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立华《电子媒介新闻教程:广播与电视》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2 课后习题详解

1旧中国广播事业的创办者主要有哪些?

答:旧中国广播事业的创办者主要有以下几类:

(1)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办广播

中国的广播事业始于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开办的广播。1923年奥斯邦一位旅日华侨合作,在中国上海建立了“中国无线电公司”,这是我国第一个广播电台。该电台开办三个月就因为触犯政府法律倒闭。

(2)外商创办的其他商业性广播电台

继奥斯邦之后,美商新孚洋行又开办了一座广播电台,发射功率为50瓦,几个月后也倒闭了。

美商开洛电话材料公司创办的广播电台是外国人创办的第三座广播电台,也是当时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电台。该电台1924年5月开始播音,维持五年之久。开洛公司广播电台设在法租界的福开森路,呼号是KRC,最初发射功率为100瓦,1924年5月开始播音,直到1929年10月才因为营业状况不佳终止播音。

外国人早期在中国办广播主要为了商业利益。从客观上讲,他们把无线电广播——20世纪初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引人中国,开阔了中国人的视野,传播了无线电知识,揭开了中国广播事业发展史的第一页,催生了中国人自办广播事业。

(3)日伪广播及其他国家在华广播

1905年,日俄战争后,日本对辽东半岛进行殖民统治侵占。1925年7月日本在中国境内设立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大连广播电台开始播音。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先后占有了沈阳、哈尔滨两座广播电台。1933年4月,日本关东军在长春建立的“新京放送局”开始播音。

到抗日战争爆发,日本在对中国实施武力侵略的同时,又实施思想文化统治,在沦陷区建立了大小几十座日伪广播电台。还成立了“华北广播协会”、“蒙疆广播协会”放入那个控制广播电台。

根据关东军司令部制定的《满洲电信及广播事业统制方案》,1933年9月,日伪在东北建立起“满洲电信电话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电电”),以垄断东北地区的电报、电话、广播三大事业。“电电”成立后,立即接管了设在长春、沈阳、哈尔滨和大连的4座广播电台。七七事变后,日本为执行扩充广播事业的五年计划,把这4座电台升格为“中央放送局”,同时在延吉、通化、佳木斯、海拉尔、营口等地建立起十几座小型广播电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又把长春的“新京中央放送局”升格为“新京放送总局”,以此为伪满广播的中心。

日伪统治者还在台湾建立“台湾广播协会”,以控制台湾、厦门等地的广播电台。

(4)北洋政府官办广播

1926年10月1日,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率先开始播音,呼号为XOH,发射功率100瓦,每天播音2小时,广播内容主要有新闻、音乐、演讲和物价报告等。1927年5月,天津广播无线电台开始播音。当年9月,北京广播无线电台开播。1928年1月,沈阳广播无线电台开始播音。

(5)国民党政府官办广播

1928年,国民党在南京建立中央广播电台开始正式播音,呼号为XKM(后改为XGZ)。

1928年10月,国民党交通部改组了北洋政府官办的北京广播无线电台,更名为北平广播无线电台。

1932年,国民党建成新的广播中心,呼号改为XGOA,11月12日正式启用。

(6)旧中国的民营广播

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民营广播电台,是创办于1927年3月的上海新新公司广播电台,发射功率50瓦,主要播送唱片并转播南方戏曲。上海、北京等地相继出现过几座民营广播电台。

民营广播电台主要有教育性广播电台、商业性广播电台、宗教性广播电台。

2外国人将广播引入中国起了什么积极作用?

答:外国人将广播引入中国所起的积极作用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中国的广播事业开始于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开办的广播。随着越来越多的广播电台开办,拥有接收工具的人数也一天天增多,北洋政府便由以前的多方禁止改为有条件限制。并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关于无线电广播的法令。这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早期广播事业的发展和自办广播电台的问世。

(2)外国人早期在中国办广播主要为了商业利益。从客观上讲,他们把无线电广播引入中国,开阔了中国人的视野,传播了无线电知识,揭开了中国广播事业发展史的第一页,催生了中国人自办广播事业。

3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在何种背景下创办?

答: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创办背景是:

(1)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和国民党顽固派对解放区实行“新闻封锁”,向全国人民进行抗日宣传受到很大限制,因此,党中央提出在延安建立广播电台,以便更有效地向大后方和敌后同胞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推动抗日战争的发展。

(2)1940年春天,周恩来带回延安一台共产国际援助的300瓦的苏制广播发射机。党中央随即决定成立由周恩来担任主任的广播委员会。后由朱德主持广播电台的筹建工作。担负具体建台任务的是中央军委三局九分队,有三十多人,但只有少数无线电技术人员。

(3)广播电台的编辑部设在延安城东北,而播音室和机房选择在延安城西北。那里地势偏僻、比较隐蔽。为了防止敌人破坏,还专门派了一支三十多人的警卫部队驻扎在附近。党中央克服各种物质条件的限制,就地取材,经过大半年奋战,终于在1940年底初步完成了建台任务,并于12月30日开始第一次试验广播。

4人民广播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的主要功绩是什么?

答:人民广播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和国民党顽固派对解放区实行“新闻封锁”,在党中央在延安建立广播电台后,这一局面得到改变。延安台宣传了国际国内及抗战消息、中共中央重要文件及重要通知,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和主张、反映广大民众的呼声、宣传解放区、揭露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阴谋。

(2)延安台还为党培训了一批口语广播的编播技术人员,为人民广播事业的发展进一步奠定了基础。

(3)1941年初,延安台开始试播日语节目。日语广播主要是宣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残暴罪行,介绍日本反战同盟活动,鼓励日本士兵反战、厌战情绪,瓦解敌人斗志,以及宣传我军优待俘虏的政策等。有利于外界日军士气,促进人民团结抗日。

(4)解放战争期间,北平新华广播电台播放我军胜利的消息,毛泽东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通过无线广播传遍大江南北。

5中国第一座电视台诞生的国际、国内背景是什么?

答:(1)国际背景

20世纪50年代是世界电视事业大发展的时期。1949年,全世界还只有美国、英国、法国、苏联、荷兰、意大利6个国家办有电视。到1958年底,已有67个国家依靠自己的力量或借助它国援助开办了电视。邻邦日本也在1953年开办了电视。1954年,美国又率先开办了彩色电视。

(2)国内背景

1955年中央广播事业局就在北京建立中等电视台向国务院递交了报告,周恩来作了批示。随后,中央广播事业局派代表团到苏联和东欧做调研,搜集资料,为创办电视广播做准备。

1957年下半年,有消息称台湾将在美国RCA的帮助下建立电视台,并定于1958年“双十节”开播。这种带有政治意义的紧迫性却加速了中国电视的诞生。

1957年8月,中央广播事业局设立电视实验台筹备机构,并要求北京电视实验台于1958年5月1日试验广播。1958年4月,北京广播器材厂试制成功设备成功,为建立电视台作了必要的物质准备。

1958年5月1日,中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开始实验广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正式诞生。

6为什么说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受到严重的“文革”内伤?

答:1966年5月,中共中央“五一六”通知的发表宣告“文化大革命”开始,也是广播电视管理混乱、节目变味的开始。

(1)“文革”初期,全国广播电台、电视台均被实行军事管制。直到1971年,驻中央广播事业局的解放军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才全部返回原部队。

(2)为了“统一口径”,林、江集团责令地方广播电台一律停止自办节目,全部转播中央电台的节目,地方广播基本上陷于瘫痪。1967年以后,随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革命委员会陆续建立,一些地方电台开始逐步恢复少量自办节目。

(3)“四人帮”控制着中央电台新闻发播权。文艺节目被视为“毒草”大量停播、知识性、教育性节目的大量停办,新闻节目相对增加,但新闻内容大量重复播出,播出的条数减少。

(4)北京电视台在“五一六”通知之后随即对节目作了调整,所有节目都围绕“文革”,少儿节目都不例外。国际新闻基本上停止。与英国、日本、伊拉克等国的换片合同先后中断。

(5)电视台的播出程序也被“文革”化了。北京电视台从1967年1月1日起例行播出程序是台标、毛泽东主席像和语录,从2月4日起,出现“让我们敬祝我们心中最红最红的红太阳、我们最敬爱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万寿无疆”的字幕。地方电视台也被转告照此办理。

(6)“文革”时期,电视广播的时间大大压缩。北京电视台起初“停播闹革命”,恢复播出后,也只在每周六播出1次。1967年7月增加为每周两次。1968年1月开始为每周3次。1970年10月恢复为每周6次。直到1971年10月才增加到7次,使每晚都有电视节目播出。

(7)“文革”中广播电视新闻最严重的问题是违背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在一系列宣传中,广播电视颠倒黑白,假话、大话、空话和套话泛滥,在全党、全国人民中造成了很大的思想混乱。

“文革”使中国广播电视业停滞了10年,拉大了中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距离。“文革”对中国广播电视传播观念的影响更是深刻而久远的。不仅造成了传播技术的滞后,传播观念的影响更是难愈合的内伤。

720年中国广播电视新闻改革取得了哪些主要成果?

答: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的电视网建设在逐步推进的同时,电视新闻改革也从各个层面展开,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国际方面

中国电视新闻积极地借鉴了各国有益的新闻观念、新闻管理经验,尤其是新闻业务经验。我国在八九十年代诞生的一些名牌电视栏目就曾经直接借鉴了国外相关名牌栏目的节目样式,例如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的创办始于对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电视新闻杂志《六十分钟》的研究。

1992年12月,中央电视台第一次在国外正式设立记者站,即驻美记者站。自采国际新闻的数量才逐渐增加。我国电视对外报道也始于与各国的节目交换等形式的合作。

1992年10月1日,中央电视台第四套节目正式开播,标志着我国对外电视报道规模化、常态化。这套节目以新闻为主,以台、港、澳及海外华侨为主要对象,采用NTSC和PAL两种制式、通过卫星向世界播出。

(2)国内方面

1981年4月,我国电视史上第一次全国范围的电视节目评比在第三次全国电视节目会议上举行。全国范围的电视节目评比对提高我国电视新闻质量、推进电视新闻改革起了重要作用。80年代,全国优秀广播电视新闻评选已经一年一度定期开展。

国际、国内新闻的报道范围日益扩大,而批评性报道,尤其是以深度报道为重要特征的批评性报道的出现则在另一层面上扩大了报道范围,同时是媒体舆论监督功能的体现。

中央电视台围绕国家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创办的一批经济新闻节日带动了全国经济新闻的发展。第二套节日逐渐发展成为以经济报道为主的经济频道。

新闻时效性得以增强。新闻采制技术和传送技术的发展为增加新闻播出量和播出次数、从而提高新闻时效创造了技术条件。

(3)对外广播网的建立和发展

1978年国际广播电台的成立标志着我国独立的对外广播网的形成。国际广播电台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并称为中央三台。

为了解决国际广播远距离传播中的“落地”问题、提高对外广播的到达率,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十几年来采取了多种措施。

为了增进在华外国人对我国的了解,同时满足国内外科技、文教、涉外工作者和大中学生学习外语的需要,国际台于1981年开办了对北京地区的英语广播。随后,又陆续增办了日语、法语、德语和西班牙语对内广播。

改革开放后,国际台把精办新闻节目作为新闻改革的重点,把加强国内外新闻的采集、拓宽新闻源作为新闻改革的突破口,从80年代初开始先后组建了本台的专职时政、驻外记者和评论队伍。这使国际台播发的国内外新闻自采自编率达到播出总量的70%以上。

(4)对内广播网的建设

第11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确定的“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的发展方针制定了对内广播网基本模式,电台数量大幅度增加。

1986年12月15日,珠江经济广播电台开播。这是国内第一个专业广播电台。珠江台最突出的几大特点是:广播内容专门化;节目设置板块化;栏目主持人固定化;栏目播出直播化;开通热线、鼓励参与。“板块节目”是由若干个各具特色的小栏目组合而成并由主持人主持和串联的一种节目样式,也被称为“大时段综合性节目”,或杂志型节日。在国内,广东台首创了“板块节目”这个概念。

上海东方广播电台实行双向选择、招聘上岗的全新人事体制,在经济上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以广告为主要收入来源,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也必须按市场规律办事。东方电台不负众望推出了一台让上海市民也让整个广播界耳目一新的节目。大时段、大板块是其主要特点。板块内容安排与人们一天的生活内容有极大的贴近性,新闻等资讯性节目被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8香港、澳门、台湾广播电视新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1)香港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的特点

新闻传播的国际性与开放性

最集中体现香港广播电视的国际性与开放性的就是时事新闻信息类节目。香港广播电视的新闻和财经消息时效性都很强。香港的电视台除自己派出记者对香港乃至国际上一些大事及时采访外,还与国际上的大通讯社和电视台保持紧密联系,及时报道国际新闻。

新闻传播的社会性与服务性

香港广播电视既关注大事、盛事,又关注家事、“星”事、“秘”事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本地新闻中,社会新闻、事件性新闻、突发性新闻总是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在非事件性报道中,经常为市民提供动态信息服务。

(2)澳门的广播电视特点

澳门的广播电视业起步较晚。目前,澳门的广播电视传播的主力军是澳门广播电视有限公司下设的两个广播电台和两个电视台。澳门毗邻珠海和香港,可以十分清晰地收到这两地的广播电视节目,但尚不能有效地接收中央电视台的节目。

(3)台湾的广播电视特点

电台设置专业化,如新闻台、轻音乐台、交通信息台、证券市场台或农业新闻台。

节目形式多样化,如新闻在原有的单人播报基础上,大量采用双人播报、录音访问、电话访问、演播室访谈等多种形式,综合节目则采用“明星制”,通过推出名主持人来吸引听众。

新闻播出量和时效性有明显提高,如中国广播公司的新闻专业电台24小时播音,每15分至30分播出新闻一次;听众直接参与的节目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