津而致之阳明内热证,少阴热化证等,皆是由寒化热的病理改变。六经病由热变寒的病理变化,也常常出现,如阳明热证,妄用攻下,阳伤阴竭,变为厥冷之候;阳明实证,过用寒凉,损伤脾阳,而致寒中。此外,大病瘥后,脾肺阳虚,而致喜唾,亦属由热变寒之候。
4.六经病的虚实转化
六经病的虚实,标志了疾病过程中正邪双方的改变。疾病由实转虚,为病邪向纵深发展,如太阳过汗,而致表阳虚漏汗证、心阳虚心悸证、肾阳虚厥逆证、脾阳虚腹胀证等,皆是疾病转虚的不同变化。又如阳明病过下,或汗多津伤,而致气津两伤,亦是由实转虚之候。若阳气来复,邪气衰退,证由虚变实,也常有不同表现,如太阴病,阳气来复,大便硬者,是病邪转属阳明之兆;厥阴病,阳气来复,厥热相当,其病欲愈,若阳复太过,其热不除,必便脓血等,正是由虚转实的反映。
三、六经病转变的临证意义
1.判断疾病的发展趋势
六经病传变的各种途径,是疾病发展趋势的反映,了解六经病的传变途径,必须严密观察疾病的复杂变化,判断其发展趋势,从而掌握主动,阻止疾病向纵深传变。如太阳病产生,当知太阳可向阳明、少阳及三阴传变,并可出现多种变证,临证时,应严密观察,防止变化,阻断传经,贯彻以防为先的治疗精神,使其不再传变而及早痊愈。
2.辨证识病的重要依据
六经病传变的各种途径,是疾病发展转归的不同趋势,亦是辨证识病的重要依据。临证时,辨别证属何经,邪居何脏,必须观察传变后的脉证表现,如原文“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可见太阳发病,即有传变的可能,然而如何确定传经与否,其重要的依据是脉证。若伤寒二三日后,症见胃家实之象,则为传入阳明。症见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等,则为传入少阳。若太阳病,汗下伤阳,见脉微细,但欲寐,则为传入少阴。若本太阳病,医反下之,症见腹满时痛者,则为传入太阴。又如阳明热证,汗多伤津,化燥成实,症见潮热、腹满便秘等,则为阳明腑实证。诸如此类,皆可说明六经病传变的不同途径和脉证表现,是辨证识病的重要依据,并具有十分重要的临证意义。
3.论治用药的客观标准
六经病传变的不同证候表现,是病理变化的客观反映。这些证候,既是辨证识病的依据,也是论治用药的标准,二者紧密相关,其辨证识病越准确,论治用药则更恰当。因此,掌握六经病传变途径,对论治用药有两个指导作用:一是以“防”为首务,用针刺或药物,迎其传经方向而治,阻断传变,防止发展。一则以“治”为重点,关键在于治疗本经病证,使之速愈。遵照以上原则,指导临证,必收满意效果。这也正是探讨六经病传变途径的目的和意义。
病案举例
例一: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
马某,男,14岁,1987年2月初诊。
患者自两岁患肺炎后咳嗽,多于每年冬春季,反复发作,且每当外感风寒,咳喘必作。近日外感,身有微热,咳嗽痰多,伴有喘息,夜卧症剧,不得平卧,胸闷不适,不欲饮食,身见微汗,形体消瘦,面色暗黄,两肺可闻干啰音。舌尖略红,苔薄白,脉弦缓。治宜解肌袪风,降气平喘,取桂枝加厚朴杏仁汤加金银花、川贝母、桑白皮、五味子治疗,服药20余剂,咳喘基本消失而愈,咳喘未再发作。
按:本证病在太阳,为中风兼喘,治在调和营卫,宣肺定喘。若见表寒有化热之势,见苔中心淡黄隐显,或舌尖略红之象,则于本方加金银花等清热解毒之品;若表虚兼喘,卫阳虚甚,或素体易感,表虚不固,病久不愈,下及于肾之势,则于本方中加五味子,上可敛肺,下可滋肾,喘嗽即平。这种用药目的,一在于防,二在于治,故收良效。
例二:柴胡汤证
王某,女,48岁,1990年3月初诊。
病初起发热恶寒,关节疼痛,头痛咳嗽,周身汗不多,继则热多寒少,发热(体温38℃),恶寒轻微,胸胁满闷,时见欲呕,苔根部淡黄,脉略浮数且弦。治宜和解少阳,兼以解表,方用柴胡解热汤(小柴胡汤加清热解表之品),服药4剂,汗出热减,惟见晨轻暮重,日晡小有潮热2天,故改用柴胡白虎汤,和解少阳,兼清阳明,服药2剂,热退病愈。
按:本证初起病在太阳,就诊时太阳证已不显,代之以少阳证,故据传经途径论治用药。若见太阳证罢者,是少阳兼太阳证,则取柴胡桂枝汤主治;若太阳证罢,而兼里实之象,是少阳兼阳明实证,则取大柴胡主治;若见日晡潮热而里未成实者,是少阳兼阳明热证,则取柴胡白虎汤主治。这种以防为先,重点在治的用药效果,十分显著。
例三:热入血室证
赵某,女,30岁,1986年10月24日初诊。
患者发热1周,初起发热恶寒,继则往来寒热,体温在38℃~39℃之间,经水适来,经量不多,胸胁苦满,心中烦乱,睡卧不安,头晕头痛,舌苔白厚,根部淡黄,脉弦数。某院诊为“病毒性感冒”,经服抗生素及解表药治疗不愈。证属热入血室,治宜和解少阳,清热凉血,服小柴胡汤加丹皮、栀子、杭芍、生地黄,进药3剂,热退病愈。
按:从热入血室证的形成和表现而论,妇人中风或伤寒,病初起在太阳之表,症见发热恶寒,数日之后,表邪内传,太阳证罢,而见寒热发作有时。又逢经期,血室空虚,病邪乘虚内入,与血相搏,结于血室,形成热入血室证。热并于少阳,肝胆气郁,经气不利,热入血室,由气及血,故形成胸下硬满,如结胸状。邪结血分,扰及心神,而致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心烦不安等。治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加丹皮、栀子、杭芍、生地黄等凉血活血之品,清解血室之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