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南省情
(一)地理位置
1.区位
(1)自然地理位置
①从地理位置看
a.河南位于我国的中东部,黄河的中下游,华北平原的南部,秦岭山系余脉的东端。
b.因省域的大部分地区位于黄河以南,故称河南;因古时为九州之中的豫州,故简称豫;因豫州位于九州之中,所以又有“中州”、“中原”之称。
②从经纬度看
a.河南地处北纬31°23′~36°23′,东经110°21′~116°39′。河南全省土地总面积16.7万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1.73%,在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中,位居第17位。整个省域南北纵跨530千米,东西横亘580千米。
b.河南省与周围6省毗邻,东接安徽、山东,北接河北、山西,西连陕西,南临湖北,呈望北向南、承东启西之势,处于我国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的过渡地带。
(2)行政地理位置
①从政区位置看
河南处于中国的中心位置,若以省会郑州为起点,北距京津唐,南下武汉三镇,西至关中平原,东至沪宁杭等经济发达地区,其直线距离基本上都在600~1000千米。
②从历史上看
河南是各族人民南来北往、西去东来的必经之地,是各族人民频繁活动和密切交往的场所,自古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的说法。
(3)交通地理位置
河南区位优势明显,战略地位重要。河南交通的发展,不仅关系到河南省的经济发展和全省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还关系到国家交通和经济发展的全局。
(4)旅游地理位置
河南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主要发祥地,在中国八大古都中,洛阳、安阳、开封、郑州都在河南,河南既是历史文化资源大省,也是自然景观荟萃之地
2.行政区划
截至2015年7月,河南省下辖郑州、开封、洛阳、平顶山、安阳、鹤壁、新乡、焦作、濮阳、许昌、漯河、三门峡、南阳、商丘、信阳、周口、驻马店等17个省辖市,济源1个省直管县级市,21个县级市,86个县,51个市辖区。
(二)地形地貌
1.总体特征
(1)河南省呈西高东低地势,北、西、南三面千里太行山脉、伏牛山脉、桐柏山脉、大别山脉沿省界呈半环形分布,中、东部为黄淮海平原,西南部为南阳盆地。
(2)河南省境内平原和盆地、山地、丘陵分别占总面积的55.7%、26.6%、17.7%。灵宝市境内的老鸦岔为全省最高峰,海拔2413.8米,最低处在固始县的淮河出省处,仅23.2米。
2.主要地貌
(1)山地
河南山脉集中分布在豫西北、豫西和豫南地区,北有太行山,南有桐柏山、大别山,西有伏牛山。
(2)盆地
河南省的盆地地貌主要是南阳盆地,位于河南省南部,具有明显的环状和阶梯状地貌特征,面积约2.6万平方公里,是河南最大的山间盆地。盆地中部地势平坦,水热资源丰富,多种植物均可在此生长发育。
(3)平原
河南平原广布,辽阔坦荡。省内中部、东部和北部平原由黄河、淮河和海河冲积而成,亦称黄淮海平原,西起太行山和豫西山地东麓,南至大别山北麓,东面和北面至省界,面积广阔,土壤肥沃,是我国重要的农耕区。
(4)丘陵
河南的丘陵多数是低山经过长期风化剥蚀的石质丘陵,有些是黄土高原经流水切割而形成的黄土丘陵,丘陵与山地往往相伴而分布,主要集中分布在豫西北少数地区、豫西山地东缘和豫南东部边缘地带。
(5)河流
河南横跨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四大水系,境内1500多条河流纵横交织,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493条。
(三)气候气象
1.气温
河南四季分明,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气温的年变化特点是:冬冷夏热,春秋适宜,四季变化显著。1月是一年中最冷的月份,7月是一年中最热的月份,春季(3~5月)气温回升较快,秋季(9~11月)气温下降急速。
2.降水
(1)降水量季节分布不均匀
河南省降水量的时间分布很不均匀:53%的降水分布在6、7、8三个月,7月份最多,12月份最少。
原因:太阳辐射的季节差异、河南省地理条件及大气环流变化的不同,是造成雨量分布不均的原因。春季北进的雨带缓缓来迟,形成干旱少雨;夏季正处于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和印度洋的西南季风的控制和影响,降水量大大增加;秋季正处于季节交替之际,秋高气爽,秋雨稍多;冬季因受大陆吹向海洋的干燥、寒冷的偏北风影响,降水稀少。
(2)降水量年际与地区间变化大
①表现:河南省受季风影响较明显,降水量年际变化有较大差异。年降水分布特点是北部少,南部多,自北向南递增。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为738.7毫米,最多的是淮南的光山县,最少的是豫北的长垣县。
②原因:一般冬春季节多受西风带环流影响,夏秋季节多受副热带高压影响。当西风带系统控制时间长时,干旱少雨;当副热带高压较强时,雨季来得早,雨水就充沛。由于每年西风带系统和副热带系统控制时间早晚不同,雨季早晚和雨量多少也就有所差异,因而各年之间降水量也不相同。
(3)降水量的强度变化
河南省降水强度变化比较大。降水量最多的年份是1987年,出现在淮南商城,为2062.0毫米;降水量最多的月份是1975年8月,出现在西平,为918.3毫米;日降水量最多的是1975年8月7日,出现在上蔡县,为755.1毫米。
(4)降雪与积雪
初雪日一般出现在12月上旬,终雪日一般在3月上中旬。多年平均降雪日数为15.9天,多年平均积雪日数为12.8天。
3.日照
河南多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113.3小时,5、6月份日照时数最长时,日照百分率只在冬春交替时略低,年平均达47.7%。
4.霜期
初霜日一般出现在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终霜日一般出现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多年平均初、终霜间的日数为148.2天,平均无霜日为216.8天。
(四)生物资源
全省林木覆盖率为16.35%。用材树种主要有马尾松、杉木、华山松、油松 、泡桐、杨、柳、榆、槐等。药用植物多达1200余种,其中辛荑、山萸肉产量均居全国第1 位,四大怀药(焦作出产的山药、牛膝、地黄、菊花等)闻名海内外。竹类有6属、21种、1个变种、2个变型。山林之中还有极为丰富的猴头菇、木耳、猕猴桃等菌类和水果。农作物有78种之多,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水稻、大豆、甘薯等,主要经济作物有棉花、烟叶、芝麻、油菜籽、花生、柞蚕丝、茶叶、药材、花卉、食用菌、牧草、果树等。其中粮、棉、油、芝麻、烟叶等的产量长年稳居全国前列。此外,信阳 毛尖是国内名茶之一,洛阳牡丹享誉中外。
2.动物
河南动物资源丰富,已知陆生脊椎野生动物520种,占全国总数的23.9%,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90种。其中,国家一、二级保护物种有金钱豹、丹顶鹤、大鸨、天鹅、麝、麋鹿、青山羊、猕猴、水獭、白冠长尾雉、金雕、大鲵等,饲养动物约60种,其中优良地方畜禽品种22种。河南水域中淡水鱼类很丰富,其中黄河鲤鱼,淇河鲫鱼和丹江的鲴、鳜等都是较名贵的鱼类。特种水生经济动物也有广泛分布,主要有昆蛳、河蚌、黄蚬、草虾、青虾、娃娃鱼、小娃娃鱼、金龟、夹板龟、甲鱼等。
(五)河南的历史人文
1.社会发展沿革
(1)远古时期:1978年9月发掘的南召猿人说明50万年前就有人类在河南生息和繁衍。
(2)夏商周时期
①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建都阳城(今登封),先后迁都斟鄩(今偃师二里头)、商丘、阳翟(今禹州)。
②商朝发源于河南商丘,其首都亳(今商丘)、西亳(今偃师)、殷(今安阳)和朝歌均在河南境内,其中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是中国历史上可以肯定确切位置的最早的都城。
③西周营建东都成周洛阳,东周建都洛阳,众多诸侯国的都城也均在河南境内。
(3)秦汉时期
①秦王朝建立后,在今河南境内设置三川郡(治雒阳,今洛阳)、砀郡(治睢阳县,今商丘睢阳区)、陈郡(治陈县,今淮阳县)、南阳郡(治宛县,今南阳宛城区)、颍川郡(治阳翟县,今禹州)、河内郡(治野王县,今沁阳)、东郡(治濮阳县,今濮阳西南)等。
②西汉在河南设豫州刺史部,辖颍川郡、汝南郡、沛郡,以及梁国(都睢阳)。东汉王朝建都洛阳,河南成为东汉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4)魏晋南北朝
①东汉之后形成三国鼎立局面,河南属魏国,曹操起兵崛起于战国时期的魏国旧地陈留(今开封),故国号为“魏”,魏国先后设立首都许昌、洛阳,西晋建立后继续建都洛阳。
②公元439年,北魏统一了北方,孝文帝将首都迁至洛阳。这一时期的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都建都于邺城(今安阳)。
(5)隋唐五代
①隋朝时期在河南设立河南郡、荥阳郡、梁郡、淮阳郡、襄城郡、颍川郡、汝南郡、汝阴郡、弘农郡、淅阳郡、南阳郡、淮安郡等州郡,以洛阳为东都。隋末,隋炀帝迁都洛阳,又以洛阳为中心开凿了沟通南北的大运河。
②唐朝设立河南道,仍以洛阳为东都(陪都)。武周建都洛阳,称神都。
③五代的后梁、后晋、后汉与后周均建都开封,后唐定都洛阳。
(6)宋元时期
①北宋在河南设立开封府、京东西路、京西南路、京西北路,以开封为东京、以洛阳为西京、以商丘为南京。河南又一次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②金朝先后在河南设都,1214年,在金朝受到蒙古帝国频繁入侵后,迁都到开封,称南京,辖三府十六州,豫北属于河北西路。后期又迁都到商丘。淮河以南地区属南宋。
③元朝实行的行省制,河南属于河南江北行省,开封是治所。
(7)明清时期
①1368年,明朝建立,河南省下设8个府1个直隶州:开封府、河南府(洛阳)、归德府(商丘)、南阳府、汝宁府(汝南)、卫辉府、彰德府(安阳)和怀庆府(沁阳)和汝州直隶州(汝州),在开封驻有周王。
②清朝基本沿袭了明朝行政区划。
(8)近现代
①北洋军阀时期,洛阳曾是吴佩孚的基地。1926年,冯玉祥参加北伐战争,进驻河南。1932年,上海一二八事变后,南京国民政府一度迁都洛阳。
②1949年8月,成立平原省,省会驻新乡市,河南省保留黄河南部。1952年11月15日,撤销平原省,其行政区域分别划归河南、山东二省,河南省域保持至今。1954年,河南省会从开封迁往郑州。
2.社会发展特点
(1)历史悠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①河南境内发现了大量裴李岗文化遗址、仰韶文化遗址、龙山文化遗址,同时又是传说中“三皇五帝”活动的中心区域。
②阶级社会首先在中原地区发展起来。
a.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是在河南登封的阳城(今登封告成镇)建立的;第二个王朝商朝是在商丘兴起并发展壮大的,公元前1300年商迁都于殷后,实现了经济、文化的全面繁荣;此后,洛阳、开封又相继成为诸多朝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地区。
b.在河南境内的石器文化、青铜文化、铁器文化,文字演化、艺术进化等大都代表了当时全国的先进水平;河洛文化、宋代理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乃至世界科技史产生巨大影响的四大发明,也是在建都河南的东汉、北宋两个朝代出现和逐步完善的。因此,河南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2)底蕴深厚,文化丰富多彩
①历史文化名城很多。先后有20多个朝代建都或迁都河南,使河南成为历史文化名城聚集的省份,历史文化名城有洛阳、开封、安阳、商丘、南阳、郑州、浚县、濮阳8个;另外许昌、登封、淮阳、偃师等也曾经是我国历史上一些统一或割据王朝的都城。
②文物遗址遍布各地。目前的统计结果表明,河南的地上文物仅次于陕西,居全国第二;地下文物则居全国第一;馆藏文物占全国的1/8。
③人杰地灵,名人辈出。思想家老子、庄子、韩非子,政治家李斯、刘秀、赵匡胤,科学家张衡,医圣张仲景,宗教学家玄奘,文学家杜甫、韩愈、李贺、李商隐,理学家程颢、程颐,军事家岳飞等都曾在我国历史舞台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④独特的宗教文化、武术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等,也都成为河南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3)有兴有衰,前后差异明显
①12世纪以前,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都基本上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长安、洛阳、安阳、开封一带,因此,这段历史也是河南历史文化发展的黄金时段。
②12世纪以后,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逐渐向东南、东部,或向北部的沿海地区转移,其结果是,河南经济地位的下降、政治地位的边缘化,同时带来了文化的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