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基础考点精讲及同步练习](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870/23911870/b_23911870.jpg)
第一节 法律基础
考点一 法和法律
一、法和法律的概念
1.法的概念
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着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这一意志的内容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它通过规定人们在社会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2.法律的概念
狭义的法律专指拥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依照立法程序制定和颁布的规范性文件;广义的法律则指法的整体,即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各种行为规范的总和。
二、法的本质和特征
1. 法的本质
法的本质是统治阶级实现阶级统治的工具。具体地说,它是指国家按照统治阶级的利益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法不是超阶级的产物,不是社会各阶级的意志都能体现为法,法只能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法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和根本利益,而不是统治阶级每个成员个人意志的简单相加。
2. 法的特征
法作为一种特殊的行为规则和社会规定,不仅具有行为规则、社会规范的一般共性,还具有自己的特征。法的特征如表1-1所示。
表1-1 法的特征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9699E/12738934503084806/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17_0001.jpg?sign=1738817548-yveDItCN45cuaVN6f56XpKa9k87zbDcJ-0-473fd15c2470c6f9dfd39b528783ac86)
【例题 单选题】下列关于法的本质与特征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规范
B.法是全社会成员共同意志的体现
C.法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
D.法凭借国家强制力的保证而获得普遍遵行的效力
【答案】B
【解析】法是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的体现,这是法的本质。法不是超阶级的产物,不是社会各阶级的意志都能体现为法,法只能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但法所体现的统治阶级的意志,不是随心所欲、凭空产生的,而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是社会客观需要的反映,它凭借国家强制力的保证获得普遍遵行的效力。因此ACD均正确。
【例题 多选题】下列各项中,属于法律规范基本特征的有( )。
A.体现统治阶段的意志
B.国家制定或认可
C.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D.取得社会公众认可
【答案】ABC
【解析】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着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
【例题 多选题】下列关于法的本质与特征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A.法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
B.法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和根本利益
C.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规范
D.法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
【答案】ABCD
【解析】法的本质是统治阶级实现阶级统治的工具。法的特征包括:
(1) 法是经过国家制定或认可才得以形成的规范,具有国家意志性。
(2) 法凭借国家强制力的保证而获得普遍遵行的效力,具有强制性。
(3) 法是确定人们在社会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的行为规范,具有利导性。
(4) 法是明确而普遍适用的规范,具有规范性。
考点二 法律关系
一、法律关系的概念
法律关系是法律在调整人们行为的过程中形成的特殊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或者说,法律关系是指被法律规范所调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法律关系是以法律为前提而产生的社会关系,没有法律的规定,就不可能形成相应的法律关系。法律关系是以国家强制力作为保障的社会关系,当法律关系受到破坏时,国家会动用强制力进行矫正或恢复。
二、法律关系的要素
法律关系由法律关系的主体、法律关系的内容和法律关系的客体三个要素构成。缺少其中任何一个要素,都不能构成法律关系。
1.法律关系的主体
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法律关系的参加者,是指参加法律关系,依法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当事人。即在法律关系中,一定权利的享有者和一定义务的承担者。在每一具体的法律关系中,主体的多少各不相同,在大体上都属于相对应的双方:一方是权利的享有者,成为权利人;另一方是义务的承担者,成为义务人。
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法律关系的主体包括以下几类。
(1) 公民(自然人)。
(2) 机构和组织(法人)。机构和组织主要包括三类:一是国家机关,包括国家权力机关(立法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和国家司法机关;二是各种企事业组织;三是各政党和社会团体。这些机构和组织主体,在法学上可以笼统地称为法人。
(3) 国家。
(4) 外国人和外国社会组织。
2.法律关系的客体
法律关系客体是一个历史的概念,随着社会历史的不断发展,其范围和形式、类型也在不断地变化着。总体来看,由于权利和义务类型的不断丰富,法律关系客体的范围和种类有不断扩大和增多的趋势。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类。
(1) 物。指能满足人们需要,具有一定的稀缺性,并能为人们现实支配和控制的各种物质资源。
(2) 非物质财富。非物质财富也称精神产品或精神财富,包括知识产品和道德产品。
(3) 行为。
(4) 人身。人身是由各个生理器官组成的生理整体(有机体)。它是人的物质形态,也是人的精神利益的物质体现。所以,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活人的整个身体,不得视为法律上的“物”,不能作为物权、债权和继承权的客体,禁止贩卖或拐卖人口,禁止买卖婚姻;二是权利人对自己的人身不得进行违法或者有伤风化的活动,不得滥用人身或自践人身和人格,如卖淫、自杀、自残行为就属违法或法律不提倡的行为;三是对人身行使权利时必须依法进行,不得超出法律授权的界限,如有监护权的父母不得虐待未成年子女的人身。
3.法律关系的内容
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法律关系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权利义务是一对表征关系和状态的范畴,是法学范畴体系中最基本的范畴。从本质上看,权利是指法律保护的某种利益;从行为方式的角度看,它表现为要求权利相对人可以怎样行为、必须怎样行为或不得怎样行为。义务是指人们必须履行的某种责任,它表现为必须怎样行为和不得怎样行为两种方式。
在法律调整状态下,权利是受法律保障的利益,其行为方式表现为意志和行为的自由。义务则是对法律所要求的意志和行为的限制以及利益的付出。权利和义务是法律调整的特有机制,是法律行为区别于道德行为最明显的标志,也是法律和法律关系内容的核心。
【例题 单选题】经济法律关系的核心是( )。
A. 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
B. 经济法律关系的内容
C. 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
D. 经济法律关系的意义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核经济法律关系的核心。经济法律关系的内容是经济法律关系的核心。
【例题 单选题】( )不能成为经济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A. 主体
B. 客体
C. 事实
D. 内容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核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包括:主体、客体、内容。只有选项C不符合要求。
【例题 单选题】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是( )。
A.经济法主体必须具备经济法上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B.行为能力的实现是以具有权利能力为前提的
C.法人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均随法人的成立而产生
D.对自然人而言,有权利能力,就一定具备行为能力
【答案】D
【解析】(1)对自然人而言,有权利能力,不一定就有行为能力;(2)在一个特定的经济法律关系中,公民的权利能力还须依法取得特定资格后方才具备。
【例题 多选题】根据我国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各项中,能够成为法律关系主体的有( )。
A. 自然人
B. 商品
C. 法人
D.行为
【答案】AC
【解析】法律关系的主体又称权利主体或义务主体,是指参加法律关系,依法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当事人。法律关系主体包括公 (自然民 )、机构和组人 (法人)、国家、织外国人和外国社会组织。
【例题 多选题】下列各项中,可以成为我国经济法律关系客体的有( )。
A. 自然人
B. 发明专利
C. 劳务
D. 物质资料
【答案】BCD
【解析】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包括物、非物质财富、行为和人身。人身是由各个生理器官组成的生理整体(有机体)。自然人属于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其他三项均属于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
【例题 多选题】下列各项中,可以成为法律关系主体的有( )。
A. 国有企业
B. 集体企业
C. 合伙企业
D. 个人独资企业
【答案】ABCD
【解析】根据规定,法律关系主体包括:自然人、机构和组织、国家、外国人和外国社会组织。所以本题答案是ABCD。
【例题 多选题】下列权利义务中,属于经济法律关系内容的有( )。
A. 所有权
B. 纳税义务
C. 经营管理权
D. 服兵役义务
【答案】BC
【解析】调整因国家对经济活动的管理而产生的社会经济关系,称为经济法律关系。纳税义务属于经济义务,经营管理权属于经济权利,因此答案是BC。
考点三 法律事实
法律事实是由法律规范所确定的,能够产生法律后果,即能够直接引起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者消灭的情况。通常划分为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
一、法律事件
法律事件是指不以当事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法定情况或者现象。事件可以是自然现象,也可以是某些社会现象。
(1) 自然现象,如地震、洪水、台风、森林大火等不因人的因素造成的自然灾害。
(2) 社会现象,如爆发战争、重大政策的改变等,虽属人的行为引起,但其出现在特定法律关系中,不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时也构成法律事实。
由自然现象引起的事实又称绝对事件,由社会现象引起的事实又称相对事件。它们的出现都是不以人(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具有不可抗力的特征。
二、法律行为
法律行为是指以法律关系主体意志为转移,能够引起法律后果,即引起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人们有意识的活动。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法律行为做不同的分类,如合法行为与违法行为、积极行为(作为)与消极行为(不作为)、表示行为与非表示行为、单方行为与多方行为、要式行为与非要式行为、自主行为与代理行为等。
【例题 单选题】下列各项中,属于法律事实中事件性质的是( )。
A. 发行股票
B. 签订合同
【答案】C
C. 发生地震
D. 承兑汇票
【解析】本题考核法律事实的分类。事件包括绝对事件(自然现象)和相对事件(社会现象),发生地震属于绝对事件的范畴,选项ABD则属于行为。
【例题 多选题】下列各项中,属于法律事实的有( )。
A. 纵火
B. 爆发战争
C. 地震
D. 签发汇票
【答案】AD
【解析】地震和爆发战争都是当事人无法控制、无法预见的事;而纵火和签发汇票则是人有意识的行为,可以产生相应的法律后果,属于法律行为(违法行为和合法行为)。
【例题 多选题】下列各项中,能够引起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事实有( )。
A. 自然灾害
B. 公民死亡
C. 签订合同
D. 提起诉讼
【答案】ABCD
【解析】法律事实是指由法律规范所确定的,能够产生法律后果,即能够直接引起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者消灭的情况。选项AB是属于法律事实中的事件;选项CD是属于法律事实中的法律行为。
【例题 判断题】战争和经济管理行为均属于法律事实中的事件范围。( )
【答案】×
【解析】本题考核经济法律关系中的法律事实。经济管理行为属于行为,而不是事件范围。
考点四 法的形式和分类
一、法的形式
我国法的形式主要有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法规、特别行政区的法、规章等。法的形式包括如下几种。
(1) 宪法: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2) 法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法律地位仅次于宪法。
(3) 行政法规:由国务院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制定,效力低于宪法与法律。
(4) 地方性法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大及常委会制定,效力不得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
(5) 自治法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大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制定自治条例。
(6) 特别行政区的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以及特别行政区依法制定并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的、在该特别行政区内有效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属于特别行政区的法。
(7) 规章:由国务院各部委,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效力不得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也不得与上级和同级地方性法规相抵触。
二、法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法做不同的分类,具体如表1-2所示。
表1-2 法的分类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9699E/12738934503084806/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22_0001.jpg?sign=1738817548-l0hsQ9wgK16rRLE7oN7GSY4TU15NT8nQ-0-4e735bb057a56ba9387471fb3614efff)
【例题 单选题】在下列法的各项分类中,以法的内容、效力和制定程序为依据进行的分类是( )。
A. 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B.根本法和普通法
C. 实体法和程序法
D.一般法和特别法
【答案】B
【解析】法可以做如下分类:
(1) 根据法的创制方式和发布形式所做的分类,分为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2) 根据法的内容、效力和制定程序所做的分类,分为根本法和普通法;
(3) 根据法的内容所做的分类,分为实体法和程序法;
(4) 根据法的空间效力、时间效力或对人的效力所做的分类,分为一般法和特别法;
(5) 根据法的主体、调整对象和渊源所做的分类,分为国际法和国内法;
(6) 以法律运用的目的为划分的依据,分为公法和私法。
【例题 单选题】下列法的形式中,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经一定立法程序制定颁布,调整国家、社会和公民生活中基本社会关系的是( )。
A. 宪法
B. 法律
C. 行政法规
D.行政规章
【答案】B
【解析】宪法由全国人大制定;法律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行政法规由国务院制定;行政规章由国务院各部委、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等制定。
【例题 单选题】下列法的形式中,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制定,规定国家基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属于国家根本大法的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C.《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
【答案】A
【解析】宪法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例题 单选题】下列对法所做的分类中,以法的空间效力、时间效力或对人的效力进行分类的是( )。
A. 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B. 根本法和普通法
C. 一般法和特别法
D. 实体法和程序法
【答案】C
【解析】成文法和不成文法是根据法的创制方式和发布形式所做的分类;根本法和普通法是根据法的内容、效力和制定程序所做的分类;实体法和程序法是根据法的内容所做的分类;一般法和特别法是根据法的空间效力、时间效力或对人的效力所做的分类。所以答案是C。
【例题 单选题】下列对法所做的分类中,以法的创制方法和发布形式为依据进行分类的是( )。
A. 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B.根本法和普通法
C. 实体法和程序法
D.一般法和特别法
【答案】A
【解析】B答案是根据法的内容、效力和制定程序分类的;C答案是根据法的内容分类的;而D答案是根据法的空间效力、时间效力或对人的效力分类的。
考点五 法律部门与法律体系
一、法律部门
法律部门又称部门法,是指根据一定标准和原则所划定的同类法律规范的总称。法律部门划分的标准首先是法律调整的对象,即法律调整的社会关系。
一般认为,法律部门划分的标准首先是法律所调整的不同社会关系,即调整对象。其次,是法律调整方法,法律调整方法大致有自行性调节、强制性干预和政策性平衡三种。划分法律部门的原则如表1-3所示。
表1-3 划分法律部门的原则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9699E/12738934503084806/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24_0001.jpg?sign=1738817548-IL4THCCsoJ7bfwCIQwf2WRor5stDSglC-0-c1ecddf14d11f54617e488df2f9413f9)
我国现行法律体系可以划分为以下7个主要的法律部门。
(1) 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法律部门。
(2) 民法、商法法律部门。
(3) 行政法法律部门。
(4) 经济法法律部门。
(5) 社会法法律部门。
(6) 刑法法律部门。
(7) 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法律部门。
二、法律体系
法律体系,也称为部门法体系,是指一个国家现行的法律规范分类组合为若干法律部门,由这些法律部门组成的具有内在联系的,互相协调的统一整体。把握法律体系的概念要特别注意以下4点。
(1) 法律体系是部门法构成的体系,部门法是构成法律体系的基本单位。
(2) 法律体系称为部门法体系,是近代以来的事。在近代以前,尽管没有严格意义上的部门法划分,但仍存在法律体系。
(3) 法律体系是一国国内法构成的体系,不包括完整意义上的国际法。
(4) 法律体系是一国现行法构成的体系,不包括已经废止不再有效的法律,一般也不包括尚未制定或者已经制定但尚未生效的法律。
【例题 多选题】下列( )属于我国的法律部门。
A. 宪法
B. 经济法
C. 婚姻法
D.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
【答案】ABD
【解析】婚姻法不是独立的法律部门,其包含在民商法中,属于民商法的子部门法。
【例题 单选题】下列( )包括在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之中。
A.《紧急状态法(草案)》
B.《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C. 1979年《刑法》
D.《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
【答案】B
【解析】A答案尚未制定生效,不属于现行法,因此不在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之中;1979年《刑法》已经被修改而废止,也不属于现行法,因此也不在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之中;选项D属于国际条约,尽管该条约对我国有约束力,但由于不是国内法,因此也不在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之中;《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是全国人大制定的基本法律,现仍在生效施行,当然在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中。
【例题 单选题】以下选项中,( )属于我国法律体系的基本法律部门。
A. 行政法
B. 合同法
C. 仲裁法
D. 民事诉讼法
【答案】A
【解析】根据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意见,我国现行法律体系可以划分为以下7个主要的法律部门。
(1) 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法律部门。
(2) 民法、商法法律部门。
(3) 行政法法律部门。
(4) 经济法法律部门。
(5) 社会法法律部门。
(6) 刑法法律部门。
(7) 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法律部门。
【例题 判断题】一个国家的现行法律规范分为若干个法律部门,由这些法律部门组成的具有内在联系的、互相协调的统一整体构成一国的法律体系。( )
【答案】√
【解析】一个国家现行法律规范是多种多样的,它们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着各种不同的内容和形式。但是它们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着紧密联系,构成一个完整、有机、统一的体系。法律部门又称部门法,是指根据一定标准和原则所划定的同类法律规范的总称。一个国家现行的法律规范分类组合为若干法律部门,由这些法律部门组成的具有内在联系的、互相协调的法律体系即为统一整体。因此,表述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