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隋炀帝错在哪儿
如果要评选中国历代帝王中的败家子的话,隋炀帝杨广恐怕会名列前茅。
千百年来,隋炀帝杨广在世人眼里,早就是与秦始皇嬴政齐名的暴君,甚至名声比秦始皇要糟糕得多。秦始皇滥用民力,造成天下大乱,但一统六国的江山,毕竟是他亲手打下来的,最后打了多少赔了多少,最多只是个不赔不赚。但这位隋炀帝却不同,他的父亲杨坚留给他的,是一个经济繁荣、国力强盛、雄踞东亚大陆的世界第一强国——大隋帝国,却被他仅用十三年时间,就搞得天下大乱、民不聊生。这好比一个人继承了一笔丰厚的遗产,却用极快的速度败光,不是败家子又是什么?
所以在文艺作品中,这位暴君都是百分之百的反面角色。但历史真相真的是这样吗?
一
说起隋炀帝杨广,现代人都说是昏君,但在隋文帝在位时期,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杨广都被看作一个年轻有为、建功无数、名声良好的皇子。
现代人说得比较多的,是杨广装蒜的那些事。比如当皇子的时候,他厉行节俭、谦恭有礼,很得隋文帝的欢喜,最终使隋文帝废掉了太子杨勇,立他为储。但事实上,早在杨广二十岁的时候,他就名满天下了,原因就是那场隋王朝历史上重要的统一战争——灭陈战争。
公元589年,年仅二十岁的杨广被任命为兵马大元帅,率领五十万大军平灭南方陈朝,这一战的政治意义远大于军事意义,毕竟是统一天下的最后一战。而从难度上说,彼时隋朝兵强马壮,远非苟延残喘的南陈小朝廷可比,南征自然是摧枯拉朽。在这场战争里,杨广也第一次让世人认识了他。作为统帅,他制订了两路突破、直捣建康城的战略,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伤亡,而且隋军所到之处纪律严明,对百姓秋毫无犯,缴获的财物也悉数上缴,南陈的府库更是无所取。杨广本人以身作则,在军中厉行节俭,与士卒同吃同住。灭陈之后他赏罚分明,杀掉了陈后主身边的佞臣,深得南方百姓的民心。这时期的杨广,活脱脱一个礼贤下士、勤政爱民的好青年,与他即位之后的作为,可谓判若两人。
其实在此以前,杨广就不止一次显露出他的才能。比如他精于诗词歌赋,且博览群书,谈论起国家大事来,连父亲杨坚都甚为惊讶。杨广十三岁的时候,就被任命为太原总管,可见从那时候起,杨坚就对杨广悉心培养,希望他将来能成大器。
在平定南陈之后,杨广又参与了隋朝的其他几件大事件。一是平定了江南高智慧的叛乱,且在叛乱平定后安抚地方,抚恤百姓;二是在扬州轻徭薄赋,平反冤案。坐镇扬州平乱的杨广,可谓一心扑在工作上,一连十几天熬夜工作,白天指挥战斗,晚上打理民事。当地自南陈开始积累了数十年的积案,被他在一个月内全部处理完毕,结果“上下皆赞之”。公元590年,突厥大举犯边,杨广受命统军出征,他作战勇敢,身先士卒,在陕西延安一举击退突厥。如此人物,放在当时,着实是一个文武双全的青年才俊。
而在做人上,杨广继承了老爹杨坚的特点,格外会装。杨坚一共有五个儿子,分别是杨勇、杨广、杨俊、杨秀、杨谅,且五人都是杨坚的正房皇后独孤皇后所生。皇位本与杨广无缘,但杨广很会讨爹妈欢心。而且杨坚的情况特殊,他是中国封建帝王里出名的“妻管严”。独孤皇后在世时,他只有独孤皇后一个妻子,而独孤皇后本人性格强硬,对接班人这样的大事,她其实是起到决定作用的。
对老妈独孤皇后,杨广挖空心思讨取她的欢心。要讨独孤皇后欢心,一般手段是没有用的。独孤皇后一生御夫极严,最在意的就是男人是否忠诚,对儿子也是同样的要求,偏偏长子杨勇是个风流坯子,他对独孤皇后为他选的原配老婆极为冷淡,而又在家中娶了几房妃子,自然令独孤皇后大为恼火。相反杨广却极会来事,他做皇子的时候,对外表现最多的就是与妻子萧氏的相亲相爱,他对妻子体恤有加,对其他女子则敬而远之。如此做派,自然讨得老妈欢心。其实杨广本人也好色,他也经常临幸王宫中的宫女,一旦怀孕就偷偷堕胎,不过终究是瞒过了老妈。日久天长,独孤皇后对杨广器重有加,不断给杨坚吹枕边风。两个儿子在杨坚心中的地位,渐渐发生了变化。
除了在爹妈面前会装,杨广在大臣和部下面前也很会装。比如当年率军北伐突厥时,部队缺粮,士兵没粮食吃,他主动断粮,不吃不喝,把士兵们感动得热泪盈眶。南下平南陈时,他把自己的战马让给生病的将士骑,把自己的帐篷空出来给生病的士兵调养,一时间军心大振。隋文帝的近臣杨素、高绍、宇文述等人也与他交好,内外早已相互串通。
这里就要说说和杨广争夺太子位的杨勇。杨勇之所以最终被废,除了杨广会装外,更重要的是犯了隋文帝杨坚夫妇的两条忌讳:第一,杨勇信佛,且喜好奢华,对于厉行节俭的隋文帝来说,这可是顶风作案;第二,隋文帝本身就是一个性情内向阴沉的人,杨勇偏偏子不类父,性格率真且喜怒尽形于色,偶有争执,就和杨坚变脸,长此以往,父子关系日益冷淡。比如他曾在公元600年冬至接受百官朝贺,这就让担心儿子抢班夺权的杨坚心里犯了嘀咕。杨勇败亡的导火索,是杨广就任扬州总管时,行前与独孤皇后辞行,母子涕泪交流,杨广更趁机说杨勇要害他,并散布谣言说杨勇的妃子是被杨勇毒死的。独孤皇后听后大怒说:“若此子登位,我儿恐无幸免。”至此,杨勇的悲惨命运已经无可挽回了。公元600年十月,杨坚正式下诏废杨勇太子位,改立杨广为太子。值得一提的是,杨广一直诬陷杨勇,但直到杨勇被废太子之位,都不曾发一言攻击弟弟杨广。史书上说杨勇“性宽厚”,诚非虚言。
隋王朝此时经过杨坚的励精图治,已呈盛世之相,最需要的就是一位守成之主,就如同汉高祖身后的文、景二帝。而性格宽厚的杨勇,显然是更符合这个条件的,无奈厚道人无好命,会装的杨广最终登上了皇位。
客观上说,杨广本人的能力,确实是杨坚五子中最出众的。他有战功,博学多才,且有治理地方的经验,更有一干重臣的拥戴。不管从哪个方面说,他似乎都是一个合格的接班人,那天下大乱的局面,又是怎样造成的呢?
二
公元604年,隋文帝杨坚驾崩,杨广即位,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隋炀帝。当然,不是什么好名声。
有关隋炀帝在位时期的种种恶行不胜枚举,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三条:开大运河,征高句丽,数度巡游。
然而仔细分析这三项恶行,却不难发现,尽管这些政策的最后结果是闹得民怨沸腾、天下大乱,但这三条政策大部分都合情合理。
先说开凿大运河。其实从隋朝建国以后,开凿运河就是国家的一项重点战略。隋文帝在位时期,隋王朝就曾数次发动大规模的运河工程,在南方疏通了从建康到苏北的河道,在陕西疏通了渭水至长安的支流,甚至在甘肃河西地区,也曾多次修筑水利工程。河西地区在唐朝时期能够成为天下最富庶的州郡之一,就得益于这些水利工程。而说到大运河的开凿,早在隋文帝开皇十年(公元590年),就有江南地方官请求开凿运河,以削减税粮运输成本。隋朝平定南陈后,南方经济迅速发展,赋税激增,但是要把大量的赋税运送到北方,路途遥远、成本甚大,而按照隋朝的税法,百姓税粮的运送成本,即损耗,也是由百姓自身承担。在隋文帝时期,江南地区的税粮,分摊到每个百姓身上,其要缴纳的损耗,竟然是赋税本身的九倍。而随着隋王朝不断拉拢突厥、吐谷浑等部族,赏赐日益增加,对于南方税粮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因此,拓通南北交通要道、减少运输成本的呼声不断。在隋文帝在位的后十年,有关请求开凿运河的奏章,从中央到地方累积就有五十多封,其中不乏高绍、杨素这些重臣所上奏的。可以说,在当时,开凿大运河是举国上下的共同呼声,并非隋炀帝自己的心血来潮。
京杭大运河的整个施工设计,是由隋朝最著名的工程专家宇文恺统筹规划的。宇文恺最初的计划,是以百姓分批服役的方式,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河流,建立一条连接京杭的大运河。这个浩大工程的每一个细节步骤,宇文恺都考虑得非常详细,比如他建议,不宜一次性调动太多民夫,而是由百姓分批分散服役,保证每年动用民夫总数不超过二十万人,而且凡是参与劳役的民夫,都由国家出粮给予补贴。以当时隋王朝在南方的粮食储备,做到这一切是不困难的。宇文恺最早的工程设想,是计划十一年完工,但奏报送上去之后,隋炀帝却嫌慢,十一年?一年他都等不及,最后圣旨颁布下来,大运河工程的期限,被缩短到了七年,而粮食补贴也一概不准。又要马跑又不让马吃草,一项好政策就这样变了味儿。
结果,从公元605年开始,大隋王朝调动民夫一百一十万,开始了这项声势浩大的工程,而且与宇文恺设想的循序渐进的施工方式不同,隋王朝采取同时开工的策略,即从中原到江南,五大水系工程同时上马。同时开工固然进度快,但如此一来,相当于今天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六省的大部分百姓都被征调,生产一下子陷入瘫痪。生产瘫痪但赋税却没有减免,该交的赋税照样要交。整个帝国的国力,都花在了这项虽利在千秋,却足够把隋王朝折腾到筋疲力尽的工程上。为了压迫百姓服役,监工的官吏往往严酷无比。比如负责监工的河道官麻枯,被称为麻阎王,他滥用民力,以至于他的名字在中原农村都能止小儿啼哭。既要把活儿干完,还不让老百姓吃饭,外加横征暴敛,如此作为,老百姓自然苦不堪言。
到公元611年,这项纵贯南北的大工程全线完工,期间共调动民力两百多万。六年的时间完成这样的工程,可以说是人类工程历史上的奇迹,但奇迹的背后,却是中原百姓的斑斑血泪。
与修筑大运河同样遭骂的,是隋炀帝发动的对高句丽的三次战争。如果说开凿运河是滥用民力,那么征讨高句丽,则被后人骂作穷兵黩武。但是后人很少意识到一个问题,那就是,隋炀帝为什么要征高句丽。
我们可以把目光放在后世,代隋而立的唐王朝,对高句丽同样采取了强硬政策。唐太宗李世民曾经御驾亲征高句丽,一样遭到了失败,直到唐高宗李治时,方才以大军荡平了高句丽。与高句丽的战争,贯穿隋唐两个王朝。为什么两个不同的王朝,四代统治者,对高句丽都采取了坚决打压的政策?难道仅仅是为了炫耀武力?
要解释这个问题,先要看看高句丽是一个怎样的政权。
高句丽,地处中国东北以及朝鲜半岛,是一个从三国时代就存在的政权。这个政权长期统附于中原王朝。在南北朝的末期,高句丽迅速壮大起来,到隋朝时期,高句丽已有五百万人口,常备军多达五十万。隋朝在立国初期,对高句丽曾采取通好政策,但是高句丽却主动挑衅,他们觊觎隋朝在辽西的领土,在隋文帝在位时就曾发兵侵犯。为此,隋文帝曾经调遣三十万大军北征,企图一举摧毁高句丽,却被高句丽击败。
隋炀帝登基之后,吐谷浑臣服,突厥接受了册封,唯独高句丽一直在不停地进犯。就在隋炀帝倾举国之力开凿大运河期间,高句丽一面遣使索取辽西领土,一面不停地在隋朝边境攻略。此外,还与突厥汗国的不少部落结盟,互相呼应,骚扰隋朝边境。因此,通过一场战争重创高句丽,是隋王朝维护边境安全的必然选择。
但是隋炀帝又犯了开凿大运河的毛病:操切。隋炀帝的目的不是重创,而是要毕其功于一役,彻底解决高句丽边患。因此在大运河工程接近尾声时,他调动百万民夫以及一百一十八万军队,发动了对高句丽的征伐战争。为了这场战争,他在山东蓬莱打造巨型战舰三百艘,仅造船的民工,就有十分之三死于这场强制劳动。公元611年隋军出师,水陆并进,不料遭遇顽强抵抗。虽然隋军前锋一度杀到高句丽都城平壤城下,却终因孤军深入而败退。隋炀帝本部的三十万大军,回国的竟然只有两千七百人。公元613年和614年,隋炀帝两次继续出兵攻打高句丽,结果国内发生民变,不得不草草收兵。
今人有“隋亡于高句丽”之说,主要是因为公元611年,因为抗拒征伐高句丽战争,山东农民王博起义,揭开了轰轰烈烈的隋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二征高句丽的时候,重臣杨玄感又率兵造反,从此天下大乱不可收拾。说到这个教训,后人总在说这场战争不该打,而事实是应该打,但不该这么打。
很多人都忽略了一件事,那就是以当时隋王朝的实力,很难一举灭掉高句丽。这个国家的政权稳固,不可能通过一两次的打击就使其臣服,即使是正逢盛世的唐王朝,也是通过两代君主的努力,最终联合新罗,才将其彻底消灭。因此当时隋王朝最好的选择,是通过有限的战争打击其嚣张气焰,逐渐削弱,而不是一口吃个胖子。很显然,隋炀帝又做了一个错误选择。
至于他被后人诟病的另一罪过——四处巡游,从当时的情况看,也不仅仅是为了炫耀威仪。当时中国统一未久,北方边患未除,发动巡游,可以起到安定人心的作用。但此时国家元气大伤,百姓不堪其苦,偏偏隋炀帝又是一个讲面子的人,皇帝讲面子,下面大臣要面子,只能不要百姓的面子了。开运河、打仗、巡游,隋朝百姓连吃了三遍苦,国家折腾得奄奄一息,如此局面,不乱也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