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类
A酒店会所
银奖渝舍印象酒店
设计单位:上海本哲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设计主创:蒋华健
设计团队:姚瑞艮、肖庭宏、廖三月
项目位于上海市复兴东路,毗邻豫园,故取谐音“渝舍印象”。这里原是一家旧招待所兼棋牌室,随着时代变迁和城市再造更新,业主希望在加固原有结构的基础上重新解构民宿含义。
原招待所由四栋旧楼组成,楼内空间狭小,光线不足,改造的重点便是空间重构,为原本狭小昏暗的空间引入自然光线。历经半年,设计师将旧宅解构、嫁接成一栋庭院相间、内外相连的复合建筑,由水岸造景、露台、客房、餐厅、茶室以及园林等部分组成,兼具民宿的使用功能和观景功能,讲究细节的精致打磨。在整体房屋格局修旧如旧的基础上,通过内饰和软装搭配,让昔日的上海里弄经历一次新旧交替的时代蝶变。
改造后的“渝舍印象”由两栋楼组成,设计从整合的角度梳理了文化、自然、建筑之间的关系。入口处以折叠迂回的青砖引入,成为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的过渡。参考北方四合院和上海小院的特点,设计师大刀阔斧,在寸土寸金的上海市中心辟出一处院落,消除了建筑间的孤立状态,使客房、前厅大堂和咖啡厅在视觉上遥相呼应,院落的引入集中体现传统建筑的造园思想。大片窗户和钢板营造干净的冷色基调,与透出的暖黄光形成对比。正如“渝舍印象”的经营模式:采用酒店式的管理方法,彰显民宿的人文情怀。这里有书籍、音乐、咖啡和茶,懒懒地坐在舒服的沙发上,发呆、看书、聊天,坐上一下午。
民宿客房位于朝南的主楼内,楼内空间功能分区布局巧妙,恰到好处。中庭将楼道空间与露台以及后院全部打通,最大限度地拓宽空间视野。玻璃天窗保证客房公共区域的采光需求,一改老旧房屋的昏暗格局,铜质和实木相结合的楼梯承上启下。阳光射入天窗,辗转映射在二楼白墙上,透过挑空的中庭玻璃栈道照射到一楼水磨石地面,整个空间一气呵成。
设计师认为,民宿出彩于细节,也就是人们所说的见微知著,“渝舍印象”的美学就体现于用心极其考究。设计师有一套完整独立的美学理念,即便小摆设都是亲自挑选,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富有诗意的设计师为12间房配上独一无二的名字:淳、源、澜、润、游、涵、淡、潺、浮、湉、漫、滋。每个房间有自己的风格和故事,欲将意义消解在文字里,成为一种温柔而坚韧的东方美感,人们一旦触动,就很难自拔。
“渝舍印象”共打造两个loft大跃层房间,满足城市民宿的刚需,分别取名“润”和“澜”。房间面积55平方米,利用高处做二层,一层有足够的空间做配套设施:开放式洗浴空间、休闲会客区等。楼上是休息区域,将工作休闲与休息区分隔开来,保证空间的私密性。楼顶的一扇电动斜顶天窗提供广阔清晰的视野,白天采光深度大而均匀,夜晚躺在床上,仿佛身处天空之城,伸手即够到天上的星星。
房间“淳”的主调是新中式风格,因其质朴敦厚而得名。房间里大大的玻璃落地窗,让你安静地看这个绿色的小世界,不去打扰院中生灵,毗邻闹市却大隐于市。
新中式风格设计中,采用简化的手法,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古代的镜原以铜或铁铸成,现代设计师喜欢将未经过度加工的铜料与圆形镜面相组合,勾勒生活品质。简约的梳妆台遇见陶瓷大浴缸,木艺遇见铁艺,厚重的铜镜遇到琉璃玻璃窗,现代化设施遇到别出心裁的设计,这就是“渝舍印象”。
城市民宿除了硬件设施的完善,核心文化也至关重要。人们被民宿表达的情感所征服,践行它提出的理念,赞美它陈述的生活方式,认同它表达的人生态度。“渝舍印象”被称为精品民宿或文化民宿,平日生活在钢筋混凝土的城市里,闲来到此一游,便可享受便利的智能化设施,领悟温馨的人文情怀。
银奖冬去春来会所
设计单位:上海黑泡泡建筑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设计主创:孙天文
设计团队:张德杰、王有飞、刘栋、曹鑫第
“摆脱一切无需的设计语言,带来一种激动人心的东西——纯净。”
——卡马雷
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巨变的时代,从一无所有到物资丰富,但幸福感却并未因此而得到提升,反而更加浮躁和不安,这源于内心缺少平静。这种平静,需要褪尽繁华之后才能得到。只有当物质被减少、压缩至精华时,才能带领我们进入精神层面,这便是项目设计的目标与追求。
在设计过程中,把建筑作为一种诗意的想象,着力展现人面对孤独时的泰然自若。设计师刻意回避偏商务的色调,使进入空间的人宾至如归的感觉。极简主义的设计风格很容易走向高冷,为了避免冷漠,设计师注重材料的色彩和质地的选择。一方面,选用很浅、很淡的木饰面和地板,营造轻松、自在的空间氛围;另一方面,引入“透光的纸”,让光线变得柔和、温暖。这一切均源自一次与业主的谈话:“我希望这个空间像人一样,一个没有软肋但也没有铠甲的人,雅致且从容。”
空间的气质与韵味,从项目选址那一刻就已经隐含在场地的血脉里。不知道是先有环境还是先有建筑,建筑西、北两面的绿化非常好,而设计师在这两面并未替这栋建筑“开窗”,客观上形成了建筑与现有环境的疏离。因此,第一个念头就是把它打开,克服设计和施工困难,大胆采用远超正常尺寸的特制大尺寸中空玻璃。13块玻璃好像13幅巨画,室外的风景像画卷一样在人们面前展开,不同的时间段呈现不同的光影效果。后期呈现的动态画面远远超过13幅。无论“草长莺飞二月天”,还是“阴阴夏木啭黄鹂”,抑或“夜深风竹敲秋韵”,乃至“山意冲寒欲放梅”,都成为室内生活水乳交融的共同体。
没有是非取舍的干扰,只管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心中静寂平安。在这个浮躁不安的喧嚣尘世,自然而然地拥有“松风十里时来往,笑揖峰头月一轮”的澄明、自在。
铜奖一同山居
设计单位:雷恩(北京)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设计主创:高斌
“一园一院,与山同居”,在毗邻武夷山景区的繁华街市中,侧身入巷,便能遇见“一同山居”。用建筑的语言来解读空间,以澄净、空渺的东方人文精神贯彻全案,是设计师的本心。入庭先有院,让到来的人放慢脚步,干净简洁的外墙线条、大面积的玻璃窗,没有多余的繁杂炫耀,让人与空间亲近自如。
敞开的大门,让室内外形成一个三层空间。入口的建筑与吊顶形成很好的延续,木质家具温润而素朴的气韵与门厅的材质相呼应,呈现似离而合的状态。大面积的玻璃与借景,桌案上的老物件,在当代与传统之间找到默契的平衡点。桌案后是连绵的水墨画,为水、为云、为山,缥缈烟雨中错落的远山远水。画卷下是有序的陈列柜,摆放业主的收藏品,列而不满,让空间更具层次与温度。
登堂入室,便是素净的砖墙与暖暖的炉火,仿佛回到家中,卸下一身的疲惫。烛火指引着前行的路,便是为晚归之人留一盏灯。接待台与玄关柜的材质均由随型整板拼制而成,成为空间与自然的联结点,也体现设计师随性而细致的用心。窗前案几上的新绿与器型精致的茶具,述说着武夷与茶密不可分的天赐之缘,表达了自古由器而道、载道于器的文人观点。
三层的书吧是连接两栋建筑的中心部位,大面积的通透玻璃和原木书架随着不同时间的光线变幻,影影绰绰;轻柔的布质休闲家具,赋予空间静怡、谦和的气质。中间升起的炉火,即使在夜里也能舒适地享受度假时美好的阅读时光,隐隐透出东方人自有的纯净和风雅。
负一层餐厅的木线条在空间中巧妙地形成大尺度的延展,将线与面的关系、顶面与立面的关系完美地衔接。落地玻璃让整个酒店空间在任何一处都能享受阳光的恩泽,连负一层地下室都透着丝丝暖意。
物境、意境、心境是人们通常说的“三境”。屯田阁大套房打破酒店的传统布局方式,入室便是敞亮的茶室,用心铺设的茶席,等着归来之人烧开一壶水,冲出一室茶香。床铺对面便是落地玻璃,拉开窗帘,苍翠的大王峰尽在眼前,“茂林山谷,西向晴空,如观西方净土”,让人不禁沉浸其中。设计师再一次用轻松自然的手法,将空间与环境、人文与意境完美结合。
此外,酒店还设有屯田阁亲子房,质素干净的木质床头,让摆放在一起的床席倍感舒适,竹编吊灯、暖黄的灯光在墙上映出弧美的光影,窗前对坐的藤椅,窗外可见的青山与屋舍,仿佛回到姥姥家院落中的孩提时光。
“少即是多”,用物质上的“少”寻求精神上的“多”,是对大自然的敬畏,也是一种含蓄的精神气质。朱子阁大套房设在酒店的顶层,优美的弧线勾勒出吊顶简洁的线条,将建筑与室内空间完美契合,打造有温度的住宿空间。同时,把“多”的情感留下来,停留在与大自然的心灵对话中。回归最本真的生活状态,不忘初心,听雨落,看花开,悟出浅浅的东方雅韵。
铜奖海边的度假酒店
设计单位:广州市扉越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设计主创:黄毅
设计团队:甘庆飞、卓锦万
从后现代主义开始,建筑学一直探索现代与传承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中国传统建筑中获取什么养分?如何打造具有中式风格的现代主义建筑?中国传统建筑的精华在于园林,园林来自山水画。山水画其实是蒙太奇,在二维的画面中讲述一个不同时空发生的连环故事,而园林就是还原这个故事的空间场景。
既然在意不在形,亭、台、楼、阁就是不同尺度比例的空间,重要的是“故事场景”。于是,设计师尝试“建筑内造园”,将人工造美和自然风光融为一体,创造一种自然天成之趣。西方传统建筑师、中国的造园者,无不内外兼修,不只建筑,种植、家具、艺术陈设无一遗漏。如此,设计这几套别墅客房,运用系统的营造方法,规划空间中的每一个起承转合,让人不出房门便获林泉之怡。
铜奖“仓阁”——首钢工舍精品酒店
设计单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设计主创:曹阳、马萌雪
设计出发点
无论原始建筑如何陈旧,都是首钢厂区生产链条上不可或缺的环节。利用建筑的现有条件,植入新时代的功能形式,体现对工业遗址的尊重和首钢历史记忆的延续,同时,与2022年冬奥会“可持续发展理念”高度契合,为奥运会之后的空间再利用创造条件。
新旧并融的建筑逻辑
将原本三个独立的建筑在水平方向上连接在一起,保留原始建筑立面形式,将其内部开敞的空间与遗存的结构框架加以整合,形成服务于酒店功能的公共空间。破除原始屋面,植入全新的钢结构系统,让客房部分从原始空间中“拔地而起”,形成服务于酒店功能的客房空间。整体外观宛如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中的楼阁,宽大舒展的楔形屋檐、蜿蜒曲折的竖向楼梯、水平伸展的外廊立面,登高远眺,可俯瞰整个奥组委办公区与首钢厂区遗址。
步移景异的空间意境
室内空间在新旧并融的建筑逻辑下进行延伸。内部空间主要分为公共服务空间与客房居住空间。公共服务空间包含北区大堂、大堂吧、三个通高中庭、南区全日餐厅、酒吧区、咖啡区和多功能厅。
北区大堂保留空压机站原始架设大型设备的混凝土柱基与楼板开洞,增加金属板和原木饰面板,整合功能界面,打破传统开敞式的酒店大堂设计形式,营造中式游廊般的空间意境,往来穿梭,交错在过去与现在。
通高中庭是新植入的结构所形成的错落式空间,屋顶采光天窗采用透光膜材料,光线均匀地漫射到整个客房的环形走廊,形成极具仪式感的塔型内腔。定制的艺术灯具从天窗下方垂落,宛如一片轻盈虚透的金属幔帐,柔化了空间的硬朗之感,并与原始工业遗存的粗犷形成鲜明的对比,为酒店注入新时代的时尚气息。
南区全日餐厅保留返矿仓原始的金属料斗与检修钢梯。原始料斗下部出料口改造成空调风口与照明光源,为就餐空间提供良好的功能设施。在人员频繁使用的就餐区与取餐区,温暖的原木饰面与浮游在空间中的环形灯具,打破了原始空间的冰冷与陈旧,增添了温馨与时尚的味道,原本简单的就餐环境成为满载回忆与品谈的空间。
打通顶部的料斗内腔,人员可以自由流动,真切地体验这些庞然大物的历史沧桑。酒吧区设置在其中一个料斗中,通过对原始内腔的修复清理,以照明设施加以烘托,营造别样且有趣的空间体验。
酒吧区上方为酒店多功能厅空间,内部可以举办小型酒会沙龙、商务会议、文化展览等,并且可以与下层的酒吧区相结合,增加酒店未来多元化的经营模式。
明黄色的金属栏杆是串联整个空间的形式语汇,从建筑外立面延伸到室内的每个公共服务空间。跳跃的色彩活跃了硬朗、沉稳的空间特征,构成良好的装饰元素与视觉焦点。其造型取自原始厂区内的黄色警示栏杆,“旧物新作”的处理手法不失为既有建筑改造过程中的新型设计方式。
客房部分为建筑北区二至七层与南区五至七层空间,共计客房133间,主要分为标准户型(大床与双床)、套房户型和残疾人客房。由于原始建筑框架跨度的限制,户型开间较小,内部设计力求功能合理,布局简洁,以温暖的原木饰面与涂料为基础,配以改良后的工业风格灯具,简约时尚。客房卫生间利用水泥本色,结合预制水泥洗手台,塑造一体化的卫浴空间。内部的毛巾杆、浴巾架等设施同样进行精细化的定制设计。
一种中国化的工业遗址改造精神
“仓阁”相对于国内外多样化的工业遗址改造实践,不仅是出于对老厂房的保护与利用而进行的翻新设计,更是从设计之初便将中国文化精神植入设计理念的一番探索,从建筑外内的楼阁、游廊、屋檐、退台等中国传统建筑语汇,到步入其中产生步移景异、纵横游弋、起承转合的空间感受,力求探索一种中国化的工业遗址改造方式,在这个提倡文化自信的时代展示中国式的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