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三自”
人生追求“三自”:自由、自然、自在。
人生追求自由:一是财务自由,即需要用钱不发愁,有足够的钱养活自己和家人,不需要拼命赚钱;二是时间自由,即需要时间不拥挤,有可以支配的时间用来灵活安排工作、休息和娱乐;三是思想自由,即需要梦想不憋屈,可以跟随自己的内心自由翱翔、放飞心灵。
财务自由重在理财。理财是一种生活的观念和能力的培养,不是你有钱和没钱的差异,事实上财富的差距越来越体现在观念上,也就是思想上的差距,邓小平早在多年前就提出了要“解放思想”,就是要改变过去的认识,改变观念。机会总是留给那些有思想、有目标、勇于尝试、敢于行动的人,而不是总在抱怨、疑虑或有赌徒心态的人。而把握当下机会,就是为未来的发展打下经济基础。很多人只考虑未来的风险,事实上风险无处不在,不单是理财有风险,不理财也有不断贬值的风险或者事业挫败面对贫困的风险。而风险不单纯在项目本身,而在于你对项目的了解,评估的能力以及对未来趋势的睿智,更在于你的财富配置和承受能力,理财不是赌博,在于你的财富配置,在于你的观念。再好的事情也不会十全十美,再好的机会也不会万事俱备,这个世界本身就充满着问题,而钱都是给解决问题的人赚的!解决小问题赚小钱,解决大问题赚大钱,解决不了问题那只有靠边站。
时间自由强调自由地支配自己的时间。其实,时间是人类唯一的财富。我们来到人世,获得的只是一生的时间;我们离开人世,失去的也只是一生的时间。没有时间,一切皆无意义;时间不归自己掌控,一切的意义都将大打折扣。一个人所有的时间中,自己自由支配的部分越多,他的人生就越自由。每一天、每一月、每一年的时间花在什么地方?如何分配这些时间?应该花时间做哪些事情?这些事情的先后顺序是怎样的?在你认为有价值的事情上,你花的时间足够多吗?在你认为没有价值的事情上,你花的时间足够少吗?这些问题都与一个人的时间自由有关。如果一个人的时间是不自由的,那么他的生命就会浪费在对他自己毫无意义或意义不大的事情上;反之,如果他的时间是自由的,那么他的生命就会释放在他最感兴趣、最关心、最喜欢、最欣赏的人和事情上,也就使得整个生命充满价值。
思想自由强调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拥有自己的观点和价值观,不被别人控制、左右自己的思想。当领导、朋友、名人、陌生人发表一个观点、提出一个看法时,我们是纯粹地接受或一味地反对,还是经过自己的分析、理解,提出自己的观点或保留自己的意见?一个人拥有自己的思维体系非常重要,它是个人价值观的基础,也是指导自己思考、理解、评价、判断、行动、反馈的指导。如果一个人没有自己的思维体系,或是自己的思维体系不完善、比较杂乱,他的行为模式和生存状态就会显得不顺畅、不和谐。如果一个人的思想不是自由的,而是容易被影响、被灌输、被操控的,那么他在创造财富和消费财富时,很可能只是随波逐流而已,看到别人干什么赚钱,自己就去干什么,看到别人买什么自己就去买什么,而这些并不是自己真正想干的、想买的。只有能听清自己内心需求的人,实现财务自由的过程才更和谐,实现财务自由的结果才更舒畅。也就是说,只有实现思想自由的人,财务自由的实现才有意义。
就财务自由、时间自由、思想自由三者的关系来看,思想自由应是财务自由的前提,时间自由则是财务自由的终极目标。思想自由也可称之为心灵自由。你想有财务自由、时间自由,首先就要心灵自由,心灵自由了,才不会感觉人生的累,心灵自由了,每天都是阳光。只要心灵自由了,实现财务自由,也只是时间问题了。
人生追求自然,体现的是道家思想和佛家思想。道家追求与自然即“道”的融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道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与佛家的“空性”很相似,都强调个体和宇宙的同一性。首先我们来看看老子的“道”与佛教的“空性”这两个概念的哲学内涵。
宇宙一切事物和现象的根本实相,老子认为是存在于天地之先的“道”,佛教认为是“空性”。如果将老子之“道”与佛教的“空性”放在本体论领域中,则具有更广阔的哲学背景,增添了其相互理解的维度和诠释境域,客观上存在契合或相似之处。这体现了人类思维的深刻统一性。
老子指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意思是说,宇宙首先从无中创生为有,然后在有的基础上演化为宇宙万物。简言之,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认识道,老子指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即求学一天比一天增加知见,求道一天比一天减少情欲,减少又减少,一直到无为的境地,即达到了道的境地。由此可见,认识道只能由虔诚的修行者在减少情欲的修行实践中来认识。
“空性”指空之自性、空之真理。佛教认为,空性就是依“空”而显之“实性”,是宇宙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真实本性。佛学的空性概念具有深刻的哲学意蕴,是对一种世界观的高度概括和理论抽象。它反映了佛教的宗教特征。佛学谈空有其特定的宗教目的,就是使人破除对一切事物现象的实在性认识,领悟到世界一切事物现象之后的实相(空性)。
对上述两概念及哲学意蕴进行比较可得出两点。其一,佛学认为“空性”或“空”是宇宙的“实相”,老子认为“道”或“虚空”的“无”是宇宙的“实相”。因此空性(或空)与“道”(或虚空的无)研究的是同一对象,即宇宙的本体,而且两者的含义是相近的,是统一的。其二,佛学的“空性”与老子之“道”,对认知它们的途径或方法是具有一致性的,即只能由虔诚的修行者通过修行实践来体认。总之,“空性”与“道”两概念及哲学意蕴是有一致性的。
人生追求自然,就是追求生活的自然,也就是生活的“道”与“空性”。那是放眼望去所发现生活中的美好,那是饭后闲庭信步的人文意蕴,那是家人进进出出的平平安安……
人生追求自在强调的是一种解脱,正如佛家所谓“人生如雾亦如梦,缘生缘灭还自在”。人生过于虚幻,有些事情抓不到、摸不着,比如爱情、快乐,有些事情不要强求,比如感情。顺其自然,既拿得起,又放得下,才能更自在。
历史上很多有智慧的人,既拿得起,又放得下。既能入世,也能出世;既能辉煌,也能善后。很多大官功成身退,得以保全性命。多少富商,捐款助人,行慈悲之道,反而更加富有。其实,放下是智慧,是先舍后得。放下是豁达,是天地清明;是留白,是虚怀以待;是腾出空间,以退为进。只有该放下时放下,你才能够腾出手来,抓住真正属于你的快乐和幸福。是一种大度、一种彻悟、一种灵性,是一种生活的智慧。
既拿得起又放得下,才能自在,这应该成为人生的追求。
【大平心语】
自由是财务、时间、思想的自由;自然是与道融合,进入空性;自在是解脱,随心所欲不逾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