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伤寒论》病、证、症的结构与临床意义
《伤寒论》是一部辨证论治的专著,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点,病、证、症是辨证论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探讨《伤寒论》病、证、症的层次结构,对临床具有重要意义。
一、《伤寒论》病、证、症的概念和关系
1.病、证、症的概念
从《伤寒论》病、证、症的概念来看,这是认识疾病的过程,辨别疾病的核心内容,各有不同含义。从六经病而论,太阳主表,风寒侵袭于表,太阳首先受邪,正邪交争,则现脉浮、头项强痛、发热、恶寒等症状。这是太阳受邪,营卫失调的病理反映,称为太阳病。脉浮为太阳病主脉,具有诊断表证的重要意义;头项强痛,为太阳病的主症,恶寒为太阳病的必见症,发热、恶寒是太阳病的热型,具有鉴别诊断意义。这些症状是太阳受邪的病理反映,代表一定病理演变的过程。然而太阳病又有中风与伤寒两种不同的证候表现,还可传变为种种变证。因此,从太阳病的产生来看,其病、证、症是不同的。所谓病是反映疾病过程的本质,包括外在的致病因素、人体生理机能的异常改变、一定的病理演变过程、一定的规律性及其特定的临床症状。概而言之,疾病是在一定致病因素作用下,人体机能出现了异常变化,或机体脏器受到实质性损害,导致身体阴阳平衡失调,反映出病理演变的过程。所谓证候是在疾病发生演变过程的不同阶段,或不同类型病理本质的反映。因此,每一证候亦包含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等因素,所以证代表了疾病所处于不同阶段或类型的病理变化,也就是对某一阶段或类型病理变化的概括。所谓症状是病人自己感觉到异常变化及医生诊察到的阳性体征(如舌苔、脉象)等,症状是病或证在病人形体上具体表现出来的病理反映。因此,在临床论治中,各自具有不同的临床意义。
2.病、证、症的关系
病是人体内外环境失调而导致的病理变化的全过程,反映疾病本质变化;证是疾病在某一阶段病变的本质反映,是由一组具有固定病理变化,反映某一阶段疾病本质的症状组成;症状是病和证的病理变化的具体外在表现。每一种疾病都有它的基本症状,由基本症状又构成了某一阶段的证。因此这三者的关系是:症状是构成疾病和证的基本因素和外在表现;证是疾病不同阶段或类型的表现;病是症状和证候的病理本质概括。
二、《伤寒论》病、证、症的基本结构
1.以“病”为纲
《伤寒论》以病为论述纲要。首先设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等六经病纲要系统,每经病又提出辨证纲要。如“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为太阳病的辨证纲要,“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为阳明病的辨证纲要,余可类推。《伤寒论》以六经病为纲,论述了外感热病的发病规律及其传变,同时论述了误治后的坏病。
2.以“证”为目
六经病发展演变中具有变化多端的证候表现,故在六经病脉证并治的前提下,以证为目,分别论述不同的证候,如太阳病34条“太阳病桂枝证”则提示太阳病按方证分为桂枝汤证、麻黄汤证。42、44、146条的“外证未解”代表了太阳病表证未解,46、124条的“表证仍在”说明太阳病发热、恶寒、脉浮等表证仍在,这类条文所指“表证”与“外证”意同,又统称为太阳证,220条的“太阳证罢”即是此例。74条的“有表里证”是指太阳表证与太阳里证而言。里证指太阳变证,125条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自利,其人如狂,是“血证谛也”,指出太阳腑证(蓄血证)的一组症状。论六经病传变中,第5条的“阳明、少阳证”说明太阳病的传经与否,以阳明证、少阳证的出现为标志。此外,太阳病变证中,132条和133条的“结胸证”是太阳病变证之一;130条的“脏结无阳证”说明脏结证以无阳证为特点,以上数例,皆为太阳病之“证”,为论治指明了方向。因此,就太阳病的辨证规律而言,则有太阳经证和太阳腑证。太阳经证称为表证,又称为外证,从病因和症状区别有中风证、伤寒证,如以方名称为桂枝汤证、麻黄汤证。太阳腑证即太阳里证,从病因和症状分为蓄水证、蓄血证。太阳病因误治或病邪自然传变,可形成坏病,或称为变证;以证候特点分又有结胸证、脏结证、心下痞等;如以病性而论又可分为寒、热、虚、实等不同证候。阳明病182条提出“阳明病外证”以“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为证候特征;204、237条提出“阳明证”即指阳明实证而言。少阳病101条的“有柴胡证”、103条的“柴胡证仍在”、149条的“柴胡证具”均说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等柴胡汤证仍在;267条的“柴胡证罢”说明少阳病柴胡证已解。又如三阴病302条的“少阴病……无里证”,此处里证指少阴吐利等里虚实寒证;39条的“无少阴证”说明不见少阴吐利恶寒、身蜷欲寐、脉微细等少阴阳虚阴盛证,以此作为鉴别诊断要点。概而言之,《伤寒论》是以病为纲,证为目,纲为体,目为用,有了证候的辨识才能遣方用药。
3.以“症”为基本因素
《伤寒论》论病述证皆以症状为基本内容。如太阳病,必见发热、恶寒、头项强痛、脉浮等一组风寒束表的症状;少阳病,必见口苦、咽干、目眩等一组胆热气郁的症状;太阴病,必见腹满、呕吐、食不下、自利、时腹自痛等一组脾虚寒困的症状。可见论病是以症状为基本因素。论证也是以症状为基本因素,如见发热、汗出、恶风、脉缓等一组风邪外束肌表的症状,为太阳中风证;若见发热恶寒、无汗而喘、头痛身痛、骨节疼痛等一组寒邪外袭肌表的症状,为太阳伤寒证;若见小便不利、口渴欲饮水、微热等一组水蓄膀胱的症状,为太阳蓄水证;若见少腹急结、其人如狂、小便自利等一组热结血瘀的症状,为太阳蓄血证。综上可见,证亦由症状组成,症状可作为证候辨证的依据,根据广泛复杂的症状可寻求其发病的规律,探求其病理变化的本质反映。总之,《伤寒论》虽以条文形式写作,而论述的结构,则以病、证、症三个层次为中心,其结构完整,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形成三层结构的基本体系。
三、《伤寒论》病、证、症的实践意义
1.“病”是辨析的总纲
《伤寒论》辨析疾病首分阴阳,如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将六经病分阴阳两大类。以阳为纲,有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以阴为纲,有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论述明确,条理清晰,举纲张目,层次了然,为临床诊断提出了辨识疾病的纲领,指明了辨别疾病的方向,明确了疾病的属性,确定了病变的部位,概括了所属的脏腑与经络,发病的特征与规律,疾病的传变与预后。
2.“证”是辨析的核心
《伤寒论》辨证论治过程中,在明确病的前提下,再据脉证表现,分辨出不同证候类型,不同阶段的主要矛盾,找出病变的核心。因此,辨证的意义在于:①辨证是审查病因病机、确定病位病性的基础。如277条:“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自利不渴者”是证候表现,“属太阴”标定病位,“脏有寒”明确病因病机及病变性质。②辨证是判断传变的依据。第5条:“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以少阳、阳明证的出现与否,作为传经的依据。267条:“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证罢,此为坏病。”以柴胡证罢,确认疾病本质已变。③辨证可确定论治的原则。16条提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辨证论治原则,所谓“随证治之”即是依据证的本质和特点,确定论治的原则和治法。如42条:“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此以外证的存在,作为确定采用汗法的依据。149条“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以柴胡证仍在,确定再使用小柴胡汤和解枢机,即是“随证治之”的典范。综上所述,辨证论治的核心在于辨证,辨证的关键在于辨别证候的本质,辨证的目的在于确立法则与治法,所以辨证是核心内容。
3.“症”是辨析的具体内容
症状是组成病与证的基本单位和具体内容。辨证论治,必须通过症状的综合分析,才能得出病与证的概念,所以要重视“观其脉证”的基本方法。观察脉证,首先要抓住主症,再通过对主症及其变化的分析,逐步摸清证候的本质,证与证的传变关系,进一步探示其发展变化。所以,抓主症是辨证的关键。辨认主症的意义在于:①综合症状之间的联系,并找出它们之间的共性及反映病变的关键症状,升华出“病”与“证”的概念;②可辨认疾病与证候的本质;③可区别证与症之间的关系和规律;④可确定加减用药的标准。
总之,《伤寒论》病、证、症体系中,六经病只作为辨证的纲要,表示发病部位、所属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及其疾病演变的过程和规律,而大量的内容是论述六经病中的各种证候,确定治疗原则、遣方用药的依据,所以证是《伤寒论》的核心,贯穿于始终,成为全论的精髓,临证的圭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