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人力资本理论
教育市场化从思想上可以追溯到自由市场化上,然而该理念的提出及理论的建立也和人力资本理论有着紧密的关系。人力资本理论详尽地论证了人力资本投资作为一种要素对促进经济增长的不可忽视的作用,而教育作为生产“人力资本”的行业,如何更合理更有效率地发展教育以促进人的发展也自然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人力资本理论的确立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教育市场化理论的建立。
关于人力资本思想的阐述,自威廉·配第以来,许多著名经济学家的思想中都或多或少地有所涉及。如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1672)在其代表作《政治算术》中提出的“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的命题,充分肯定了人的经济价值。
亚当·斯密(1776)大胆地把人的能力划分为固定资本。他提到“人类的才能与其他任何种类的资本,同样是重要的生产手段”,在他划分的四种固定资本中,明确地指出“一个社会全体居民或成员所具有的有用的能力”属于第四种。
德国历史学派突出代表弗里德里希·李斯特(Freidrich Liszt,1841)指出斯密的研究仅限于创造物质价值的人类活动而不承认人的精神劳动具有生产性,于是,他提出了与“物质资本”相对应的“精神资本”的概念。他认为以前的一切发现、发明、改进和努力等累积的结果就是精神资本,而一国生产力的发展都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此。另外,他明确把教师列入生产者范围,且认为教师的生产性比一般的生产性劳动效率要高,实际上间接指出教育对国家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卡尔·马克思(Karl Marx,1867)也多次提到教育会促进社会财富的创造,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但他认为教师的劳动“不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因此不属于生产性劳动。
对于教育如何影响经济,论述最详尽、贡献最大的应是西奥多·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1959年,西奥多·舒尔茨发表了《人力投资——一个经济学家的观点》,该论文成为他人力资本理论初步形成的标志。以此为基础,西奥多·舒尔茨于1960年在美国经济学年上发表的题为“论人力资本投资”的演讲,明确提出人力资本概念,并系统、深刻地阐述了人力投资在经济增长等方面的作用。这与他的其他著作一起构成了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框架,开创了人力资本研究的新领域。
西奥多·舒尔茨(1975)在总结前人有关思想后,把“人力资本”准确定义为体现在人身上的、可以被用来提供未来收入的一种资本(即能够带来比投入时更多的收入)。他的人力资本理论有以下主要观点:①人力资本的载体是人,表现为知识、技能、体力(健康状况)总和。②人力资本是投资形成的,“劳动者成为资本拥有者,是因为劳动者挖掘了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的技能——学习能力、完成有意义工作的能力、进行各种文娱活动的能力、创造能力和应付非均衡的能力。这种知识的技能在很大程度上是投资的结果。”他认为教育远不只是一种消费活动,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成分,教育的生产成分是一种知识技能的投资,作为消费品对待时,其实质是耐用性,甚至比物质的耐用性消费品更加经久耐用。③人力资本投资是效益最佳的投资,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人力资本投资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投资,当代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正是人力资本不断增加的结果。他在《教育的经济价值》中指出:“理想的投资方式应该是增加那些可能产生最佳预想收益率的资本形式”,即要把资本积累的重点从物力资本转移到人力资本上。但是在不同的国家,应该是以市场供求为依据,确定人力投资和物力投资的最佳比例。
西奥多·舒尔茨不仅明确了人力资本的概念,而且还扩展了资本的内涵。作为资本存在的一种重要形态,人力资本可以通过对人进行投资得以增加。从微观角度上看,这种投资可以获得像物质投资那样的收益,只不过它是凝结在“人”身上,表现为劳动者收入的提高;从宏观角度上,人力资本投资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一种主要方式。人力资本理论把教育投资作为人力投资的重要内容。实践证明,通过教育能够提高劳动者素质从而提高生产率并促进国民收入的增长。西奥多·舒尔茨在他关于人力资本的经典论文中开创了计算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具体方法,并估算出1929年至1957年教育程度的提高对美国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33%。因此,优化教育质量、提高教育水平以及促进教育投资收益率的上升,加大力度积极发展教育事业,对一国经济增长具有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