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老龄化和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4)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我国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一、引言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3年统计公报,2013年年末全国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为20 243万人,占总人口的14.9%。[1]同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增加了2 478万人,比重上升了2.6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增加800多万人,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加剧。

中国人口老龄化具有规模大、速度快和“未富先老”等特点。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人口老龄化面临的挑战和压力突出表现在迅速增长的医疗卫生消费支出、日益沉重的养老负担和需求渐增的老年社会服务之上。实现老有所医和健康老龄化是政府、社会和家庭面临的重要任务。一方面,老年人由于自身的生理功能退化,常患一种或多种疾病,其中慢性病占很大的比例。目前,慢性病占全球疾病负担的60%,到2020年,发展中国家80%的疾病负担将来自慢性病问题。[2] 随着我国卫生保健水平和卫生资源投入力度的不断增强,大量慢性病患者摆脱了死亡风险,而转化为“失能”或“残障”人士,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同时,医疗的费用负担也迅速上升。另一方面,老年人健康状况的下降,使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需要来自各方力量的照顾。在居家养老和家庭照料为主的情况下,老年人所需照料的增加无疑给家庭成员带来了负担,同时也对社会养老服务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对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的研究及测评越来越重要。1963年Katz提出用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来评价老年人的健康状况[3],其后在国际上得到广泛采用。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是衡量老年人身体状况的客观指标,可以较好地反映老年人身体的实际健康状况, 但对于老年人的主观健康自评也不应当忽视。[4] 健康自评是个体对其健康状况的主观评价和期望。Ellen Idler等人认为,健康自评是死亡率的有效预测指标[5],这就为我们用其评价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提供了依据。此外,老年人的患重病率、住院率、患慢性病率也是反映该群体健康状况的主要指标。

本部分采用的调查数据来自北京大学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单位联合组织实施的2011年全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项目。该调查于1998年、2000年、2002年、2005年、2008年、2011年先后进行了六次,覆盖北京、天津、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四川和陕西等23个省份。2011年追踪调查包括9 679名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调查内容涉及家庭结构、婚姻、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生活习惯、社会活动、疾病与健康的状况等,为研究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提供了丰富的数据。


注释

[1]参见国家统计局:《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4-02-24。

[2]参见金彩红:《芬兰健康管理模式的经验》,载《中国卫生资源》,2007(6)。

[3]参见Katz,“Active Life Expectancy,”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309(20):1218-1224。

[4]参见杜鹏、谷琳:《我国老年人健康自评的差异性分析——基于2002年和2005年全国老年跟踪调查数据》,载《南方人口》,2007(2)。

[5]参见Ellen Idler,Howard Leventhal,Julie McLaughlin,Elaine Leventha,“In Sickness but not in Health:SelfRatings, Identity, and Mortality,”Journal of Health Social Behavior,2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