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性别失衡演变机制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出生人口性别结构开始偏离正常轨道,这种情形随着时间加剧、空间扩散,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性别失衡时空演变模式。迄今为止,中国是世界上性别失衡问题历时最长、爆发区域最大、峰值最高的国家。最早出现性别失衡现象的韩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在偏高25年后就已经开始下降,并逐渐趋于平衡。中国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现象至今持续30余年,并引发人口性别结构的严重失衡。中国的性别失衡问题在空间上存在差异,包括东西部的差异,长江流域、黄河流域不同文化区域的差异,以及城乡差异和不同生育政策地区的差异。除了个别省份外,中国各省份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女孩死亡水平偏高问题:以少数民族为主的省份、东北的一些省份以及特大城市并不存在该问题;中国东南部和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则存在较为严重的女孩死亡问题;其余的一些省份介于这两者之间。中国各省份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存在巨大的差异,但各省份的出生人口性别比随着时间的推移均有升高的趋势。

面对持续攀升的出生人口性别比问题,2003年起国家人口计生委以县区为治理单元,依托“关爱女孩行动”逐步在全国开展出生人口性别比专项治理,部分县区已经形成各具特色的治理模式并取得了较好的治理效果。然而,持续攀升的出生人口性别比也显示,相当多地区的治理是失效的。中国非均衡的经济发展模式,导致了不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地区呈现不同的治理环境,并提升了性别失衡成因的复杂度,加剧了治理的难度。

Guilmoto的研究显示,20世纪末亚洲部分具有男孩偏好的国家和地区在人口转变过程中存在出生人口性别比转变的情况,即出生人口性别比呈现“先攀升,后高位徘徊,最后下降至平衡”的三阶段特征。但上述研究都没有详细阐述中国人口转变过程中的出生人口性别比转变的特点,尤其是时空差异可能导致的性别比转变分类型。1980年至今,中国的出生人口性别比逐年攀升,至今仍在高位徘徊,其未来发展态势仍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拐点真的来临了吗?

在中国,导致人口性别结构失衡的原因是复杂的,在不同的时间和地区有不同的表现。表面上看,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是严格限制生育孩子数量后,部分育龄人群为生男孩而进行性别选择的结果;本质上,它是社会保障制度缺位和父系家族制度下形成的男孩偏好与歧视女性导致的女性生存与发展权受损的集中体现,经济利益分配、政治参与、就业和教育等领域的性别不平等导致的女性地位低下,才是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根本原因。根据这一理论,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进程、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社会结构变迁,都会通过促进性别平等进而引导出生人口性别比恢复正常。

Monica Das Gupta认为,韩国性别失衡的转变是社会发展和宏观环境变迁的结果。李银河认为男孩偏好是中国农民接近于信仰的一种文化现象,其变迁必然滞后于物质文化变迁,这就意味着当期的男孩偏好不仅受到当期性别平等程度的影响,还受到前期性别平等程度的影响,那么偏高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很难因环境的改变而恢复正常。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的水平究竟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其演变遵循的是什么规律?未来能否恢复自然水平?本书将对此展开讨论。

本书主要关注中国的出生人口性别失衡问题及其内在的原因。

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述本书的研究背景、概念界定、研究目标、研究框架与思路、数据和方法、章节安排以及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为文献综述。总结和回顾已有的研究,分析已有研究中的不足和研究空间,确定后续研究的方向和策略。首先,回顾国内外关于性别失衡演变态势的研究,指出目前该领域研究的不足,提出本研究的方向。其次,系统阐释性别失衡原因机制的已有研究及不足,作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将时间和空间视角与RWA理论结合研究性别失衡原因机制的必要性。再次,回顾RWA理论的提出、应用和不足,分析将其引入性别失衡研究领域的可行性。最后,将社会变迁及现代化理论与性别失衡机制研究相结合,以社会领域分类为框架回顾已有研究中社会变迁影响性别失衡的观点和发现,为构建我国性别失衡演变机制的理论框架奠定基础。

第三章为性别失衡演变机制的分析框架。在评述现有研究、明确本书研究空间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独特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及性别失衡的现状,选择注重动态分析的效益-意愿-能力(RWA)理论,将其与中国生育率迅速下降的现实背景和时空差异的特有视角结合,构建中国性别失衡演变机制研究的分析框架,该框架在内容上包括性别失衡演变、空间视角下的演变机制和时间视角下的演变机制三部分。

第四章为时空视角下的性别失衡演变。根据分析框架,分析中国性别失衡(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现象)的发生、发展过程,总结得出中国性别失衡演变过程及其区域类型。结合中国性别失衡发生时生育水平急剧下降的人口背景,分析和描述性别失衡与生育率的互动关系,发现性别失衡的演变过程。不同区域的性别失衡发生、发展过程并不相同,在同一框架的指导下,分析不同区域的性别失衡演变及其与生育水平的互动过程,发现中国性别失衡演变中的区域类型。

第五章和第六章分别为时间和空间视角下的性别失衡演变机制。基于性别失衡演变机制的研究框架,分别在时间和空间的视角下分析30多年以来中国性别失衡演变的机制。其一为空间视角下的演变机制研究,该部分研究包含了全国性的性别失衡演变机制分析及空间差异对比分析。其二为时间视角下的性别失衡演变机制研究,这部分研究包含全时期的性别失衡演变机制及分阶段的对比分析。中国的性别失衡在宏观上是人口、社会、经济和制度环境影响的结果,在微观上是生育主体在个人生活环境的影响下做出生育选择的结果。对性别失衡的影响机制进行分析,应该在微观个人决策的理论框架指导下,分析宏观社会环境中人口、家庭、经济、社会和文化对出生人口性别结构的影响,各区域各阶段的社会变迁怎样影响性别失衡的演变。

总体上,本书旨在研究中国性别失衡的演变机制,既包含对其演变过程的分析和总结,又需要从更完整和系统的时空视角将性别失衡的演变过程与其背后的影响机制有机结合,详尽而有序地阐述中国过去30多年各领域的社会变迁如何影响性别失衡、性别失衡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下发生了怎样的演变。

本书始于我2006~2013年在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读研究生期间的研究发现和博士论文。我博士毕业后就职于山东财经大学,在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我国出生人口性别失衡的空间扩散和治理对策研究”和山东省高校人文社科项目“时空视角下的性别失衡演变机制研究——以山东省为例”的支持下完成书稿。

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以下简称“研究所”)一直致力于中国社会转型中弱势群体的保护与发展、性别失衡与公共治理等领域的社会问题研究。长期以来,研究所在福特基金会、联合国人口基金会、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机构的资助下,对中国性别失衡的现状、原因、后果以及公共治理等进行了长期而深入的研究,获取了多地的微观调查数据和若干期的全国性宏观统计数据,取得了一系列相关研究成果。

研究所所长、我的导师李树茁教授是中国最早关注出生人口性别失衡问题的学者之一。自1990年代开始,李树茁教授与他的合作者朱楚珠教授首先注意到中国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现象,那时国内许多人认为该现象是由漏报造成的。李树茁教授和朱楚珠教授不这么认为,他们在安徽巢湖的调查中发现了该现象背后的男孩偏好文化和女性失踪问题,开始探索如何从公共政策层面解决该问题,最终推动形成了全国范围内的“关爱女孩行动”。李树茁教授也因此被评为“关爱女孩行动十大新闻人物”,其对中国性别失衡的关注和推进行动被Science杂志报道。2006年之后,李树茁教授发现中国的出生人口性别失衡问题呈现与生育水平下降相似的演变过程,并开始关注出生人口性别失衡的演变问题。

书稿的酝酿还得益于我2012年在加拿大跟随吴正教授的访问和学习,以及西安交通大学刘慧君教授、陕西师范大学李卫东副教授和华中科技大学果臻副教授为书稿撰写提供的无私支持。山东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多位老师为我最终完成书稿提供了支持和帮助,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谢!

闫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