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伤寒论》治疗八法纲目
《伤寒论》汇集了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等治疗大法,突出了六经辨证主体,对八法灵活运用,妙意无穷,示医者以规矩,显治法之灵活。
一、汗法
太阳病篇突出了汗法的运用。汗法,是中医治疗八法之一。其作用是开发腠理,调和营血,发汗解表,祛邪外出。有关汗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记载:“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仲景承此经旨,太阳表证以汗法治之,载方五首,皆为汗剂,正如清·柯韵伯曰:“发汗利水是治太阳两大法门。发汗分层之次第,利水定三焦之高下,皆所以化太阳之气也。发汗有五法:麻黄汤汗在皮肤,是发散外感寒气;桂枝汤汗在经络,是疏通血脉之精气;葛根汤汗在肌肉,是升提津液之清气;大青龙汗在胸中,是解散内扰之阳气;小青龙汗在心下,是驱逐内蓄之水气。”可见麻、桂、大小青龙、葛根汤为五大发汗之剂,功效同中有异,此外,桂枝麻黄合剂、桂枝越婢合剂亦为汗法之剂。现对《伤寒论》汗法的运用探讨如下。
1.汗法的适应证
汗法适用于病邪在表之太阳表证。如第1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即为太阳表证的具体表现,是汗法的适应证候。由于人体禀赋及致病因素不同,其证候表现、病理机转亦有所差异,故太阳病中又有中风、伤寒、温病之分,三者的辨治方法,自当有别。
2.汗法的分类与辨证
(1)解肌发汗:适用于太阳中风表虚证,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脉浮而缓等,如12、13、24、57条。此为风寒侵袭,卫外不固,营阴外泄而致营卫不和,法用解肌发汗,以桂枝汤为代表方剂。
(2)解表发汗:适用于太阳伤寒表实证,见头痛发热、身疼腰痛、关节疼痛、恶风恶寒、无汗而喘、脉浮而紧等,如35、46、47、51条等。此为风寒侵袭,卫阳外闭,营阴郁滞而致,法用开表发汗,以麻黄汤为代表方剂。
(3)辛凉发汗:适用于太阳温病,或太阳表热证,见发热而不恶寒、口渴、脉浮而数等,如6条,此为风热温邪侵袭,或表证初起化热伤津,法用辛凉发汗,宜麻杏甘石汤或后世桑菊饮等。
(4)升津发汗:适用于太阳病表实兼项背拘急证,见发热无汗、恶风、项背拘急、脉浮等,如31、32条等,此为实邪束表,经输不利,法用升津发汗,宜葛根汤。
(5)蠲饮发汗:适用于太阳伤寒表实兼内饮证,见发势恶寒、无汗、干呕、咳而微喘、脉浮紧,即所谓“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如40、 41条,此为寒邪外束,水饮内停,法用蠲饮发汗,以小青龙汤外散寒邪,内蠲水饮,表里两解。
(6)开闭发汗:适用于太阳伤寒表实兼内热证,见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脉浮紧等,如38、39条,此为风寒闭郁,表邪不解,阳郁不得宣泄,进而化热,内热扰心,法用开闭发汗,宜大青龙汤。
(7)小汗三法:适用于太阳病表郁轻证。见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如疟状,此太阳病八九天后,日久不愈,邪气未入少阳,亦未传阳明,仍在太阳之表,形成表郁轻证,如23、25、27条。太阳表郁轻证,出现三种病情,邪仍居表 ,法当以汗解之,但因邪郁日久,表证已轻,外邪亦微,虽需汗法,但宜轻剂。若太阳病日久,“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得小汗出,身必痒”,此为太阳表证日久不愈,微邪郁表不解之证,治当小发其汗,但因本证无汗,微邪怫郁不解,则非桂枝解肌所能解。身痒但不痛,也非麻黄汤峻汗之所宜,采取两方合用,小制其剂,方能符合病情。法用小汗轻剂,宜桂枝麻黄各半汤辛温轻剂,小发其汗;若太阳表邪郁而不解,发热恶寒,一日再发而似疟,此为营卫之间,尚有微邪,表郁未解,法用小汗微剂,宜桂枝二麻黄一汤,辛温微汗。若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形成表邪内热轻证,法当微汗宣郁,兼清里热,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8)滋阴发汗:适用于太阳中风表虚兼营阴不足身痛证,或阴虚外感,见发热汗出、恶风寒、身疼痛、脉沉迟或沉细等,如63条,此为汗后营阴不足,或营阴不足,复感外邪,法当滋阴发汗,宜桂枝新加汤,或用加减葳蕤汤。
(9)温阳发汗:适用于太少两感证,见寒重热轻、四肢不温、头痛无汗、脉沉等,如301条,此为少阴阳虚外感,本虚标实,法用温阳发汗,宜麻黄细辛附子汤或桂枝加附子汤。
3.汗法的注意事宜
(1)辨别缓急:六经病证往往表里错综,证情复杂,有表里合病者,因此汗法的应用,须有表里先后缓急之序。一般规律有三:一是先表后里,一般表里同病,当先用汗法解表,表解后方可治里,此治疗常法;二是先里后表,若表里同病,里证较急,则当先治其里,后用汗法,此为治疗变法。三是表里同治,表里之邪同盛,若单用汗法,则里证不除,单治里证,则表证不解,故表里同治,于汗法之中兼用里药,如大青龙汤之解表兼清热,小青龙汤之解表兼化饮,皆为表里双解之剂。
(2)发汗适度:汗法要中病即止,不可过汗,亦不可不及,当以表解为度。发汗之要求,以“遍身微似有汗者宜佳,不可令如水流漓”
为度。
(3)发汗禁忌:如原文所述,咽干、淋家、疮家、衄家、汗家、亡血家等,均在禁汗之列,当汗之时,须慎重从事,或配合温阳、滋阴、养血等扶正发汗之法,方为适宜。
二、吐法
吐法,是用具有催吐作用的药物,使停留在胃脘、胸膈等部位的宿食、痰涎、毒物吐出的一种治法。《素问·至真要大论》“其高者,引而越之”是吐法的主要治疗依据。
1.吐法的辨证
“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即痰实之邪阻滞胸中之证,治应因势利导,以涌吐实邪为治。《伤寒论》中瓜蒂散是吐剂的代表方剂。瓜蒂味极苦,涌吐力较强,是吐剂的主药。赤小豆味酸苦,能行水消肿而解毒,与瓜蒂相伍,酸苦涌泄而却痰实之邪。适用于胸中痰实、宿食停于胃脘及食物、药物中毒之证。
2.吐法的禁忌
吐法专为祛邪而设,故应用吐法时当须十分谨慎。禁忌有以下几个方面:
(1)虚不可吐: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证,不可用吐法。
(2)出血之证:凡有出血之症,如吐血、衄血、便血者,皆当禁用吐法。
(3)非急禁吐:吐法主要适用于急症,一般情况下不用吐法。
(4)孕妇、产后禁用吐法。
总之,吐可伤阳,也可损阴,吐法逆生理而行,对人体有不利之处,所以在急而必需之时,方可选用。一般情况下慎而不用。
三、下法
下法,是通过荡涤肠胃中之积滞或积水、瘀血,使停留在胃肠中的实邪(如宿食、燥屎、结滞、结痰、停水、毒物等)从下窍排出体外,达到逐邪愈病目的的治疗方法。凡邪在胃肠而致大便不通,燥屎内结,或热结旁流,以及痰食停留、瘀血积水等正盛邪实之证,可以应用攻下法。但因病性有寒热、正气有虚实、病邪有兼夹,故下法又有寒下、温下、润下、逐水等不同,需辨证施行。
辨别阳明病之“实”是确立治疗阳明病法则的关键,泻实祛邪法也就成为阳明病的正治法。《伤寒论》继承了《黄帝内经》“中满者,泻之于内”“其实者散而泻之”“留者攻之”的理论,把泻下法理论与临床实践融为一体,创立不少行之有效的方剂,阐明了具体运用泻下法的适应证、禁忌证以及注意事项。
1.下法的分类与辨证
(1)温下逐饮法:适用于寒实结胸证。如141条:“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白散。”
(2)泻热逐水法:适用于热实结胸证。主症为胸胁、心下、少腹硬满而痛,按之石硬,大便秘结,小有潮热,或项强,苔黄厚,脉沉紧或沉迟有力等。治宜逐水泻热,方用大陷胸汤、丸。
(3)攻逐瘀血法:适用于蓄血证。症见少腹急结,硬满疼痛,如狂发狂,小便自利。轻者用桃核承气汤,重者用抵当汤、丸。
(4)峻下水饮法:适用于饮停胸胁,胸阳不宣,气机壅滞之证。如152条,“其人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治宜十枣汤。
(5)苦寒泻下法:适用于邪热深入阳明之腑,或热邪灼津,波及少阴,而致燥屎内结,腑气不通,燥实津伤等证。然根据燥实里结的性质、程度之不同,又分为四种证型。
①急下存阴:见于阳明三急下证,大便燥结,“目中不了了,睛不和”,“发热汗多”,“腹满痛”等。为阳明燥热极盛,阴液将竭。以大承气汤急下热邪,釜底抽薪,保存阴液。
少阴三急下证,见“少阴病,口燥咽干”,“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燥咽干”,“少阴病,腹胀不大便”等。为少阴之脏阴被腑热耗伤,阳明腑实与少阴阴虚并存,并以大承气汤泻腑热,存真阴。
②峻下燥实:主症为潮热,谵语,便秘或热结旁流,腹胀满硬痛或绕脐痛,拒按等。为阳明腑实燥结之重症,宜大承气汤攻下。
③通腑和下:主症为潮热汗出,腹满硬痛,拒按,不大便,甚则神昏谵语,或热结旁流等。为阳明里热,腑气失通,大便虽硬,尚未燥屎内结,宜小承气汤泻热通便,开痞除满。
④软坚缓下:主症为蒸蒸发热,口渴心烦,腹微满疼痛、拒按,不大便等。为胃肠燥实,热滞于胃,气滞不甚,宜调胃承气汤泻下燥实,调和胃气。
(6)缓通润下法:适用于因胃中燥热,脾之转输功能为燥热所约束,不能为胃行津,使肠乏津液而致大便秘结。症虽见便秘而无所苦,或微满小痛,小便数,舌红苔黄,脉浮涩等,宜麻子仁丸缓通润下。
(7)外导通便法:适用于津伤便秘,燥屎结于肠道,虽有便意而大便难以排出者。宜用蜜煎导,或土瓜根、大猪胆汁通导大便。
除上述七种方法外,尚有大柴胡汤、柴胡加芒硝汤、茵陈蒿汤等法。这些方法均针对实证而言。从仲景在本论中应用下法的范围看,虽然不局限于阳明病,但毕竟还是以阳明病为主,故阳明病以“胃家实”为提纲确实有其临床意义。但胃肠实邪又有水、痰、血、屎、食之区别,故临证时须辨证施治,或用温下,或用寒下,或用润下,或攻水,或逐瘀等。
2.下法的应用与注意事宜
(1)禁下的基本原则:邪、热未成实,肠无燥实者,不可攻之。
表邪未解者,不可攻下。
病位在上,邪结偏高者,不可攻下。
中焦虚寒者,不可攻下。
津液亏损者,不可攻下。
内无实结者,不可攻下。
(2)注意事宜:运用下法,要考虑正邪两方面。正邪俱实者,攻下可行;邪实正虚者,攻邪则伤正,补正又留邪,此时可考虑攻补兼施之法,如温阳攻下、养阴攻下、益气攻下等,以恰到好处为宜。
攻下之法,易伤胃气,应得效即止,不可一攻再攻。
四、和法
和法,是通过和解或调和作用以祛除病邪为治疗目的的一种治法。和法不同于汗、下、吐之法的专主攻邪,亦不同于补法的专主扶正。《至真要大论》曰“和者平之”,故“和”有和谐、协调、调和之意。《伤寒论》和法之确立,在于调和,以和为法,调和机体之阴阳表里、营卫气血、寒热虚实,使人体机能处于阴阳动态平衡之正常状态。由此观之,和法包括了治则和治法,范围较大。细而分之,所谓“和法”,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者是指扶其不足,达到祛邪愈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法则。狭义者,专指治法,即“八法”之一的和法,如和解枢机、调和营卫、调和升降、调和内外等。
1.和法的分类与辨证
(1)调和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治病必求于本。”本,指阴阳,所以调和阴阳是《伤寒论》论治学的精髓,和法是治疗疾病的基本法则,不论采取扶正或祛邪,正治或反治,调和阴阳,皆“以平为期”,即达到平和目的。“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说明误治津伤者,阴阳自和,才是病愈的机转。又如“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误治伤津以小便利否辨津液的恢复,并告之医者,不论是机体自愈,还是药物治疗,总以“阴阳自和”为目的。
(2)调和枢机
①和解少阳:适用于少阳病,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脉弦细等,如96、97、263条等,此为少阳受邪,病居半表半里,少阳枢机不利而致,法宜和解少阳。或三阳证见,重在少阳,如99条,此为太阳外邪已微,阳明里热未盛,邪居少阳为主,法宜和解少阳。或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等,如229条,此为少阳、阳明同病而偏重少阳,故主以和解少阳。和解之法,治在少阳,运转枢机,使病邪外达,诸症则愈,宜小柴胡汤。
②和解枢机:适于少阳枢机不利,三焦气机不畅之证。见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不欲食,大便硬,脉细等,称为阳微结证,如148条,此为热郁在里,枢机不畅,既有表邪,复有里邪。或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等,如230条,此为少阳、阳明同病,病以少阳为主,枢机不利,三焦不畅,津不下达。故治从少阳,和解枢机,宜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③和而兼汗:适于太阳少阳合病、太阳少阳并病。见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结等,如146条,此为少阳病兼太阳表邪,治用和解兼汗法,表里双解,宜柴胡桂枝汤。
④和而兼下:适于少阳兼阳明里热实证。见柴胡证,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或伤寒发热,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等,如103、165条等,此为少阳病兼阳明里热实邪,治用和解兼下法,宜大柴胡汤。
⑤和而轻下:适于少阳兼阳明里实热轻证。见柴胡证,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下后微利等,如104条等,此为少阳兼阳明里实误下,燥热不除,治用和解轻下法,宜柴胡加芒硝汤。
⑥和而化气:适于少阳兼气化失常证。伤寒汗下后,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等,如147条,此为病入少阳,枢机不利,气化失常,三焦不畅,治用和解化气法,宜柴胡桂枝干姜汤。
⑦和而镇惊:适于少阳兼烦惊证。伤寒下后,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等,如107条,此为病入少阳,枢机不利,表里三焦之气不和,治用和解少阳,兼清热镇惊法,宜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3)调和升降
①和而消痞:适于寒热杂错痞证。见心下痞,呕逆,肠鸣下利等,如149条,此为少阳证误下,脾胃受损,寒热错杂于中,升降失常,气机痞塞不通,治用和而消痞,宜半夏泻心汤。
②和而化饮消痞:适用于寒热错杂兼水饮痞证。见心下痞硬,胃中不和,干噫食臭,肠鸣下利,胁下有水气等,如157条,此为脾胃不和,升降不利,寒热错杂于中,水饮食滞,气机痞塞不通,治用和而化饮消痞,宜生姜泻心汤。
③和而化痰消痞:适于痰饮内阻之痰气痞证。见心下痞硬,噫气不除等,如161条,此为脾胃虚损,运化失常,痰蚀内阻,气升不利,痞塞于中,治用和而化痰,降逆消痞,宜旋覆代赭汤。
④和而补中消痞:适于寒热错杂兼中虚痞证。见干呕心烦,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等,如158条,此为误下脾胃虚损,邪气内陷,升降失常,寒热错杂,胃中虚气上逆,治用和而补中消痞,宜甘草泻心汤。
(4)调和脾胃
①和则清温:适于上热下寒致腹中痛、欲呕吐证。见腹中痛,欲呕吐等,如173条,此为热邪居上,寒邪在下,胃之和降功能失常,治用和而降逆,清上温下,宜黄连汤。
②和而调中:适于寒热相格证。见呕吐下利,食入口即吐等,如359条,此为上热被下寒所格拒,脾胃升降失常,治用调和补中,清上温下法,宜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③和而建中:适于少阳兼里虚实证。伤寒,阳脉涩,阴脉弦,腹中急痛等,如100条,此为少阳病,脾胃又虚,木邪乘土,治用先补后和之法,先与小建中汤,调和气血,建中止痛,即补土御木之法,后以小柴胡汤和之,是泄木邪而保中土之法。后世将小建中汤与小柴胡汤合方施之,则形成和而建中之法,方名柴胡建中汤。
④和而消补:适于汗后脾虚腹胀证。以腹胀满为主要症状,如66条,此为汗后脾虚,运化失常,痰湿内生,气机壅滞而致。本证腹胀满,虚实夹杂,治用补虚消胀,宽中行气之法,宜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⑤调和营卫:适于太阳中风营卫失和证。见发热恶寒、汗出恶风等,如12、13条等,此为风寒束表,营卫失和,卫外不固,营阴外泄,治用解肌祛风、调和营卫之法,宜桂枝汤。若见病常自汗出,或时发热、自汗出等,如53、54条等,此为卫气不和,卫外固表失职,亦不与营气相协和,而致营卫失调,治当调和营卫,宜桂枝汤。吐利止,而身痛不休等,如387条,此为大病吐下之后,正气大伤,余邪未尽,肌表营卫不和,法当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2.和法应用有关事宜
(1)和法的应用优势:和法为法中之核心,立意深奥,其优势有三:
①和法,既是治则,又是治法。
②和法是法中之法。《伤寒论》对已用过发汗、攻下、涌吐等法而邪气未解的病证,多采用缓剂或峻剂小量的缓和治法,使病邪尽除,病愈而不伤正,此亦属和法。
③和法是治疗手段,亦是治疗目的。采用和法、和剂,通过调和阴阳,可使邪去正复,疾病痊愈,效果优良。
(2)和法要注重辨证:和法之用,皆为和其不和,调平元气,不失中和之贵,其应用范围之广、方式之活、变化之多、特长之优,为医家所公认。然应用和法,仍以辨证为要,当和者,以和法疗之。若病重势急,变化迅速者,当汗之祛邪、攻下逐实、急下存阴、急救回阳之时,务必当机立断,祛邪、扶正、救阴、救阳,谨守病机,要救治及时,切不可以和为守,贻误病机。
五、温法
温法,是用温热药物扶助阳气,祛散寒邪,以治疗寒证的治法。《医学心悟》曰:“温者,温其中也。脏受寒侵,必用温剂。”《素问·至真要大论》“寒者热之”“治寒以热”为温法的立论依据。《伤寒论》据此创制多首温剂,如四逆汤、理中汤等,应用颇广。
1.温法的分类与辨证
(1)回阳救逆:适用于少阴阴盛阳衰证。见恶寒蜷卧,四肢厥逆,萎靡欲寐,下利清谷,小便清白,脉微细或沉微等,如29、91、92、225、 323条等,法用回阳救逆,宜四逆汤。另如61条,为少阴阳衰阴盛,虚阳欲脱之证,故用急救回阳法,宜干姜附子汤。
(2)回阳破阴:适于少阴阳衰阴盛之格阳证、戴阳证。阴寒内盛,见下利清谷,手足厥逆,脉微欲绝,又见格阳于外之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汗出等,如317、314、315条等,此为少阴阳衰阴盛至极,阴阳格拒,出现真寒假热证。若见格阳证,法用回阳破阴,宣通内外,宜通脉四逆汤,甚则用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若见戴阳证,法用破阴回阳,宣通上下,宜白通汤,甚则用白通加猪胆汁汤。加猪胆汁,功在引阳入阴,以防热药格拒。
(3)回阳益阴:适用于少阴阳虚阴伤之证。见四肢厥逆,下利烦躁,脉微细等,如69条,此为少阴阴阳两伤,法用回阳益阴,宜茯苓四逆汤。再者见恶寒,脉微,下利,利止亡血,如385条,此为亡阳脱液而致,法用回阳救逆,益气生津,宜四逆加人参汤。
(4)温阳利水:适用于少阴阳虚水泛证。见心下悸,头眩,身动,四肢沉重疼痛,浮肿,小便不利等,如82、316条,此为少阴阳衰阴盛,脾肾阳虚,水邪泛溢,法用温阳利水,宜真武汤。
(5)温阳除湿:适用于少阴阳虚寒湿身痛证。见口中和,背恶寒,身体痛,手足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等,如304、305条,此为少阴阳衰阴盛,寒湿留滞,法用温阳散寒除湿,宜附子汤。
(6)温涩固脱:适用于少阳虚寒下利,滑脱便脓血证。见下利不止,便脓血,小便不利,腹痛等,如306、307条,此为少阴脾肾阳虚,火不暖土,阳虚不约,滑脱不禁,日久病由气及血,法用温阳固脱,涩肠止利,宜桃花汤。
(7)温阳化饮:适用于痰饮、水气上冲证。见咳逆,胸胁支满,目眩,或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弦等,如67、65、40、41条,此为脾肾阳虚,水饮停聚,水邪上逆,法用温化水饮。若痰饮或外寒内饮者,宜小青龙汤。若脾胃阳虚,水气上冲者,宜苓桂术甘汤;若心肾阳虚,欲作奔豚者,宜苓桂甘枣汤。
(8)温中降逆:适用于阳虚阴盛,阴浊上逆证。见食谷欲呕,或吐利烦躁,手足逆冷,或干呕吐涎沫,头痛等,如243、309、378条,此为胃中虚冷,或肝寒犯胃,浊阴上逆,法用温中降逆,宜吴茱萸汤。
(9)温中散寒:适用于脾阳虚弱下利证。见腹满而吐,食不下,时腹自痛,自利益甚等,如273、277条等,此为太阴中阳不足,脾胃虚寒,寒湿留滞,法用温中散寒,宜理中汤。
(10)温中解表:适用于脾气虚寒,而表未解证。见发热,恶寒,头痛,下利不止,心下痞硬,即所谓“协热而利”,如163条,此为太阳病,表证未解,而数下之,伤其脾胃,运化失职,而致表里皆寒之“协热下利”,法用温中解表,宜桂枝人参汤。
(11)温通心阳:适用于心阳虚证。见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或躁烦,或惊狂卧起不安等,如64、118、112条,此为发汗过多,或用火法迫汗,损伤心阳,法用温通心阳。若心下悸,欲得按者,宜桂枝甘草汤;若烧针烦躁者,宜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若火劫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宜桂枝去桂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12)温经养血:适用于血虚寒凝厥逆证。见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如351条,此为素体血虚,阳气不足,复感寒邪,凝滞经脉,法用温经养血散寒,宜当归四逆汤。
(13)温经除湿:适用于风寒湿痹证。见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如174条,此为阳不外固,风寒湿邪痹着于肌表,法用温经除湿,宜桂枝附子汤。
(14)温经发表:适用于少阴病兼表证。见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如310条,此为少阴阳虚,复感外寒,而致太少两感,表里同病,法用温经发汗,表里两解,宜麻黄细辛附子汤。
(15)温经解表:适用于表虚漏汗证。见漏汗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如20条,此为太阳病过汗,导致阳虚漏汗而表证未解,法用温阳固表,调和营卫,宜桂枝加附子汤。
(16)温散表寒:适用于太阳伤寒证。见发热恶寒,无汗而喘,身痛,脉浮紧等,如35条,此为风寒束表,法用辛温散寒解表,宜麻黄汤。
2.温法注意事宜
(1)温宜适度。《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温法应以调和阴阳,以平为度,使阴阳和调。
(2)温法既有温阳散寒之功,亦有刚燥伤阴之弊,临床必须谨守病机,把握病变,恰当选用,中病即止,不可过剂。
六、清法
清法,是通过清热泻火,以清除火热之邪的一种治法,适用于里热证。《伤寒论》依据《素问·至真要大论》 “热者寒之”之理,将清法运用于六经病证,创制了诸多清解方剂,清法主要应用于阳明病之热证。
1.清法的分类与辨证
(1)清透郁热:适用于伤寒汗、吐、下后虚烦证。见虚烦不得眠,反覆颠倒,心中懊,或胸中窒,甚者心中结痛,或胃中空虚,客气动膈,或饥不欲食,但头汗出等,如76、77、78、221、228条等,此为伤寒汗、吐、下后,郁热留扰胸膈,心神不宁,法用清热宣郁,宜栀子豉汤,清热宣郁而除烦。若兼少气者,为郁热耗气而致,宜加甘草益气补虚;若兼呕者,为郁热犯胃而致,宜加生姜和胃止呕。
(2)清热生津:适用于阳明热证。见身大热,多汗出,烦渴欲饮,脉浮滑或脉洪大等,如176、219、350条等,此为胃热炽盛,弥漫全身,津液伤损,法用清热生津,宜白虎汤。若津伤甚,大渴欲饮者,如168、 169、222条等,此为胃热津伤,法用清热生津,兼以益气,宜白虎汤。若热病愈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呕,法用清热生津,益气养阴法,宜竹叶石膏汤。
(3)清热育阴利水:适用于阳明热证。见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脉浮等,如223、319条,此为阳明热证误下后,热入下焦,邪热与水相结,形成阴伤水热互结之证,法用清热利水育阴,宜猪苓汤。
(4)清热止利:适用于六经病证之热利。一是太阳病,里热夹表邪下利证,见身热,下利,汗出而喘,脉促等,如34条,此为太阳病误下后,既有表热未解,又有里热下利,即所谓“协热下利”,法用清热止利,宜葛根芩连汤。二是太阳少阳合病,邪偏少阳,热迫大肠而致之热利,因邪热郁迫,疏泄不利,气机不畅,其下利必有黏液,并见肛门灼热,腹痛甚则里急后重,如172条,法用清热止利,宜黄芩汤。三是厥阴热利证,见热利下重,渴欲饮水,甚则下利脓血,如371、373条,此为厥阴肝经湿热内蕴,热毒下迫大肠,形成热毒下利,法用清热止利,宜白头翁汤。
(5)清热宣肺:适用于邪热壅肺之喘证。见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如63、162条,“无大热”是指太阳表热已解,又无阳明身热之言。本证邪热壅盛于肺部,郁热熏蒸,肺热蕴郁则喘,法用清热宣肺,宜麻杏甘石汤。
(6)清热化痰:适于小结胸证,见心下满闷,按之则痛,脉浮滑或弦数等。此因伤寒误下,邪热内陷,热与痰结,形成小结胸证,即138条所指“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本证邪浅热轻,病位在于心下胃脘,虽曰“按之则痛”,但临床有不按亦痛者,须注意观察,法用清热化痰,宜小陷胸汤。
(7)清热逐水:适用于大结胸证。见结胸热实,心下痛,按之石硬,脉沉紧,甚则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触,舌上燥渴,日晡小有潮热等,如135、137条,此为邪热内陷,与痰水相结,邪深热重,病势急重,法用清热逐水,宜大陷胸汤。
(8)清热消痞:适用于热痞证。见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等,如154条,此为太阳病误下,邪热内陷,与无形气机相结,邪热聚于心下部位,形成热痞,法用清热消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本方服法,采取麻沸汤渍之,须臾绞汁,取其轻扬清淡之味,以利作用于中,避其苦寒泻下,是用法之妙也。
(9)清热退黄:适用于湿热发黄证。见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满,口渴,头汗出,身无汗,齐颈而还等,如236、260条,此为阳明病无汗,或小便不利,湿热之邪不得外越,湿热相蒸,瘀热在里,浸淫肝胆,胆热液泄,身必发黄,法用清热退黄,宜茵陈蒿汤。若湿热郁结较轻,无表里证,仅见身热发黄,如261条,此为湿热郁蒸三焦,不得泄越而致发黄,法用清热退黄,宜栀子柏皮汤。若湿热发黄,病势偏表,见身黄、无汗、身痒等,法用清热退黄,宜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10)清热利咽:适用于少阴客热咽痛证。见咽痛,轻度红肿,痛轻不重,无寒热兼症,如311条,此为少阴感受外来邪热。客于咽部,法用清热利咽,宜甘草汤。若客热不除,咽痛不愈,可用桔梗汤,宣肺清热,以开喉痹。若邪热内蕴,灼伤咽喉,以致咽中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声,法用除热利咽,涤痰敛疮,清润通声,宜苦酒汤。
(11)清热滋阴:适用于少阴阴虚阳亢不寐证。见心中烦,不得卧,如303条,此为素体阴虚阳盛,外邪从阳化热,形成少阴热化证,而致心烦不寐,伴有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等,法用清热滋阴,宜黄连阿胶汤。
2.清法应用注意事宜
(1)辨清病性:清法适用于里热证,用之恰当,药到热除。故运用清法,首当辨明虚实,里热证中有实热、虚热之分,一般规律,实热宜清泻,虚热宜清补,治法大相径庭。如清热生津之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对于“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者”,不可予服。
再者,辨明真假。寒热之中有真假之别。疾病至严重阶段,往往出现假象。如少阴病,阴盛格阳之时,出现真寒假热之象,清热药物绝对禁用。因此,少阴病寒化证,见下利脉微,呕渴心烦,面赤身热等,需要谨慎辨证,分清真假。
(2)用药恰当:清热药属于苦寒之品,苦寒伤阳,脾胃虚寒之人慎用。若必须用时,则当配伍用药,抑制寒凉之弊端。
七、消法
消法,是通过消食导滞、消坚散结的药物,消除气血痰食等积聚痞结的治疗方法。《素问·至真要大论》“坚者消之”“结者散之”是消法的立论依据。《伤寒论》之消法有以下几种情况。
1.消法的分类
(1)行气消胀:如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厚朴苦温,行气消满,除湿宽中;生姜、半夏行气散结,化痰导滞;人参、甘草补中益气,而助消导行气。诸药联合应用,消补兼施,适用于汗后脾虚脾胀满证。《伤寒论》中常用厚朴、枳实等行气消胀,散痞开结。
(2)渗利水湿:如五苓散。以二苓、泽泻淡渗利水,白术健脾助运,桂枝化气开结,通阳利水,合之化气行水,以消蓄水,适用于太阳蓄水证。牡蛎泽泻散以泽泻、商陆根泻水消肿,蜀漆、葶苈开结逐饮,牡蛎、海藻软坚消痞,瓜蒌根滋润津液而利血脉,全方合之,软坚散结,逐水清热,适用于病瘥后腰以下有水气证。论中常用泽泻、甘遂、大戟、芫花等峻利水湿。
(3)消瘀破结:如抵当汤。水蛭、虻虫活血化瘀,桃仁行血化瘀,大黄泻热逐瘀,四药相合,血行瘀下,蓄血得消,适用于太阳病蓄血证。论中常用桃仁、虻虫、水蛭等治疗血瘀积聚。
2.消法运用事宜
论中消法用方虽不多,但消法运用具有特点,将消法与其他治法合用,以增强疗效,可扩大适用范围。
(1)消法之用,恰当掌握:消法与其他法同用,须视病情而定,据辨证选择比例。如消补配合之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消下配合之桃核承气汤、大陷胸汤,消清配合的小陷胸汤,消和配合的柴胡桂枝干姜汤,消温配合的苓桂术甘汤等,皆是以消法配伍的方剂。消法配合其他治法应用,有协同取效之长。
(2)消法之用,分清缓急:论中对消法的运用,方药效力有强弱不同,故消法有峻消和缓消之分。其峻消有节制,缓消有法度,祛邪而不伤正,固本亦不留邪,恰到好处。峻消之中,有十枣汤之遂水祛饮法、抵当汤之破血逐瘀法、大陷胸汤之逐水清热法等。缓消之中,有峻剂缓消法,如抵当丸、大陷胸丸等,即是据邪气的程度而用峻消之剂,依病势而施缓行之方,为后世应用此法,提供了良好的典范。
八、补法
补法,是通过滋养、补益人体气血阴阳治疗虚证的方法。《素问·三部九候论》曰:“虚则补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素问·至真要大论》曰:“损者益之。”皆是指补法而言。补法在于通过药物的补益作用,达到扶正补虚的目的。同时,在正气虚弱不能抗病或祛除余邪时,亦可以兼用补法扶正,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伤寒论》中之补法,按方剂功效分为补气、补血、补阴、补阳法,亦有双补气血、双补阴阳之法。按补虚作用的大小,又可分为峻补、平(缓)补、温补、清补以及和补等法。
1.补法的分类与辨证
(1)补气法:为治疗气虚的方法。一般多用于脾胃气虚之证。常用的补气药有人参、白术、甘草等。《伤寒论》113方中用人参的方剂有22方,用甘草的方剂有70方等。太阳病5首解表方中均用生姜、大枣、甘草,具有和营卫、益正气之功。补气方中,常以黄芪为主药,多见于《金匮要略》中,即所谓“形不足者,温之以气”。补气剂中多合用桂枝汤类,调和脾胃,以益中气。如兼中气不足者,合用小建中汤;卫气不足者,合用桂枝汤。
(2)补血法:为治疗血虚证的方法。一般多用于肝血虚亏所致之证。常用补血药物有当归、白芍等。如养血散寒之当归四逆汤,当归、白芍养血和血,甘草、大枣益脾和营,桂枝、细辛温通经络,诸药合用,养血而通脉,适用于血虚寒凝厥逆证。
(3)补阴法:为治疗阴虚证的方法。用于津液亏损,阴液不足所致之心、肾、肺、胃、肝等脏腑阴津亏损,乃其阴虚内燥、阴虚内热证等。
1)滋阴清热:如黄连阿胶汤。方用阿胶、白芍、鸡子黄滋肾阴、养心血,补阴涵阳;白芍与阿胶、鸡子黄相配,酸甘化阴以滋阴;黄芩、黄连与芍药配,酸苦涌泄以清火。适用于阴虚火旺不寐证。
2)养阴柔肝:如芍药甘草汤。方用芍药酸寒,益阴补血有柔肝;甘草甘温,补脾益虚而缓急。二者相合,酸甘化阴,滋阴养血,柔肝缓急。适用于阴虚筋脉失养之拘急证。
3)润燥清热:如猪肤汤,为甘润平补之剂。猪肤即猪皮,味甘而微寒,滋阴润燥,清少阴浮火;白蜜、米粉养胃润燥。诸药合用,甘平凉润,滋阴清热,益胃和脾。适用于少阴热化证之阴虚咽痛者。
4)养阴清胃:如竹叶石膏汤。方用竹叶、石膏甘寒清热;人参、麦冬益气生津、滋阴润燥;甘草、粳米养胃益气;半夏降逆和胃;麦冬与半夏相伍,滋而不腻。此为清热养阴和胃之佳方,适用于病后余热未清,气阴两伤证。
(4)补阳法:为治疗阳虚证的方法。
1)温补心阳:如桂枝甘草汤,为辛甘理阳之法。桂枝入心助阳,甘草益气补中,温补心阳,适用于过汗伤阳心下悸证。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以桂枝、甘草辛甘温补心阳,龙牡潜镇安神,适用于火逆而致心阳虚损烦躁证。
2)温补肾阳:如附子汤,以人参补气生津,附子温阳,苓、术健脾化湿,芍药和血,诸药合用,温补元阳,散寒除湿,适用于少阴阳虚身痛证。四逆加人参汤,以四逆汤回阳,温补心肾,加人参益气生津,培元固脱,回阳救逆,益气生津,适用于阳亡脱液,利止亡血证。茯苓四逆汤,即四逆汤加人参、茯苓,四逆汤回阳救逆,人参、茯苓益气养阴,适用于阴阳两虚,阳虚烦躁证。
3)温补解表:如桂枝人参汤,以理中汤补益中焦,桂枝解太阳之表,适用于表里皆寒之协热下利证。桂枝加附子汤,以桂枝汤调和营卫,附子温经复阳,固表止汗,适用于阳虚漏汗表未解证。
4)温补中阳:如理中汤,以人参、甘草补脾益气,和中补土,干姜、白术温中散寒,健脾燥湿,诸药合用,温补脾胃,壮中焦之阳气,适于太阴虚寒下利证。
(5)气血双补法:气血双补法,是治疗气血两虚的方法。
论中有益气养营、调和营卫法,如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以桂枝汤加重芍药用量,以和营血;加重生姜用量,以宣阳气;加人参益气生津,和营养阴而补虚;桂枝得人参,大气周流,气血充足而百骸皆理;人参得桂枝,通行内外,补营阴而益卫阳。诸药合用,益气血,和营血,双补气血,适用于汗后营气不足身痛证。气血双补法,在临床应用时常有所侧重,气虚明显者,以补气为主,血虚明显者,以补血为主。
(6)阴阳双补法:阴阳双补法,是治疗阴阳两虚的方法。阴阳两虚证,论中有心阴阳两虚证、肾阴阳两虚证,皆用阴阳双补之法。
1)滋心阴、补心阳:如炙甘草汤。以炙甘草、补中益气,通经脉,利气血,为主药。《本草汇言》云:甘草“健脾胃,固中气之虚羸,协阴阳,和不调之营卫,故治虚劳内伤……其甘温平补,效与参、芪并也”。又配人参、大枣更补中焦,滋化源,生气血,以复脉之本。配生地黄、麦冬、阿胶、麻子仁补心血,滋心阴,以充脉之体。然阴不得阳则不生,阳不得阴则不长,故加桂枝、生姜通阳,以利血脉。更以清酒增强行血通脉之力,使滋阴而不滞。桂枝、甘草补心阳,且甘草多于桂枝,则无心阳过亢、心阴受损之弊。桂枝、生姜通阳复脉,因有阴柔之品制约,则无辛散走表之力。此方辛温助阳,甘寒养阴,则阳生阴长,阴阳双补,适用于心动悸、脉结脉之心阴阳两虚证。
2)扶阳益阴:如芍药甘草附子汤。方中芍药、甘草酸甘化阴,养营补血,以附子辛热,温经复阳,扶助卫气。诸药合用,益阴扶阳,阴阳双补,适用于脉微细、脚挛急、恶寒之阴阳两虚证。
2.补法应用注意事项
(1)辨证进补:采用补法,当辨证施治,虚证当补,但必须辨气血、明阴阳、知表里、别寒热、识脏腑,方可补之有理,用药恰当,而收良效。
(2)不可滥补:补法用之恰当,补到病除,补到康健。然无虚不可滥补,以防因补为患,阴阳气血偏移,机体失去康健。如“内有湿热”“大实羸状”“年少体健”等情况,不可滥用补法,应铭记古人“勿虚虚,勿实实”之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