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是什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十、“方言”与“普通话”——公众理解医学的艰难

天底下的学问中,医学本是最世俗的学科,生老病死的话题与每个人的命运都密切相关,在当下,医学的生活化模糊了医疗事件与生活事件的边界,检测技术的精细化也模糊了健康人与病人的界限(全指标严格筛查下几乎没有健康人)。如今,吃喝拉撒睡都被纳入医学与保健话题,每一个行为选择都可以做医学化的解读。我们讲“人生而平等”的一个重要侧面——我们都是“病人”(要么在医院,要么在去医院的路上),我们都将“向死而生”,注定会归顺“死神”(人们都在排队去天堂)。因此,“公众理解医学”是公民社会的精神“福利”,作为一般思想的医学观念,以及作为生活常识的医学保健知识,作为生命痛苦体验的疾病经验,作为人类拯救行动之一的职业救治活动都应该纳入公共关怀的思想空间与精神平台,成为一种集体觉悟与集体意识。

无奈,在当今的知识建构与传播格局中,这种“大同”期待还只是人们的一厢之愿。医学的公众理解受阻于医学界专业主义、技术主义的自我封闭,不屑于与公众对话,不会讲“普通话”,只会说“学术方言”;同时,也受阻于普罗大众这一时期流行的狭隘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意识恶性膨胀,不必需要知晓生老病死的观念与智慧,只需索取各种不病术,不老术,以满足长生与健康的欲求。

面向公众的医学图书有三类。

一类是传统的“灌输型”医学普及作品,作者怀抱一种知识优越感,以教化与施舍的心态,居高临下地“倾泻”生涩的医学、保健与长寿知识,许多书是教科书的翻版。

第二类是“玄虚型”保健读物,这类图书大多不是那些不善言辞的、严谨的医学专家所为,而是一批新方士的“杰作”,他们以过度的承诺,玄虚的知识,诡异的雄辩兜售百灵方、万应丹,推销不病术、却病术,不老术,不老泉,翻云覆雨地论述“生命在于运动”(增进活力说)或者“生命在于静止”(增加磨损说),“吃苹果一定要削皮”(因为农药残留)或者“吃苹果一定不能削皮”(因为苹果酸所在),颠覆常识,尝试观念突围,或迎合部分读者趋新求变,自我合理性的暗示,以及功利化、技巧化的保健心理,赚取读者的信任和信服。

第三类是追求公众理解的普及读物,这类读物没有煽情的包装,没有极端的预言,而是喃喃细语,娓娓道来,通过知识精英与大众的质朴对话,追求公众理解医学、医生、医院,公众理解老年与长寿,寻求与“生老病死”共生的智慧。而不是廉价的承诺,即使是将国民收入的全部用于医疗保健,人类也无法承诺终止衰老,包治百病。这样的保健长寿读物一定是开放的、平等的,互动的、体验的、情感的、趣味的、优雅的、从容的传播、而不是知识霸权的、单向的、说教式的、呆板的、功利的、焦躁的灌输,其次,它含有多元的精神旨向,一不局限于卫生知识、医疗技术的宣讲和注解,还包括对待生老病死的态度与健康的信仰;二不局限于生物学意义上的疾病诊疗,还拓展到社会、心理、习俗、行为层面的痛苦与拯救;三不局限于医疗的救助,还延伸到医生个体的伦理与操守,医院(群体)的人道愿景与医学职业(行业)的人文追求。这类读物旨在解读公众关于健康与疾病、衰老的终极焦虑,讲述生命中病人与医生的相遇,以及痛苦与拯救的动人故事。无论解惑,还是感动,都是的穿越心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