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节 文庙与释奠礼
中国人习称的“孔庙”,实际上应当称之为“文庙”。文庙是用来祭祀孔子及历代儒家圣贤的国家礼制庙宇。文庙祭祀在传统社会中又被称之为“释奠礼”,乃“国之要典”。
一、“释奠”溯源
“释奠”本是一种古老的祭祀礼仪,“释”意为设置,“奠”指供献祭品。早在周代官学中,已经有祭祀先师之礼。《礼记·文王世子》中记载:“凡学,春,官释奠于其先师,秋冬亦如之。凡始立学者,必释奠于先圣先师。”每年四季,学官都要在学校举行祭祀先师的释奠礼。文中又言:“及行事,必以币。凡释奠者,必有合也。有国故则否。”这是说,除国家遭遇到特殊的凶险状况外,释奠礼都要正常举行,而且除了正常脯醢菜酒的供奉外,有时还用币行礼,并合乐。因此,“释奠礼”是一种以陈设酒食为表现形式并包含行礼、奏乐等其他环节的祭祀仪式。
上古时期,释奠礼主要施行于学校。《礼记·王制》曰:“释奠于学。”《礼记·文王世子》记载,春、夏、秋、冬四季,学官都要在学校举行祭祀先师的释奠礼,以表达对先师的敬仰。天子来学校视察时,同样会举行释奠礼。《礼记·文王世子》曰:“天子视学,大昕鼓徵,所以警众也。众至,然后天子至,乃命有司行事,兴秩节,祭先师、先圣焉。有司卒事反命,始之养也。适东序,释奠于先老。”天子来到学校,首先命令学官各行其职,按照常礼祭祀先圣、先师。学官们祭祀完毕,开始行养老之礼。这时天子会来到东序,以祭奠先老。
天子率军出征前和胜利返回之时,也会在学校行释奠礼。《礼记·王制》曰:“天子将出征,受命于祖,受成于学。出征执有罪,反,释奠于学,以讯馘告。”《诗经·鲁颂·泮水》亦曰:“矫矫虎臣,在泮献馘。”出征前,定兵谋于学,出征归来,则需要向先师献俘,以报告成功,这是学校释奠的一大特色。
除学校释奠外,山川、宗庙、祢庙等祭祀时亦可施行释奠礼。《周礼·春官宗伯·大祝》曰:“大会同,造于庙,宜于社。过大山川,则用事焉。反行舍奠。”据贾公彦《疏》,此时释奠礼仅用于宗庙。需要指出的是,学校祭祀一般仅限于施行释奠礼,而山川、宗庙等祭祀活动还可施行封禅、禘礼、飨礼等多种仪式,释奠仅是个别情况下施行的仪式。
释奠礼主要在学校举行,以“先圣先师”“先老”为主要祭祀对象,但“先师先圣”“先老”具体何指,文献中或者不提,或者语焉不详。我们认为,当时所谓的“先师先圣”“先老”并非指特定的某一个人或某些人,凡是给人类带来无限福祉的文明先驱,都应该是师生祭祀的对象。上古时期,释奠礼固然与祭祀孔子毫无关联,但山川庙社之祭不止于释奠,而学校祭祀仅释奠而已。从根本上来说,释奠礼是一种与“学”和“教”有关的活动,这也是释奠礼在后世演变为孔子祭祀专称的内在依据。
二、释奠礼与祭祀孔子
古人非常重视祭祀。早在孔子以前,春秋时期的鲁国大夫展禽就曾经说:“夫祀,国之大节也;而节,政之所成也。故慎制祀以为国典。”在他看来,祭祀绝不是随意进行的,确定祭祀的对象有一定的原则,因为祭祀制度与国家的治理密切相关。《周礼·春官》中提及“大司乐”时曾说,古代的“有道有德者”不仅要请他们在学校任教,教育子弟,死后还对他们进行祭祀。那么能被纳入祭祀范围的还有哪些人呢?展禽认为:“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扞大患则祀之。”这是“圣王制祀”之标准,“非是族也,不在祀典”。“加之以社稷山川之神,皆有功烈于民者也。及前哲令德之人,所以为明质也;及天之三辰,民所以瞻仰也;及地之五行,所以生殖也;及九州名山川泽,所以出财用也。非是不在祀典”。
孔子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决定了后人对他的尊崇。元朝武宗即位时,曾经下诏书说:“先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明;后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法。”其中对孔子的评价,与后世学者的认识是一致的。现代史学家柳诒徵先生说:“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
梁漱溟先生也说:“孔子以前的中国文化差不多都收在孔子手里,孔子以后的中国文化又差不多都从孔子那里出来。”
孔子身上承载了上古三代的历史文化,凝结着孔子以前中国先人的智慧创造,更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影响后世既深且远。孔子“有功烈于民”,理应受到后人的祭祀。
此外,古人祭祀,每事必祭其创始者。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后世儒家“宗师仲尼”,以孔子为师,那么孔子亦应享受祭祀。如此,后世在文庙中祭祀孔子便具有了经典的依据。
从周代最初的入学仪式,到后来祭祀孔子,祭礼在形式上有很大不同。随着孔子、儒学地位的提升,文庙释奠礼仪也不断完备。汉高祖曾经以太牢祀孔子,开历代官方祭祀孔子之先河。东汉时期,孔子被尊为“先师”“先圣”,成为帝王们尊崇膜拜的对象。汉朝、魏晋时期,曲阜阙里孔庙由孔子直系后裔四时祭祀,官方的祭祀一年两次,用东汉时期《乙瑛碑》中的话说,就是“春秋飨礼,财出王家钱,给犬酒直”。晋武帝泰始年间,命鲁国四时备三牲奉祀;至清代,仍然于每年的四仲月举行。
宋代是文庙祭祀较为隆盛的历史时期,宋太祖赵匡胤曾亲谒孔子庙,下诏增修祠宇等;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赐书孔子庙,诏立孔子庙学舍,颁授孔子庙从上公之制,还追封孔子弟子,并颁布释奠仪注及祭器图,建庙学。以后,宋制影响较大。明朝初年,朱元璋规定仲春、仲秋的第一个丁日,皇帝降香,遣官祀于国学,分别以丞相、翰林学士、国子祭酒为初献、亚献、终献。清代定都北京后,在京师建国子监立文庙,专门用来举行每年的祀孔大典,祭祀规格上升为大祀,奠帛、读祝文、三献、行三跪九拜大礼,与天地、社稷、太庙的规格齐等。
文庙释奠礼中还有专用的乐舞,以乐、歌、舞与礼相互配合,是文庙释奠礼的重要特色。其实,每朝每代的礼乐往往又有不同。在古人的观念中,礼不相沿,乐不相袭,改朝换代之后,一般都制礼作乐,因而历代制定的祭祀孔子的乐舞均有不同。在历代更迭变化的基础上,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元年(1368)命乐律官更制乐谱。洪武二十六年(1393),向曲阜及全国颁布“大成乐”以专祀孔子。明宪宗成化十三年(1477),增祭祀乐舞为八佾,加笾、豆为十二,以皇帝用乐和祭祀天神礼仪的规格祭祀孔子。明乐继承了唐以来乐、歌、舞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应当说,明代的释奠乐舞已经趋向于完善和精练。清朝康熙六年(1667),再作“中和韶乐”,为释奠孔子之用。乾隆八年(1743),颁给全国各郡县及阙里孔庙“四时旋宫”之乐,对康熙时的乐名有所改动,全曲更为六章八奏。民国年间,基本沿袭了这一乐舞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