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内容梗概
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共有八章,集中介绍叙事诗学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模式。下篇共有五章,转而介绍后经典叙事学流派,以及跨媒介和跨学科的叙事学研究(申丹撰写了第1、5、8、9、10、11、13章,王丽亚撰写了第2、3、6、7、12章,第4章由两人合作撰写,申丹负责全书统稿)。上下篇都结合中外名著的解读,通过实例分析阐明相关理论概念、分析模式或流派特征。每一章后面都配有思考题和练习,邀请学生积极参与。
上篇第一章介绍叙事学的一个基本区分:“故事”和“话语”的区分,探讨这一两分法与传统的两分法相比有何特点,有何长处。一些叙事学家采用了三分法,以此取代两分法,这样做造成了一些混乱,我们将对此予以澄清,并说明在什么情况下才会需要三分法。我们还将探讨“故事”与“话语”是否总是可以区分。第二章和第三章分别探讨“故事”的两个基本成分:情节和人物。第二章首先介绍叙事学的鼻祖亚里士多德的情节观和传统情节观,以此为铺垫,探讨叙事学研究情节结构的种种模式,说明这些模式与先前的情节研究模式的关系。第三章介绍叙事学的人物分析模式,比较叙事学的人物观与传统人物观,并从叙事学的角度,介绍人物塑造的方法。
明确了叙事结构的基本成分以后,我们将在第四章里介绍叙事学家对小说叙事交流模式的看法,廓清叙事交流的一些基本环节,说明叙事学家对隐含作者、隐含读者、叙述者、受述者等交流参与者的看法,并评介“不可靠叙述”这一概念。第五章探讨叙述视角。“视角”指叙述时观察或感知故事的角度。叙事学家十分关注叙事作品如何采用不同的视角来表达主题意义和产生审美效果。我们将在这一章里追溯视角研究的发展过程,阐明相关理论概念,对不同的视角模式进行分类,并通过对一个实例的具体分析来说明各种视角的不同作用。
小说虽然是虚构性质的艺术,但与现实生活相似,时间与空间决定了小说的存在方式。在第六章和第七章中,我们将介绍叙事学对叙事时间与叙事空间的看法。叙事学理论将叙事时间分为“故事时间”和“话语时间”。“故事时间”指虚构世界里事件“实际”发生的时间,“话语时间”则是在叙述表达层次上对故事时间的再现或重新安排,涉及叙述与故事之间的时间关系。据此,我们将在第六章里着重介绍叙述“时序”(order)、“时距”(duration)和“频率”(frequency),探讨这些叙述手法与主题意义和审美效果的关联。正如我们经验世界中的时空关系一样,叙事时间与空间密不可分。在传统叙事理论中,空间通常仅仅指涉虚构世界中人物活动或事件发生的场所,其作用无非在于增加小说叙事的似真效果,或是被视为独立于情节发展的一个框架性成分。与此相对照,叙事学区分叙述者所处的话语空间和人物所处的故事空间,后者通常与叙述视角、情节进程和主题意义密切相关。我们将从叙事学的角度来介绍叙事空间的性质、特点和作用。
第八章聚焦于表达人物话语的不同方式。如果把小说同电影和戏剧加以比较,就会发现人物话语的不同表达形式是小说艺术的“专利”。小说叙述者可原原本本地引述人物言词,也可仅概要转述人物话语的内容;可以用引号,也可省去引号;可以在人物话语前面加上引述句,也可省略引述句,如此等等。我们将在这一章里介绍对人物话语不同表达形式的分类,探讨不同表达形式的不同审美功能,尤其是自由间接引语的各种表达优势。本章的探讨旨在说明,像视角模式的转换一样,变换人物话语的表达方式可成为小说家控制叙述角度和距离,变换感情色彩和表达主题意义的有效工具。
下篇的前三章,即第九章至第十一章,分别介绍三个最重要的后经典叙事学流派。第九章集中介绍修辞性叙事学。传统上的修辞学可分为对修辞格(文字艺术)的研究和对话语说服力(作者如何劝服听众或读者)的研究这两个分支。修辞性叙事学涉及的是后面这一范畴,聚焦于作者与读者进行交流的各种方式和技巧。本章以对小说修辞学家韦恩·布思的介绍为铺垫,探讨修辞性叙事学的主要性质和特征,评介该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和研究模式。第十章介绍女性主义叙事学。女性主义叙事学将叙事形式分析与性别政治融为一体,打破了西方学界形式主义与反形式主义之间的长期对立。本章将简要概述女性主义叙事学的发展过程,介绍这一流派的基本特征,廓清其与女性主义文评的差异以及与结构主义叙事学的关系,阐明女性主义叙事学的分析模式,着重说明这一后经典叙事学流派如何从性别政治出发,对各种话语表达技巧展开探讨。第十一章聚焦于“认知叙事学”。20世纪90年代以来,认知科学在西方引起了日益广泛的兴趣。将叙事学与认知科学相结合的“认知叙事学”这一交叉学科应运而生,且近来发展势头旺盛。本章将介绍认知叙事学的一些主要研究模式,廓清每一模式的特点,说明其有何长何短,并阐明认知叙事学与相关流派之间的关系。
下篇的后两章,也是本书的最后两章将注意力转向小说叙事与其他媒介的叙事以及叙事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第十二章将讨论电影、绘画、戏剧等三种非文字媒介的叙事,说明通常的叙事学概念是否可运用到这些不同的媒介之中。其间,我们将以小说叙事为参照,探讨在这些媒介中叙事运作的不同方式和不同效果。第十三章讨论叙事学和文体学的关系。从表面上看,叙事学的“话语”与文体学的“文体”都是对小说整个形式层面的定义,而实际上,“话语”与“文体”的涵盖面相去深远:叙事学聚焦于组合事件的结构技巧,而文体学关注的则是小说的遣词造句。本章将廓清叙事学的“话语”和文体学“文体”之间既相异又互补的关系,并通过实例分析,说明将叙事学分析与文体学分析相结合的必要性。
总之,本书力求较为全面、系统和深入浅出地介绍西方经典和后经典叙事学的基本概念、分析模式和流派特征。希望通过本书,学习者能较好地了解西方叙事学的目的、性质、特点和作用,提高阅读欣赏和分析研究叙事作品,尤其是小说作品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