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出食物过敏原
孩子每一天的成长与变化,家长都看在眼里,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孩子偶尔的不适。易过敏的孩子需要家长更多的细心与陪伴,找出过敏原,和孩子一起度过过敏期。
用心观察,详细记录
孩子的过敏症状易于观察,但相比之下过敏原就没有那么显而易见了。家长应该仔细观察孩子的饮食状况并详细记录下来,其中包括一日三餐进食的食物和水果、点心等加餐食品。引起过敏反应的可疑食物,摄入量是多少,从进食到出现症状的时间间隔以及出现了怎样的过敏症状都应该被记录下来;其他时候进食是否也出现相似症状,是不是有其他因素的参与,比如运动;与上一次出现过敏反应的时间间隔是多少等,至少连续记录4天。但如果是进食了某种单一的食物,并且症状是出现在进食后的几分钟或几小时内,还与之前的症状相似,就应该考虑是食物过敏了。
再度试验,避免误判
过敏原的确认不是出现一次过敏症状就能确定的,所以家长要进行第二次试验,采取循序渐进、少量给予的方式,让孩子再次尝试可疑过敏食物。例如:每隔3天或4天增加一些分量,确认过敏是否再次出现,并做好详细记录。如果仍然有过敏反应就应该及时就医,确诊过敏原,家长手上的记录也是帮助医生判断的重要依据。
严格排查,持续跟踪
找出可疑的过敏原后,还需要家长进行持续测试、跟踪观察,每次选择一种可疑食物,连续2周或3周禁食,并记录下所观察到的情况,然后再进行下一种,直到所有可疑食物测试完毕。为了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要尽量避开花粉较多的季节或家里装修期等外部环境的影响。
可疑食物的排查应先从孩子爱吃、常吃的食物开始,比如乳制品。如果孩子很容易过敏,那就要采取快速减轻过敏症状的方法,可以将所有可疑食物同时去除,等到孩子过敏症状改善后,每隔1周恢复一种食物,如果再次出现过敏症状,那么这种食物要彻底清除。
多留心客观症状
孩子过敏时的症状表现不一,若要既有效又抓住重点地记录下这些症状,方便医生诊断,那么就离不开家长的细心观察。一般过敏症状主要表现在皮肤、肠胃和呼吸道,有时甚至发生全身性过敏反应。持续时间也分为几分钟、几小时、几天不等,主要是依据身体状况而定。
通常出现的过敏反应包括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消化道过敏症状;荨麻疹、风疹、湿疹、瘙痒等皮肤过敏症状;严重时还可能会产生呼吸困难、神志不清等呼吸道和神经系统症状。
从单一食物下手
要想避免孩子食物过敏现象的再次发生,找出引起他(她)过敏的食物过敏原至关重要。相较于成分复杂的食物(如罐头),家长从成分较为单一的食物(如牛奶)入手更容易一些。因为复杂成分的食物中含有多种潜在过敏原的概率比单一食物更高,找到真正的过敏“元凶”也就更难。
6岁以前的孩子常对鸡蛋、牛奶、黄豆等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过敏,这主要是因为年龄尚小的孩子体质娇弱,胃肠道黏膜的保护功能没有完全成熟,免疫功能不完善,而这些食物中的蛋白质进入体内后,很容易被免疫系统识别为有害物质而引起过度反应,进而出现过敏表现。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过敏现象会逐渐消失。
注意辅食添加的情况
一般建议在宝宝出生6个月之后再开始添加辅食,这也是避免食物过敏的有效方法。辅食添加应从单项食物开始,每次只添加一种辅食,观察是否出现呕吐、腹泻甚至红疹等现象,如果情况良好并且1周都没有不良反应,则可以继续添加另一种辅食,同样需要1周的观察时间。单项食物添加没有问题之后再混合添加,这样才可以有效判断过敏原。
特定食物更易引起过敏
花生、坚果、鱼类和贝类等特定食物更容易引起年龄稍大一些的孩子过敏,而这种过敏常常跟免疫功能无关,是因人体对某些食物所含有的特殊成分无法适应而产生的,这种过敏可能造成更严重的过敏反应,如过敏性休克。孩子对这些食物产生的过敏反应一般是终身的。
慢性过敏症状不容忽视
相较于嘴唇红肿、呕吐等急性过敏症状,慢性的过敏症状常常会被忽视。当出现治疗不见效的胃食道反流症、稀水便且排便次数增多、大便中含有血丝或黏液、经常不明原因的腹痛、肠绞痛、厌食、顽固性便秘、肛周红肿等情况时,要寻求医生的帮助,确诊是否为慢性食物过敏。
育儿理念与食物过敏有关系
找出食物过敏原,除去以上这些方面,家长错误的育儿理念和孩子的食物过敏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有些家长不考虑孩子胃肠道的发育情况,过早地给孩子喂食配方奶;频繁使用消毒湿巾,看似是注意卫生,实则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吃进很多消毒剂,体内肠道菌群被破坏;频繁地更换配方奶、食物,不考虑孩子对食物的接受能力;认为这种食物有营养,不惜一切代价必须吃,觉得某种食物有坏处,则全部拒绝。这些错误的育儿理念都有可能增加孩子食物过敏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