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志道:北大:那些人,那些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蔡蓉华 勤恳工作 踏实践行

蔡蓉华,1945年出生,江苏无锡人。1964年进入南京大学学习,毕业后在南京气象台工作。1978年调入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1995年调至北大图书馆工作,曾任期刊部主任、分馆建设办公室主任、文献计量学研究室主任、馆学术委员会主任,曾兼任北京高教学会图书馆工作研究会副理事长、北京高等学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理事长、全国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期刊专业委员会常委等。2005年退休后,被图书馆返聘,继续从事期刊评价研究工作。

雷厉风行——这是蔡蓉华给记者的第一印象。无论是采访伊始便开门见山,还是采访结束随即扑到其他工作中去,无不透露着蔡蓉华的一份爽朗干练。随着话匣子的打开,这位老人的故事穿过时间的长河缓缓流泻下来,娓娓道来的,是那些属于她的岁月积淀。

蔡蓉华

“我是一个随大流的孩子”

2015年,蔡蓉华70岁。谈起儿时的往事,她笑言“我是一个随大流的孩子”,这句再简单不过的话,凝练了老人在时代中浮沉的一生和她看待生活独有的睿智。

1945年,蔡蓉华出生于江苏无锡,她的少年时代就是在一个小镇度过的。作为家中的长女,蔡蓉华既要照顾家里三个弟弟妹妹,又要帮助父母操持家务,忙里忙外。

“小洞不补,大洞一尺五”,这是母亲工作的缝纫店里最醒目的一条宣传标语,提醒大家及时补补丁。“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似乎是那个年代的时尚。蔡蓉华的衣服上也打了很多补丁,却不是为了赶时髦。蔡蓉华放学后经常去母亲单位里帮忙——缝纽扣、拆衣服,不久也变得非常熟练。

虽然身处艰苦年代,但裹挟在时代大潮里随遇而安的蔡蓉华还算是幸运。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蔡蓉华正在上初中。因为家在小城镇,可以吃到国家供应粮,所以没有挨过饿。虽然也赶上了几次“上山下乡”的热潮,但每个时间点蔡蓉华都正好升学,所以没有“上山下乡”。在那个年代,读书与“上山下乡”,可能开启的就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

对于童年的生活,蔡蓉华常怀欣幸:“我们还算幸福的,没有挨饿,也没有很吃苦,就是平平淡淡的。”在她波澜不惊的语气中,充溢着生活的幸运和满足。

“我的求学过程也很顺利,那时升学率很低,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学是三大关,每道关都只有少部分人能考上,大部分落榜生就可能要回乡务农,我很幸运,每次都能成功升学。”

“你也不要再帮家里干活了,来学校上上自习吧。”高考前,老师对蔡蓉华如是说。

中学的蔡蓉华在班里成绩一直是中等,对未来不曾有过太多幻想,但她知道能上大学是一件“很厉害”的事。“那个时候,因为我哪门课都不是特别出类拔萃,所以老师说要考大学了,我才赶紧好好读书。”

在那个年代,个人的前途并不是自己的意愿能够决定的。考大学前,蔡蓉华喜欢的是驾驶员、飞行员、航海这类职业,她特别喜欢有挑战性的东西,但是因为近视,这些专业全都不能报考,蔡蓉华就退而求其次,想报考地质学,这又遭到了老师的反对:“你一个女孩子家搞什么地质?”蔡蓉华再退一步,选择了气象学。“因为我要选择我感兴趣的、以前没有接触过的、有挑战性的。”这是蔡蓉华能对她的人生做出的最大权限的决定了。1964年,蔡蓉华进入南京大学气象学专业学习。

因为“文革”的缘故,蔡蓉华的大学学习生涯实际上只有两年。“‘文革’开始之后我们就不学习了,就只是随大流,其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一天到晚游行,尤其是晚上游行。夜里,毛主席的最新指示一出来,大家穿上衣服就去游行。同学当中的积极分子忙着搞革命,其他同学大部分都是随着大流,组织起来进行政治学习。”

1969年10月,在林彪发布全军的战备命令(俗称“一号命令”)之后,南京大学的部分学生被转到了在溧阳的分校。在溧阳,蔡蓉华和她的同学们下田种地,帮农民干活。回忆这段往事的时候,蔡蓉华非常惋惜:“我们在当时其实并没有特别的感觉,没有意识到自己浪费了时间,玩儿得还挺开心的,当时也不需要考试,一直到工作之后才发现,‘文革’耽误的几年对我们的影响太大了,该学习的时候玩掉了。像专业知识这类,因为我大学的时候专业知识学得不多,所以必须经过培训和学习,才能把工作顺利完成。‘文化大革命’所浪费的那些时间,在以后的工作当中都是要补回来的。人就要一直去学习,要不然工作做不了。”

“我就喜欢和那些资料打交道”

大学毕业后,蔡蓉华到南京气象台工作。她一边做气象台的日常工作,一边开始接触资料统计和分析,负责的内容都与气候相关。1978年,蔡蓉华的先生杨永义从南京的部队转业到北大,蔡蓉华也开始了在北大的另一段生活。

初入燕园的蔡蓉华因为有气象学的学科基础和在气象台的工作经历,被安排到了北大地球物理系资料室工作。虽然并不是资料整理的科班出身,但蔡蓉华在这里获得了一份归属感。系里的老师对蔡蓉华很好,也常常会关心蔡蓉华的业务。那时气象局的一些业务会议还叫她一起参加,但蔡蓉华却认为该告别气象学了:“既然在资料室做资料方面的工作,那就往资料这个方向走。”为此她主动放下了自己的气象学专业,重新去学图书馆专业。“当时自己也没有什么舍不得,也没有想着再研究气象去做老师,我在资料室为系里的老师们服务也挺好的。”

蔡蓉华接触图书馆学始于在地球物理系工作以后,大量接触资料整理工作使蔡蓉华意识到要开始新的专业学习。已经是本科学历的她报名参加了北大图书馆系的大专班,而且一学就是三年。作为较早去北大图书馆系大专班学习的一批人,那几年的学习经历对蔡蓉华之后的工作发展影响很大。为了能更高效地工作,蔡蓉华又开始学习计算机。当时,地球物理系资料室承担了一个有关南极考察资料整理的项目,因为南极科考需要整理的文献很多,蔡蓉华和她的同事们就要做出一个南极文献资料数据库来。对于这样一项浩大的工程,蔡蓉华和同事们最初是用卡片来做,后来才改成计算机存储和处理。通过这次工作,蔡蓉华更坚定了自己和资料的缘分:“我就喜欢和那些资料打交道,然后做做分析。把各种数据整理起来,找出规律性的东西,这样的工作做起来其实很枯燥,但这是我喜欢的东西,是我自己的选择。”

1995年,时任地球物理系副主任的蔡蓉华听说图书馆期刊部主任要退休,想找一个接班人。蔡蓉华觉得相较于做领导工作,自己更喜欢做资料工作,当即决定申请去图书馆。她回忆当时的情况:“我申请调到图书馆时,组织部还找我谈话,觉得很奇怪,他们认为我需要平级调动,而图书馆当时不缺副馆长,但我说我不是要过去做副馆长,我就是当一个普通的工作人员。”就这样,蔡蓉华来到北大图书馆期刊部工作。直到现在,退休后还被返聘的她仍在负责期刊评价。掐指算来,蔡蓉华与北大图书馆已有二十年的缘分。

谈起图书馆的变化,蔡蓉华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从外观上看,这二十年的变化倒不是特别大,但是内在的工作就有很大的变化了。”

首先,以前都是针对传统纸本文献资料的采编和服务,在期刊部工作多年,蔡蓉华真切地体会到了这种变化,以前在期刊阅览室,看期刊的人多得不得了,而现在人们基本上都选择看电子版。

其次,图书馆的工作人员结构也变化很大。蔡蓉华说:“以前人家都说图书馆工作轻松,但是现在图书馆的工作一点儿都不轻松。现在不会计算机根本不能在图书馆工作,如果想稍微做一些细致深入的工作,仅仅掌握一点儿计算机皮毛是不够的。我在做核心期刊时,很多资料都是用计算机来进行处理。比如定量的评价,而这些工作以前都是人工算的。”

在蔡蓉华眼中,北大图书馆就像是几代图书馆人辛苦养育大的孩子。当我们问起她对这个孩子未来的期望时,蔡蓉华笑言:“孩子大了,这个不是我能操心的吧?”但是她略一沉吟,随即又开口:“一方面,图书馆要现代化,要走在前头;另外一方面,图书馆要有威望,要有名声,也就是说要有馆藏,要有镇馆之宝。”蔡蓉华对北大图书馆的古籍收藏传统特别重视。她认为,古籍的收藏要有眼光,文献资源的建设上要有特色,要在纸本、电子、古籍等方面要做好结构安排。

最后她笑言:“我从图书馆退休这么多年之后,其实已经落伍了,但是希望图书馆不要落伍,一直跟着世界潮流。”

“干什么事情我是一定要把它干好的”

“饭都已经做好了,怎么还不回家吃饭啊?”电话那头是再熟悉不过的声音。在家里,为了给蔡蓉华腾出更多的学习工作时间,先生杨永义负责做家务。蔡蓉华一看表,已经十二点多了,这才匆匆收拾东西离开办公室。

这样的场景一度成为蔡蓉华生活的常态。从气象工作到资料整理,从北大地球物理系到图书馆,蔡蓉华的工作生涯几经变化,但是每次调动工作以后,蔡蓉华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得风生水起。这与蔡蓉华的工作态度密不可分——善于学习和勤勤恳恳。

“我从来都是干一个新项目就需要进行新的学习,努力去干,做业务都是加班加点去干。来到北大的这几年,觉得自己有时真是一个人干两个人的活儿。怎么干出来的?就是加班加点。”在做2004版的期刊评价时,蔡蓉华每天早上六点起床锻炼,然后工作一整天。她属于工作起来饭都顾不上吃的人,工作忙的时候就干脆不歇礼拜天。“当时其实自己也没有想什么,也不是说非要做成什么事情,就这样干着干着就一直干下来了。没有什么优于别人的特长,我最大的特点也就是勤勤恳恳工作。这几十年,我主要的时间还是放在工作上的,这一点上我问心无愧,干什么事情我就一定是要把它干好的。”

蔡蓉华的勤恳工作也得到了回报。她当地球物理系资料室主任时,资料室曾被评为北京大学图书资料先进集体;多年来,她连续被评为北京大学优秀共产党员、北京大学老有所为先进个人;她主持和参加的研究成果也曾多次获奖。这些成绩的背后无一不是蔡蓉华的勤恳工作,踏实践行。

“像我这样年纪的人,大部分都是踏踏实实做事情出来的。对于现在的年轻人,肯定不能要求你们像我们这辈人一样,你们会考虑自己的发展,会考虑做什么事情更适合自己。但是有一点一定要记住:干什么事情一定要干好,如果再想去做其他的事情,就再去学习,一步一步、踏踏实实来,不要好高骛远。现在的社会很浮躁,会影响到年轻人,年轻人要把握好自己,确定自己的方向,好好干。很多事情做出成绩来都是要吃苦的,再聪明的人也要能吃苦,聪明加上勤奋才行。当一个人做的事情越多,并且这些事情没有流于表面化,那么就一定能干出成绩来。”面对当代北大的莘莘学子,蔡蓉华的寄语,朴实而真诚,天然去雕饰,这也正是她一生“踏踏实实”的真实写照。正是这种朴实和真诚,让蔡蓉华的生活平凡而深刻。

(文/刘兰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