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国纪行:从乌兰巴托到阿尔泰山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五〕苏赫巴托广场

午饭后,罗新宣布自由活动,大家三三两两地出发,目标是市中心。沿着马路刚刚走出有四五百米,就望见远远飘扬的五星红旗,隔条马路就是中国大使馆,大家立刻拿出相机拍照,随时拍照是一个野外工作者最基本的功课。不过,从使馆边上出来一个人,示意大家走开不要拍照,距离太远,看不清是中国人还是蒙古人,他穿的是便装。

蒙蒙细雨中,街上最多的是出租车。据姚克成说,乌兰巴托的出租车最没规矩,可以随时随地停车,价钱也可商量。而且,如果价格合适,路上飞奔的私家车辆随时可以变成出租车。这样没章法,听他这样说,便注意路上的出租车。出租车并无统一的颜色,车型更是五花八门,日本的丰田、本田、尼桑,韩国的现代都有,有的很陈旧,一看就是二手车,车的方向盘在右边,蒙古的交通规则也是右行,似乎有点危险。过去也听日本人说过,他们的中古车(二手车)主要销售对象就是蒙古人。偶尔也见到几款中国车,像是羚羊之类。据短暂的观察,出租车除了在坑坑洼洼的马路上开得很快以外,就是许多车辆包括私家昂贵的奔驰、宝马、沃尔沃等西方车都有剐蹭的痕迹,不是在车头就是在车尾。道路状况差和车速很快,当是主要祸因。车辆上几乎都插着蒙古国旗,听说并无人组织,完全是人们自愿的行动,那当然是所谓民主社会的特色。对蒙古来说,民主是个新事物,庆祝的方式虽多样却有传承。

随着人流,我们来到乌兰巴托的中心——苏赫巴托广场。熙熙攘攘的人群充斥着整个广场,五颜六色的衣服映入眼帘。与我们穿着厚厚的防水服不同,一些蒙古女子穿着单薄的露背衣裙,有的人恨不得光着膀子;另一些厚重的蒙古袍下包裹着牧人粗壮的身躯。

看见一队陌生人提着照相机过来,有人马上露出警惕的目光上下打量着。今天是蒙古国建国八百年国庆纪念日,心里直犯嘀咕,成吉思汗立国时史籍记载中只有一个年份,好像并无确切日期,7月11日是如何推算出来的?回去一定要查查。果然《蒙古秘史》是这样记录铁木真统一蒙古的情形:


平定了有毡帐的百姓,虎八年(丙寅,1206年)聚会于斡难河源头竖立起九脚白旄纛。在那里,被尊为成吉思汗。


他任命了近百名千户长,并没有月份。陶宗仪《辍耕录》称为十二月,多桑《蒙古史》则说在春季。看来蒙古帝国何时建立,确实有时间点的疑问,蒙古地方传统以十二月十六日为成吉思汗登基之日,这样就是公元1207年了。

温度计显示,气温只有15摄氏度,雨天的相对湿度则超过60%。广场北纬47°55′17″,东经106°55′17″,海拔1262米。别看现在我们仅凭简单的手持工具就可测量到海拔,在一百多年前,测量海拔则属尖端技术,并且很不准确。最初,俄国人测得库伦(今乌兰巴托)海拔是2000米,过了很多年经过仪器改良后,才重新校正测量乌兰巴托只有1200米。

广场的中央矗立着一座苏赫巴托雕塑,底座是一块长方形的灰色花岗岩,用铁索围起,四角各有石狮,铁链从其口中穿过。底座上安置着一块巨石,巨石两侧嵌着两块红色的花岗岩浮雕,大约表现的是苏赫巴托本人的英雄事迹。

巨石上的苏赫巴托身着蒙古袍,骑在一匹昂首奔腾的骏马上,一手勒缰,一手前挥,作英雄一呼状。广场中央竖立英雄塑像,似乎来自欧洲传统,漫步任何一个欧洲古老广场,都有英雄雕像,最常见的是英雄跨马,有时还挥舞一把长刀。塑像周围则供民众自由来往,并无过多限制。后来发现蒙古其他城市都有这样的广场,类似的英雄雕像,大约是受苏俄影响。苏赫巴托塑像,看上去并不十分精致,艺术上显得有点粗糙。塑像的正面是一块中国式的石碑,索云布图案下镌刻着老蒙文,底座上则是蒙古文,并有19、46、7、11等数字,是他去世多少周年纪念,因不谙蒙文,无从推测。不过,塑像上出现老蒙文,很像是一件发生在不久前的事情,石碑是新加上的?还是塑像本身的年代并不久远?苏赫巴托在蒙古是位传奇人物,蒙古独立的主要推手。在他的推动下,蒙古成功地摆脱了当时的中华民国政府。

苏赫巴托雕像

作振臂一挥状

周边是熙熙攘攘的人群〔罗新摄〕

1911年7月辛亥革命爆发的前夜,蒙古王公贵族和宗教上层大喇嘛,在库伦举行会议,名义上是讨论清王朝的革新方案,实际是秘密讨论蒙古如何脱离中国。与会者研判,大清王朝已摇摇欲坠,此时是脱离中国的最佳时机。向俄国人求救成为一致意见,于是一个代表团在一位亲王的率领下,前往圣彼得堡,并向沙皇递交博克多格根活佛的信件。沙俄政府举行会议,并形成决议认为,俄国在蒙古多有贡献,长期以来就给予蒙古援助加庇护,而且积极说服蒙古人并使他们确信,如果与中国决裂,俄国马上会施援蒙古,但拒绝承认蒙古独立的地位。

蒙古谋求独立的道路并不平坦,辛亥革命后蒙古宣布独立,并奉博克多格根活佛为蒙古大汗。清朝办事大臣三多逃回北京,乌里雅苏台将军也离开了蒙古,只有驻科布多办事大臣据守要塞等待新疆驰援。袁世凯上台后,拒绝承认蒙古独立,在北洋政府的坚持下,沙俄政府也有些动摇,拒绝承认蒙古是独立国家,后来却有些反复,最终于1913年中俄签订协议,承认外蒙自治,但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中国政府是自治蒙古的宗主国。

俄国十月革命以后,博克多格根政府感到了红色风暴所带来的危机,有意向北洋政府靠拢,北洋政府也借机派遣军队进入蒙古。面对着温和的驻蒙古代表陈毅,蒙古内部在苏联人的操纵下反对北洋政府驻军。苏俄势力逐渐渗入蒙古,鉴于苏联红军逼近边境,北洋政府派遣徐树铮将军前往库伦,解决蒙古问题,徐树铮利用几千名军队,大刀阔斧地迫使博克多格根政府签署文件,声明自愿放弃自治并请求外蒙古回归中国版图。同时,宣布在库伦成立中华民国西北筹边使公署,归徐树铮节制。

十月革命后,部分白俄军队溃退进入蒙古,苏联红军以清除白俄残余势力的名义进入蒙古。与此同时,苏联积极训练苏赫巴托、乔巴山等年轻的共产党人。1921年苏赫巴托成了人民军队总司令,人民革命党也粉墨登场。北洋政府则由于安福系被直系吴佩孚击溃,徐树铮只得退出蒙古。蒙古名义上仍属中国势力范围,实际控制权已经落入苏联人手中。日本人在攫取东北以后,也将触角伸向蒙古,所以才有所谓的蒙满问题。革命党人为使自己能重新执政,孙中山遂有将蒙满租借给日本,以换取日本人的支持的主张。

苏赫巴托用力动员每个蒙古人,凡承认人民革命党党纲,服从党章,都可以被接纳为党员的方法,借机壮大势力。1921年7月,苏联红军涌入蒙古,11日人民政府成立,仍以博克多格根为首,实际权力已掌握在苏赫巴托的手中,因为他是军队的最高统帅,并有苏联红军撑腰。很可惜,这位年轻的革命家只活了短短的27岁,1924年博克多格根活佛去世不久,他也离开了人世间。

国家主要广场往往凝聚着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它提醒后来者英雄是如何拯救濒于危险边缘的民族或国家的,使人们很容易地联想起雕塑所承载的特定意义。苏赫巴托塑像代表着过去,现在轮到蒙古人重新想起伟大的成吉思汗了。在蒙古建国八百年之际,苏赫巴托广场北端修建起一座巨型成吉思汗雕像。成吉思汗的巨像好像是青铜质地,是按传世的成吉思汗画像制作。

新的建筑位于行政大厦的前面,由许多圆形巨柱支撑着屋顶,不过四面并无围墙,建筑尚未完工,施工的脚手架尚未完全拆除,台基上的水泥、红砖都露在外面,石材还没贴好。不过主体雕像已经完工,成吉思汗端坐在宽阔的宝座上,双目直视前方,两手放在扶手上,除了威严,人们看到的还是威严。宝座后是天蓝色的帷幔,中央有一个白色太阳,作为背景,既遮蔽了未完工的工程,又使人们联想起像大海一样的崇拜。塑像的前方左右,有两个长方形宝座,上面有两位身披盔甲、全副武装的将军青铜像。我没能打听到两位将军的姓名,那么谁最有资格伴随成吉思汗的左右呢?者别应该是一个,孛儿出可能会是另一个。许多蒙古人围绕在坐像脚下拍照留念,雨中撑伞的人却并不多。

广场的南端,人们正在搭建露天舞台,晚饭后,我与罗新又来到苏赫巴托广场。舞台上一位男高音在演唱,音乐声震耳欲聋。蒙古音乐与单调的内蒙古音乐相比,显然丰富了许多,明显受到西洋音乐的影响,西洋乐当然是借由俄国传入蒙古,内蒙古或许保留了更多蒙古民族的传统音乐。

伴着响彻云霄的乐声,广场周围的焰火不断冲向高空,人潮涌动,呼声震天,我与罗新悄然离开,摸黑回到宾馆。乌兰巴托路灯昏暗,闪烁着黄光,偏僻的街道上根本没有路灯,白天看似平坦的道路,晚上走起来却一脚高一脚低,有选择和没选择感觉是不一样。

成吉思汗巨型雕像

国庆节已经到了

伟大的成吉思汗雕像却依然尚未落成

看来蒙古人并没有特意要赶在节日前竣工的习惯

蒙古国相扑手朝青龙巨照

大腹便便的朝青龙成了蒙古人崇拜的对象

巨照被高悬街头〔李肖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