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比“真理”重要
真理性的认识,基于真实,这个真实是内心感受的真实和客观世界的真实。真理是主客观的统一。统一的程度决定了真理的绝对性的程度。仅仅关注其中的一个方面,我们都会远离真理。
现代科学的使命不是为了探究客观世界的真理,而是真实的知识。真实的知识,就是能够还原事物本来面目的知识。现代科学在缺乏真理的指导下所做的努力,其所得到的真实往往是饮鸩止渴,必将与事物的真相背道而驰。由此可见,科学不是绝对真理的化身,科学真理可以是多元的。而且,由于每个科学理论都有自己独特的解释功能、结构和方式,它们不可能是完全中性的、普适的。这个结论性的论断,虽然寥寥数语,却也不难让我们理解现代科学之于客观真实这个命题。就个体生命而言,如何把握“真理”与“真实”才是最重要的。因此,我们应该注重从个体认知的角度进行探讨。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真理,但是,真理是我们认为的真理,我们经常因为真理与他人发生冲突,为了捍卫真理,发生战争。如果我们真实地面对自己,真实地、没有偏见地看世界,这时我们会发现,真理也许是我们自我局限的反射。显然,真理来自内心,需要通过自己去认识。
人们通常获得知识的办法,确实是通过阅读或听别人讲。但是要想领悟,你则需要通过静静地观察,直接探索进去,然后才能领悟。比如你要建一座桥梁,就必须去研究张力和压力这些东西。但是如果是关于真理的领悟,或者是关于爱的概念、哲学或宗教思想、任何与真实有关的东西,都只能直接探索与体验,而不能进行智力上的解释。真理来自内心。一旦你领悟了,你就可以去表达它,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听的人就会理解。
如果你描述一本书或者摩托车或者飞机,就可以理解。这正是智力的功能,它的作用是交流。机械的和物质的东西可以被理解。但是如果试图告诉你真理是什么,爱是什么,你不会完全明白。也许有人知道什么是爱,什么是真实。他可以写一本关于爱和真实的书,你可以去读这本书,而且在智力层面上你能看懂这本书。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你会因此知道什么是爱,什么是真实。你得通过直接体验来领悟,不能有解释或者思辨。思想或词句不是真实,而是真实的歪曲。
我们的生活就那么发生了。在生活中,人类真正的需要是简单的,也很容易满足。电视和汽车对于维持生命不是必需的,而且它们确实导致冲突。当你想要这些东西并投入心思去获取这些时,冲突就开始进入生活了。你永远不会满足。人们倾向于生活在迷惑而不是清晰当中。这是破坏性的。从一种迷惑会生出更多的迷惑。但是如果能意识到自己的迷惑,人就可以停下来审视。不要从迷惑中行动,要基于清晰来行动。
人要懂得生活,懂得伴随生活的那些痛苦、迷惑、冲突。这并不容易。如果人们能够懂得怎么生活,就应该随时观察自己、审视自己,贪婪、羡慕、辛酸、玩世不恭、信仰等。只有随时随地地观察,才能发现真实,才能接近真理。
有句话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说的就是真理与真实的东西。一切真理与真实是本就存在的,没有人能够去创造,只有发现——尽可能地发现当下事物的所有——而发现的方法就是感受。这个感受就是你的“真实”。
真理,是阶段性认知。这就是说,人的认识都是阶段性的,时过境迁加上阅历的丰富,原来的认识就会深化,那时就是另一个“当下”。从这个意义上说,坚持真理是一种固执,因为这个真理是彼时的真理,而非当下的真理。
通过感受自我而发现真理,再通过感受自我来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能悟出生命的真实性,是一条正常的轨迹,是无上智慧。不去探寻生命的真实,连“阶段性”的真理都失去了,这是真正的自我伤害。有人惧怕面对真实,从而使自己的能量不断减少。其实,人只有自己犯错了、吃亏了、被伤害了,才会真正成长。
【大平心语】
做“真理”,比讲“真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