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者谈新常态下经济增长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新失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宏观经济失衡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自1978年至1998年上半年,这一阶段除个别年份外,宏观经济失衡的主要特征是需求膨胀、供给不足,整个经济处于短缺状态,突出的矛盾是通货膨胀压力巨大。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三次大的抢购风潮,都是在1998年之前,尽管每次抢购风潮发生的具体原因各有不同,但根本原因都在于宏观经济失衡的总体特征是需求严重大于供给。第一次较大的抢购风潮发生在1984年年底至1985年,直接诱因是1984年秋中共召开十二届三中全会,做出关于全面开展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城市居民担心这会引发物价上涨,用手持现金与政府拼商业库存,结果1985年CPI增长率达到9%以上。第二次发生在1988年夏秋之际,直接诱因是中央北戴河工作会议做出价格改革(价格闯关)的决定,人们担心物价上涨,遂开始抢购,结果1988年CPI增长率高达18%以上。第三次发生在1994年,直接诱因是在十四大召开等一系列利好消息的刺激下,国内形成巨大的投资需求,在1993年后对物价产生冲击,使CPI增长率高达24%以上。因而,与这一阶段的失衡特点相吻合,宏观经济政策长期紧缩,从“六五”计划到“九五”计划期间,无论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均长期从紧,目的就是管住需求增长,遏制通货膨胀。第二阶段是1998年下半年至2010年10月,这一阶段除个别年份外,失衡主要表现为需求疲软,特别是内需不足,加之先后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1998年后)和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2008年后),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不足,增速下滑,经济下行矛盾突出。1998年下半年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开始显现,在内需不足、工业消费品生产产能过剩这一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我国政府为稳定世界经济秩序,在其他陷入金融危机的国家,如韩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甚至日本纷纷大幅贬值本币的情况下,做出人民币不贬值的承诺,导致我国出口受到很大影响。因而1999—2001年连续三年,我国出现了通缩现象,CPI增长率为负值,相应地大量乡镇企业倒闭,大量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大批进城民工提前返乡,我国政府不得不自1998年下半年起放弃持续了近二十年的紧缩政策,采取以扩大内需为主的刺激政策,首次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的政策导向,以区别于此前长期奉行的紧缩政策。2008年年初基于2007年14%以上超高速增长的过热状况,我国采取了“双防”(一防经济过热,二防通货膨胀)的紧缩政策,中国经济也随之出现了自2008年第一季度开始直至2009年第一季度连续5个季度经济增长速度的持续下降。但从2008年年末起为应对金融危机,我国采取了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财政和货币双扩张的“组合拳”方式全面刺激经济,直到2010年10月宣布率先退出。第三阶段是自2010年10月我国宣布从全面扩张的政策轨道退出以来,中国经济失衡的特点集中体现为,既面临通货膨胀的潜在压力,又面临经济下行风险。与前两个阶段不同的是,宏观经济失衡的两种典型矛盾,或者因需求大幅超出供给而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或供给大幅超过需求造成严重的失业,在以往是分阶段分别出现的,总量失衡的方向是清晰的,因而,宏观经济政策方向的选择也是明确的,或者紧缩,或者扩张,而进入现阶段两种失衡同时发生,并且两种失衡的缓解所要求的宏观政策方向恰又相反,使得宏观政策的方向选择面临困难(类似20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出现的“滞胀”)。[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