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生懂得感恩的17堂课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3章 中国古代的结草与衔环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中国)《诗经》

“结草衔环”的由来

知恩图报一直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自豪的传统美德。平时,如果别人对自己有恩惠,往往会用“结草衔环”来表示感恩报德。为什么用“结草衔环”来表示呢?这里面有两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结草”报恩的典故见于《左传》,据《左传·宣公十五年》上记载:“魏武子有嬖妾,无子。武子疾,命颗曰:‘必嫁是。’疾病,则曰:‘必以为殉。’及卒,颗嫁之,曰:‘疾病则乱,吾从其治也。’及辅氏之役,颗见老人结草以亢杜回,杜回踬而颠,故获之。夜梦之曰:‘余,而所嫁妇人之父也。尔用先人之治命,余是以报。’”

大致意思是说:春秋时期,晋国大夫魏武子有个非常宠爱的小妾,但却没有生育子女。魏武子刚生病的时候嘱咐儿子魏颗说:“我死之后,你一定要把她嫁出去。”不久魏武子病重,又对魏颗说:“我死之后,一定要让她为我殉葬。”等到魏武子死后,魏颗没有把那爱妾杀死陪葬,而是把她嫁给了别人。魏颗说:“人在病重的时候,神智是混乱不清的,我嫁此女,是依据父亲神智清醒时的吩咐。”后来,秦国攻伐晋国,两国军队在一个叫辅氏的地方交战。魏颗也参加了战斗,敌将是秦国的力士杜回。当魏颗和杜回交锋时,发现一个老人,迎着杜回的去路,将地上长得又高又密的草,结成一个个的索子,把杜回的车马绊倒。结果杜回被晋军擒获,使魏颗得获全功。夜里,魏颗梦见那位老人说道:“我就是您嫁出去的那个姬妾的父亲,今天是特地来报答您救我女儿性命的恩德的!”

“衔环”的故事则见于《后汉书·杨震传》中的注引《续齐谐记》,原文为:“宝年九岁时,至华阴山北,见一黄雀为鸱枭所搏,坠于树下,为蝼蚁所困。宝取之以归,置巾箱中,唯食黄花,百余日毛羽成,乃飞去。其夜有黄衣童子向宝再拜曰:‘我西王母使者,君仁爱救拯,实感成济。’以白环四枚与宝:‘令君子孙洁白,位登三事,当如此环矣。’”

意思是说:杨震的父亲杨宝九岁时,在华阴山北见一黄雀被老鹰所伤,坠落在树下,为蝼蚁所困。杨宝可怜它,就把它带回家,放在巾箱中,每天特意用黄花喂它。过了一百多天,小黄雀的伤痊愈后便飞走了。有一天夜里,杨宝正在为小黄雀的走失而忧闷的时候,却见一位黄衣童子来到面前,对着杨宝拜了几拜,说道:“我是西王母的使者,承蒙仁慈而有爱心的您搭救我,实在是感激不尽。”于是把四枚白环赠与杨宝,并说:“它可保佑您的子孙位列三公,为政清廉,处世行事像这玉环一样洁白无瑕。”后来,果如黄衣童子所言,杨宝的儿子杨震、孙子杨秉、曾孙杨赐、玄孙杨彪四代都官至太尉,而且都刚正不阿、为政清廉,他们的美德为后人所传诵。

由于这两个故事说的都是报恩的事,所以,后人便用“结草衔环”这一词语来表述知恩图报的心志。

西方人是感恩的,只要你帮助过他们,他们都会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的做法,表达他们对你的谢意,那便是感恩。虽然,我们中国没有感恩节,但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流淌着许多施恩和感恩的小故事。这证明:施恩和报恩同样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美德,而且更加具体、更加生动,如“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这讲的是私情;“谁言寸草心,抱得三春晖”是无数儿女的感叹,这讲的是亲情和孝情;“精忠报国”是志士的愿望,这讲的是大义。无论是情还是义,都说明中华民族是一个讲究感恩的民族。

施恩和报恩都是爱心的一种体现,都是情感行为。人需要有爱心,人活着的目的是为了爱。没有爱,人将变得孤独、可悲、冷漠、仇视和凶残;没有爱,人活得索然无味,生活毫无意义。然而,时至今日,“感恩”两字,好像已被我们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淡漠了。时下,很有必要在我们的教育中加上感恩教育。培养青少年知恩、感恩情感,是德育的重要内容,有明显的现实意义,应尽快补上长期以来德育工作中失漏的重要一课。让我们在校园共同培育这棵“感恩之树”,让它叶茂、花繁、果硕!

第一节 儒家思想中的感恩教义

感恩就是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自己的恩惠和方便由衷地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感恩教育则是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对受教育者实施识恩、知恩、感恩和报恩以至自觉施恩的人文教育过程。感恩教育旨在依托“以情动情”的方式帮助人们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并对其施以感恩的眼光,从而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德和责任,进而外化为感恩的行动。

中国人向来强调“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唾弃“忘恩负义之人”,痛恨“恩将仇报之徒”。儒家文化中的“忠为报君恩,孝为报亲恩,节为报夫恩,义为报友恩”便是我国古代文化重视培养人的感恩意识的实证。

(一)孝为报亲恩

“孝”是为了感念父母之恩。对于每个人来说,父母把自己带到人间并抚育长大,无疑是世上最大的恩人。一个人如果对父母都没有感恩之心,那就连反哺的乌鸦、跪乳的羔羊也不如了,更谈不上对他人存有感恩之心。对父母的感恩是儒家精神的根本性意识,是一种心理情感的境界。从爱惜自己的身体发肤到保全生命,从理解服从到努力认同,从立身行道到扬名后世,从生前侍奉丧葬祭祀到慎终追远都是感恩父母。如:“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孝敬父母并不局限于生前,还包括身后:“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要孝敬父母,子女还要做到孝而无违,接受父母对自己婚姻的安排,满足父母早抱孙子的愿望,“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在孔子看来,子女对父母的感恩主要不是表现在物质的供养上,而是表现在有感情和持之以恒。所谓有感情,就是养而有敬。不敬,就是不“孝”;所谓持之以恒,就是这种敬重父母的心理要一直保持,不能有丝毫懈怠。孔子的弟子子夏请教孝道。孔子回答:“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孝敬父母难就难在总是在父母面前保持和颜悦色。家里有事,由子女代劳;遇到好吃好喝的,让父母享用,仅仅如此,是不能算尽孝的。上述可见,孔子“孝”是物质上供养父母和内心深处敬重父母的有机统一。

(二)忠为报君恩

“忠”是为了感念国家之恩。在儒家文化中,家和国是同构的,即“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的象征是父母,国的象征是君主。一个人在家对父母的“孝”引申开来,在国必然是对君主的“忠”。做臣民的一定要忠,以报君恩。《史记》中刺客之所以冒死行刺,是为了报知遇之恩;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为感激先帝三顾茅庐之恩;杜甫在安史之乱中饱受颠沛流离之苦,落魄途中却“每饭必思君恩”;岳飞在风波亭前慷慨赴死,只是痛恨秦桧之流,而对大宋天子却是感恩不尽。忠君已成为中国人的内在心理需求,转化为一种信仰。历史上为忠君献身者不计其数,所谓“文死谏”、“武死战”说的就是这种现象。

(三)节为报夫恩

亲如夫妻,妻平时“女为悦己者容”,感谢丈夫对自己的欣赏之恩;关键时刻要为丈夫守节保贞,“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节是对丈夫保护、收容之恩的报答。“一夜夫妻百日恩”,夫妻之间的情是恩情,是由结合而带来的恩,而不是个体间的两性相吸、平等互爱的美好情感;并由此而延伸出因有恩而结合的中国爱情模式,古典戏曲小说多的是英雄救美,美人以身报答和公子落难,小姐相救,公子不负小姐救命之恩,发奋读书,科举考中,双双高升的爱情故事。将感激之情上升为爱情,儒家文化对感恩意识的强调由此可见一斑。

(四)义为报友恩

“义”是为了感念朋友之恩。生活在伦理人际关系中的中国人,除政治上的君臣关系、家庭中的父子、夫妇关系外,还有社会上的朋友关系。这里的朋友可以作为广义理解,包括朋友以及有交往关系、相识或不相识的他人。“家庭生活是中国人第一重要的社会生活,亲戚邻里朋友是中国人第二重的社会生活。”相当年,关羽念昔日之恩,在华容道义释曹操。后人不仅不责备他公私不分,以致后患无穷;反而认为他义重如山,原因就在于他知恩报恩。即使是朋友分道扬镳,也应先报答他对自己的恩惠,然后才是“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否则便是忘恩负义的小人。曹操之所以在民间背负着千载骂名,恐怕主要原因在于杀吕伯奢一家,与其“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之卑劣言行的传言。可见,义与不义,关键在于能否知恩必报。

在孔子看来,感念朋友之恩,最重要的是一个“信”字。“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即对老人要让他安逸,对朋友要给予信任,对年轻人要给予关心。对朋友要讲究信誉,不背叛朋友,不见利忘义,必要时为朋友两肋插刀,这是对朋友信任之恩的回报。

(五)祭祀亦为报恩

祭祀感念的是自然和祖先之恩。孔子认为:在祭祀、战争和疾病中,祭祀排在第一位。孔子要求祭祀必须认真和虔诚。他赞美大禹说:“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意思是说,对于大禹,我是没有什么可指责的。他吃得很差,却把祭品办得很丰盛;他穿的很破旧,却把祭服做得很讲究。

祭祀还表现为对自然的感恩。自然给了人类许多,有些是能够直接感受到的,如食物;有些似无实有,不可须臾离开,如水、空气、阳光。在儒家文化中,对自然的感恩是以祭天祭鬼神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如老百姓家里供有“天地君亲师”牌位,逢年过节还要拜财神、灶神、门神;民间还有菩萨庙、娘娘庙、妈祖庙、土地庙等。川主庙、关帝庙是人们崇拜报答李冰父子、关公恩德的见证。人能成为神,在于他们造福后代、恩泽众人,其心理动力不外乎感恩意识。

总之,中国人的感恩思想,内容是丰富的,范围是广泛的。千百年来,它曾经在规范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发挥过重要作用。即使在全球化加速和体制改革处于关键时期的今天,仍然有着可供学习、借鉴的现实意义。

第二节 新时代的感恩内涵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人性中最光辉、最善良的一面。无论今后社会如何进步,文明如何发达,这种美德都不能丢。否则,就无异于大道废弃、淳朴破产、人心堕落、社会倒退。新时期的道德教育也继承了传统德育中知恩回报的思想。感恩不仅是一种生活态度,还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品德。对给予自己关怀和帮助的人抱有感激之心是一种美德,这对目前被娇生惯养的中国孩子尤为重要。开展感恩教育就是为了改变现代家庭独生子女唯我独尊的心态,让他们对周围给予其关爱的人及事心存感激。

今天,感恩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感恩,就是对国家的热爱和忠诚,对社会的包容与奉献;感恩,就是对组织的信任和感激,对工作的勤奋与尽责;感恩,就是对他人的友善和尊重,对家人的理解与眷念;感恩,就是对生命的敬仰和珍惜,对自然的亲近与呵护。

(一)感恩人,要永远铭记和感恩对我们有过直接或间接帮助的人

《诗经·小雅》云:“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父母给了我们宝贵的生命,又费尽心血哺育我们,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给予我们最多的便是父母。孝的源泉是爱,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是人类最朴素、最自然的感情。我们首先要感恩父母。千万不要以为父母把自己抚育成人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不要漠视父母辛劳的背影;不要充耳不闻父母的谆谆教导;不要为自己“吝啬”的父母不能满足自己需求而心生怨恨。其实父母是天底下最伟大的人,他们的辛酸与苦楚、他们的汗水与心血,都是任劳任怨地为了子女。

此外,我们还要感恩老师,他教我们文化、赋予我们知识;感恩同学和朋友,有了他们,我们的人生之路变得更加精彩;感恩妻子的陪伴;感恩孩子带来的快乐;感恩领导对我们的扶携;感恩同事对我们的支持,还有那些曾经帮助过我们的陌生人以及那些对我们有间接帮助的人,如袁隆平,如果没有他的发明,也许今天我们饭都吃不饱。总之,我们要对所有直接或间接帮助我们的人感恩。

(二)感恩祖国

我们首先应该感谢伟大的祖国,璀璨的五千年文明、厚重的历史人文积淀,养育了多少中华儿女,承载了多少岁月沧桑。危亡时,多少英雄豪杰为您请命呐喊、诉说衷肠;昌盛时,多少炎黄子孙为您潸然泪下、倍感荣光。我们应该感谢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南湖游船上波光微泛、星火燎原;延安窑洞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抗日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天安门广场上义勇回荡、五星飘扬,“小平你好”、群情激扬;神州各地欣欣向荣,人民生活幸福安康。这些无不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所书写的波澜壮阔的历史、创造的惊天动地的旷世伟业。

(三)感恩社会

我们生活在今天这个社会,社会为我们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所有需要的条件。社会既然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生活的平台、生存的环境,那么我们自当感激才对。虽说我们这个社会并不是那么完美的社会,甚至还存在着诸多污浊、肮脏的暗流,但我们应该正确地去看待这些问题,社会的发展就如同我们个体的发展一样,总是需要一个过程的。须知:唯有感恩于社会,方才能回报于社会,方才能为改变这个还不完美的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四)感恩自然

自然是我们的衣食之源,它不仅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物质资源,还为人类的精神提供了基础。阳光、大地、空气……所有的资源对于人类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台湾有一个学者在90年代中期接受大陆的记者访问时说:人类要敬畏自然,这不是迷信,这是对自然的尊重。然而,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已经遇到了一个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那就是:工业的发展给环境、资源造成的过度压力开始反过来限制我们的进步、影响我们子孙后代的发展。因此,对于每一个社会成员来说,感恩不仅仅表现在善待社会和周围的人,还表现在对大自然给予我们的恩惠和方便的由衷认可及真诚回报。感谢“阳光和空气”就是要善待大自然,自觉保护生态环境,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有效率地去利用资源、能源。只有当孩子树立起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后他们才会明白:为什么要爱护花草树木,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杂物,不用不能回收的一次性用品,进而去自觉遵守这些行为规范。

总之,随着时代的变迁,感恩的内涵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一些新的思想正在丰富和发展着这一文化体系。和谐社会的实质就是要构建现代中华文明体系,这不仅要继承传统美德,更要超越时空界限,实现中西优秀文化的“优化融合”,从而保证中华文明体系的历史延续和时代更新。对于感谢,我们既要赞成,又要注意感谢的方式和前提;既要在批判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又要根据时代的特征完善架构、丰富内涵。

让我们心怀感恩面对天下,这不仅是一种义务和责任,亦是一种奉献和承诺。

第三节 我们为什么提倡感恩教育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感恩思想一直占着主流地位。儒家讲求“忠、孝、节、义”等思想引发出来感恩意识,并以此作为“人性”的本根、秩序的来源和社会的基础。儒家文化将其最大化,渗透于政治、社会、家庭等各个层面,成为传统文化的基本要求。

然而今天,感恩意识的缺失非常普遍。人们享受着大自然赐予的阳光和雨露,却在肆意破坏着朝夕相处的环境;面对父母的哺养之恩,孝心和赡养观念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已大打折扣,甚至很淡漠,只知受惠,不知感恩;享受着别人带给自己的快乐,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在处理人际关系中唯“我”为中心,人情味淡薄,不能与人为善,只知被爱,不知回报;在祖国的滋养中成长,对国家、社会给予的关爱认为理所当然,只知接受,不知责任……感恩意识已经淡化到匮乏的程度。

中央电视台早间“朝闻天下”节目播出了一则消息:出席全国两会的部分代表委员建议,在社会生活中提倡感恩教育。他们举了一个例子:河南某大学要求大学生寒假过年回家给父母磕头拜年,以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主持人还引用了报纸上的一则消息:某大学生因为与女友同居要很多钱,向父亲索钱未如愿后不满意,竟然和父亲断绝了父子关系。几年之前,我也听到过一个消息:某地一个贫困家庭的孩子考取西安某大学后,挥霍浪费,他父亲去卖血来支付他的各种费用。

所有这些,都给我们以警示,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在提高,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但是,人们的精神世界,却有可能在退步。未来的一代,不知道感谢自然的滋养之恩,不知道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不知道感谢老师的教导之恩,不知道感谢祖国、社会对自己培育之恩。感恩教育已经迫在眉睫,那么,到底是什么使我们失去了感恩之心呢?

据专家介绍:目前,青少年缺乏感恩意识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与父母的宠爱有一定关系。现在的孩子,尤其是独生子女,是在“再穷不能穷孩子”的娇宠中长大的,自幼娇生惯养,过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日子,很少体谅父母谋生的艰辛。其次在应试教育环境中,考试成绩“一好遮百丑”,只要学习成绩好,其他事情父母都可以代劳,造成个别学生由娇而横,唯我独尊,由爱生恨,甚至有的还恩将仇报。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小皇帝”心安理得地大把挥霍父母的血汗钱,享受父母为其提供的细致周到的照顾,偶有一点不如意,就给父母以脸色,甚至以出走、自杀相威胁。因此,我们在为提高他们学习成绩而努力的同时,千万别忘了注意培养学生们的情商,惟有有意识地让学生感觉和理解他人的艰辛和付出,让学生尽相应的责任和义务,才能培养其正确的权责观,才能使他们养成感恩的心态和习惯,才能使他们具备社会责任感,看到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带着一颗感激、回报社会之心,伸出援助之手。

古人说: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感恩,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正直的人的起码品德。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一个经常怀着感恩之心的人,心地坦荡、胸怀宽阔,会自觉自愿地助人为乐;而那些不会感恩的人,血是凉的、心是冷的,带给社会的只能是冷漠和残酷。这样的人如果多了,社会就会变成冷酷而毫无希望的沙漠。我们鄙视他们,不屑于与他们为伍。

今天,我们提倡感恩教育,其对个体成长、家庭和睦、社会稳定发展有重要意义。于个人而言,感恩教育能使人摆脱对金钱的一味追求,有助于人们人格的健康发展;能够使人心胸宽广,有助于与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够提升个人的竞争力,有助于事业的成功。于家庭而言,感恩教育能够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增强家庭成员对家庭的责任感,维护家庭的和睦与幸福。于社会而言,感恩教育能够给物化的世界填充更多的人情意味,摒除诸如诚信缺失、人际关系冷漠等社会问题,纯化或改善社会风气,从而实现我们所盼望的和谐社会。

总之,感恩是中国人的美德,懂得感恩是一个人最起码的道德品质,也是懂得真善美、分辨是非的最起码的觉悟要求。感恩教育是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基本要求。

一个人对社会、对父母、对亲朋好友要永存感激之情。“感恩”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感恩”不仅是美德,还是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条件!永怀感恩之心,才能从各个方面获得更大的情感回报。试想,一个不懂感恩的人,何谈对社会和人民的责任性?一个连感恩意识都不具备的人,何能成为一个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人呢?孔子曰:“仁者爱人”。只有懂得爱的人才会懂得珍惜,才会善待自己,善待他人。感恩教育是培养孩子责任感的重要基础。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会懂得付出。有了感恩之心,才会觉得自己有责任去回报社会,对自己所做的事负责。所以,请将感恩当作你的人生基本准则吧,这是一种人生质量的体现,是一切生命美好的基础。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种处世哲学,是一个人对自己和他人以及社会关系的正确认识;感恩也是一种责任,知恩图报、有恩必报,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