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农村老年人生活状况分析
1.收入状况
在养老需求的各个层次中,经济供养是最基本的。与城镇老年人相比,农村老年人的收入水平一直较低,收入来源不稳定。在收入水平方面, 2006年和2010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数据显示,2006年农村老年人平均年现金收入为2 722元,支出为2 691元,年现金结余31元;2010年农村老年人平均年现金收入为4 756元,支出为4 759元,年现金节余为-3元。与2006年相比,2010年农村老年人的收入虽然大幅增加,但支出也相应增加,且出现了负节余。而城镇老年人2006年和2010年的平均年收入分别为11 963元和19 892元,虽然4年间的收入增幅稍小于农村老年人,但城乡老年人的收入差距较大,城镇老年人经济状况明显好于农村老年人。城镇老年人收入的年现金结余在2 000元左右。另外,2006—2010年间,农村老年人的收入增幅虽然稍大于农村人均纯收入,但前者与后者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3]
在收入来源方面,2010年农村老年人的主要生活来源仍以家庭成员供养为主,其次是劳动收入,分别占了47.7%和41.2%。分性别来看,女性老年人靠家庭成员供养的比例更大,接近60%;而主要靠离退休养老金养老的老年人仅有4.6%,女性仅为2.1%,见表3—1。这与我国2009年实行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低水平覆盖率有关。根据2010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数据,农村老年人的月平均养老金为74元。相比较而言,镇老年人虽然也以家庭成员供养为主(占44.5%),但主要靠离退休金养老的老年人比例已经达到26.3%,而城市有66.3%的老年人的主要收入来源是离退休养老金。可以看出,从农村到镇再到城市,老年人收入来源的稳定性不断提高。


2.健康状况
健康状况对农村老年人有多方面的影响。健康状况较差意味着难以通过自己劳动生产获得收入,对子女的经济供养和生活照料依赖增强,同时医疗费用的增加也可能导致贫困,且极有可能出现多种家庭矛盾。从表3—2所示的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来看,农村老年人的总体健康自评状况较好,有79.7%的老年人处于健康或基本健康状态,生活不能自理的农村老年人仅占3.3%。但与城市和镇老年人相比,农村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仍然偏差,城市和镇分别有89.4%和85.2%的老年人自评健康或基本健康。
分性别来看,农村男性老年人的健康状况要好于女性老年人。有82.1%的男性老年人处于健康或基本健康状态,其中45.2%的男性老年人处于健康状态,相比较而言,处于健康或基本健康状态的女性老年人占77.4%,而处于健康状态的仅占35.8%,比男性老年人低近10个百分点。
分年龄来看,各个年龄段的男性老年人都要比女性老年人更健康。尤其在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所占比例上,从70岁以后,随着年龄的增加,男性老年人和女性老年人健康差距逐渐拉开,90岁以上的老年男性中有18.8%生活不能自理,而女性老年人的这一比例为25.2%。其原因可能主要有:一是女性一生中在收入、营养、家庭和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弱势对健康造成的累积影响要大于男性;二是女性寿命长于男性,她们老年阶段的带病存活时间较男性更长。
分年龄来看,随着年龄的增加,处于健康或基本健康状态的老年人比例不断减少,不健康或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比例不断增加。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年人中有接近一半不健康或生活不能自理,超过1/5的高龄老年人生活不能自理。因此,应对农村高龄老年人,尤其是高龄女性老年人的健康照料和医疗护理问题给予更多的重视。

3.婚姻及户居状况
配偶是农村老年人生活上最重要的陪伴者和照料者。从婚姻状况来看,农村老年人的在婚率要低于城市老年人和镇老年人。这主要是因为农村老年人的丧偶率较高,达到28.8%,而城市和镇老年人的丧偶率分别为22.9%和26.5%。另外,农村老年人的未婚率也要高于城市和镇老年人,但离婚率要低于城市和镇老年人,如表3—3所示。

老年人的户居方式主要指老年人与什么人住在一起生活。户居方式对农村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家庭支持、代际关系等方面均有重要影响。2000—2010年城乡老年人户居方式变化趋势总体上保持一致,即二代户所占比例降低,单身户、夫妻户、一代户、三代及以上户所占比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4]具体而言,如表3—4所示,2000年城市、镇老年人均以二代户为主要户居方式,其中城市二代户占40.1%,镇二代户占31.4%;2010年夫妻户成为城市老年人的主要户居方式,占到33.2%,核心化趋向明显,而三代及以上户成为镇老年人的主要户居方式,占到36.8%。相比之下,2000年农村老年人以三代及以上户为主,占33.0%,到2010年三代及以上户仍为农村老年人的主要户居方式,占到39.5%,同时夫妻户所占比例增幅也较大,增加了3.4个百分点。由此可以看出,农村和镇老年人仍主要与子女、孙子女生活在一起,家庭仍然是他们各项社会支持的主要来源。另外,2000—2010年间,农村老年人隔代户有增加的趋势,这与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将子女留在家中让父母照看关系密切。

4.在业状况
对农村老年人而言,由于其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以土地为保障,青壮年人口的外流导致了农村农业劳动力数量的减少,老年人在自身经济来源无保障以及家庭收益最大化的考虑下继续参与劳动。但农业生产对体能要求较高,作为年事已高的老年人,继续从事体力劳动很可能增加身体的负担,引发各种健康问题,可能显著降低晚年的生活水平。
农村老年人的在业状况与城镇老年人差别较大。从城市情况看,老年人的在业率呈下降趋势,从1990年的17.0%下降到2010年的6.9%。其中男性下降幅度最大,2010年男性老年人的在业率比1990年降低了16.9个百分点。女性老年人一直以来处于低在业率状态,见表3—5。相比较来看,农村老年人的在业率远高于城镇,2010年农村老年人在业率分别是城市和镇老年人在业率的6.2倍和1.8倍。2010年有一半的农村男性老年人和1/3的农村女性老年人在继续工作,2010年农村女性老年人的在业率比1990年提高了16.8个百分点,是20年来农村老年人口在业率提高的重要因素。过去调查认为,子女外出后女性老年人主要是感受到家务劳动负担的加重[5],实际上近年来女性老年人已经越来越多地从事生产劳动,劳动负担越发加重。

注释
[1]参见Glasgow N,“ Poverty among Rural Elders: Trends, Context, and Directions for Policy,” Journal of Applied Gerontology, 1993, 12(3):302-319。
[2]2013年12月13日搜狐新闻报道了《小村庄老人接连自杀 当地老人:这是解脱方式》的消息;2014年7月30日新浪新闻中心刊登了中国青年报《农村老人自杀现象调查:在当地多被视为正常合理》的文章。
[3]农村人均纯收入数据见《中国统计年鉴2011》(电子版),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
[4]单身户指老年独居户,即仅由一个老年人组成的家庭;夫妻户指仅由老年夫妻组成的家庭;一代户指除单身户和夫妻户之外的仅由同一代人组成的家庭户;隔代户指仅由老年人和孙子女组成的家庭;二代户指除去隔代户之外的仅由两代人组成的家庭。
[5]参见杜鹏、丁志宏、李全棉等:《农村子女外出务工对留守老人的影响》,载《人口研究》, 2004, 28(6),44~5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