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狂”言:教育之道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教育是把学生的能量和智慧释放出来

(“大学的2.0是什么?教育的2.0是什么?什么是下一代的大学?”2012年12月,《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了席酉民教授。)

作为中国当代中外合作办学极具标志性的学校,西浦一直声称要以办学实践影响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在席酉民校长看来,未来社会,能力、素养、智慧比知识更重要。大学里,通过学知识培养的是学生的能力、素养和智慧。

目前在中国,说到大学理念,谈起创新型人才培养,人们通常会想到“钱学森之问”。席酉民认为,这个时代想出现传统意义上的大师,既不可能,也不需要,需要的是形成一个平台,让所有有智慧的人到那里去碰撞,产生出超越大师的智慧,这就是这个时代的逻辑。

要形成这样一个平台,席酉民认为有三样东西很重要:首先要建立起一个管理体系或者说一个网络体系,让所有的老师和学生能够整合全世界的资源,参与全世界的活动。此外,大学要建立起相应的文化和环境,让师生进到这个大学里面,就会发现不一样,会有种“我要不一样”的感觉。还有比这两者更重要的,就是一所学校的育人理念和育人哲学。学校的大楼、重点实验室固然重要,但更真正重要的是办学理念。

在西浦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席酉民一直在探索这所学校的独特性是什么。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你要让别人干一件事情,一定要给别人一个理由。比如,当你要吸引老师的时候,一定要给老师一个理由,让他知道为什么要加盟你,为什么要选择你,这就是独特性问题。经过探索,席酉民觉得,一所大学的独特性应该表现在育人模式、组织架构、办学理念、管理方法和校园文化五个方面。

对于学生来说,大学四年是人生最重要的阶段之一,席酉民希望学生在大一时就知道自己的人生目标、人生兴趣,知道自己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方法实现人生目标。为此,西浦专门成立了一年级教育委员会,旨在让学生实现三个转变:第一个转变是从孩子变成年轻的成人,再转变为“世界公民”;第二个转变是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再到研究性学习;第三个转变是从盲目学习到兴趣导向,再到人生规划。

“高中之前,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是为家长学,为高分学,很少有人为自己学,我们希望学生现在能够为自己学,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给学生选择的机会。”席酉民说,学校提供一套体系来帮助学生,并专门开了一门课,叫做“自我管理和个性发展”,让学生制定合理的人生规划,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对这个社会的判断,对社会复杂事情的判断。

“中国学生不差基础,差的是创造性,差的是发自内心的动力,差的是正确的态度和行为。如果大学能把这些东西释放出来,中国学生在世界上一定是非常有竞争力的。我们做的事情,就是把学生的能量和智慧释放出来。”席酉民说。

作为一所中外合作大学的校长,席酉民在教育改革方面的探索让不少同行敬佩和羡慕。不少传统学校的校领导跟他交流时,常常会说:“你可以这样想、这样做,但我们不行,由于体制的问题我们没办法。”但席酉民并不这么看。他认为,体制虽然会对大学产生严重制约,但现有体制下依然有很多管理架构的问题、教学模式的问题可以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办学者想不想变。

席酉民给高等教育界的同行提了几点建议:第一,不要把体制作为自己不行动的理由;第二,体制确实制约了很多,比如资源配置,但体制内的每个学校都有大量管理效率的问题可以解决;第三,技术问题(比如教学技术改革等)跟体制并没有太大的关系,完全可以去做。不要以体制做托词,丧失很多教育改革的动力和机会。

资料来源:《中国青年报》,2012-12-31,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