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此二句为总纲。这章不难,但要从空的里头,体会它。
“冲”,虚也。虚者,空也。道要从“空”而发其用,就因为它空的关系而发其用。“或不盈”,永远不满。
“渊兮似万物之宗”,既然永远不满,它渊到什么程度呢?深到像“万物之宗”那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层出不穷。
毓老师笔记
“万物之宗即应万物之用,或不盈者以此。”
为什么它不盈?因为它是万物之宗。既是万物之宗,得应万物之用。既应万物之用,它就层出不穷。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挫其锐”在人事上不外乎锐、纷、光、尘。每个人都要出头,都要冒尖。冒尖,可不是好事。这不是敌人来挫你的锐,是要挫自己之锐。因“出头的椽子先烂”。自己有锋芒,千万不能外露。挫锐,把自己的锐都挫掉。挫到什么时候为准?一直挫到锐挫了。锐挫,才能“后”,才能“后人”“不先”。挫锐,这最重要。爱出风头的,那是幼稚园。
同学做事,老遭老油条整。一教书,叫你导师兼组长,事事要你负责。一开始,还自以为人家器重你。人家器重你?人家是耍猴。等明白了,晚了。你不兼这么多,还不露馅;等兼多了,几天就“漏”了。再像同学到哪都喜欢先发言。你不发言,人家不知你是空的。一发言,人家就知你是空的。老的人,不要看不起他,他是油条了,所以不说了。不论什么时候,最后做结论的才是聪明人。没有高人一招不必说,不说别人不知道底细;真有高招必得说。一个人有智慧,要竟其全功,不是打先锋。打先锋,到时候牺牲都是你。虽然是先烈,什么好东西都吃不到。
“解其纷”,“纷”,即前面说的心乱。“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所以要先挫自己的锐,解自己的纷。我们先从自己本身说:为什么我们有纷?因为有欲,“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天天见可欲,心就乱了。一个人心中之纷都没解决,还想成为中流砥柱?一个做中流砥柱的人,那是何等人物?一个人不能为中流砥柱,那不是一朝洪水过去,就都没了吗?打开历史看看,那些助贼为虐的,一朝洪水至,随波逐浪,没了!那些剩下的,传到后世的,都是中流砥柱的人物,绝对都是铮铮响的人。所以,必得先解自己之纷。不能解己之纷,如何解天下之纷?“不见可欲”,不是没有可欲,街里满街都是“可欲”。有“可欲”,我“不见可欲”,那种定力才能解天下之纷。“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就因为自己满肚子的“纷”,怎能不自扰?自扰,怎么解天下之纷?打开一部廿六史,历史写的不少,有几人存下来?有“可欲”,而“不见可欲”,对欲视而不见,那种定力,才能解天下之纷,才能成中流砥柱,才能留下来。
“和其光,同其尘”,有自己的光不要自己保存,“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有好东西,有苹果,打碎了,扔在太平洋里,大家吃。自己有光,要和天下同其光,有好处也要天下同其好处。“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建设国家的力量,就怕不是我自己拿出来的,我拿出力量来,那不是为了我自己。
和光同尘,可参阅宋龙渊注。
【宋龙渊注】不有和光之妙,又难施解纷之能。和光者,和其心德之光也。一切有情无情,种种形色,虽名象不一,皆有此光也。我能和之,则我心德之光,可以通彻天地,可以交感万物。和光之妙,譬如以水投水,其水无二;以火投火,其火皆明。有如以百千万灯共一室,其光无欠无余,不分彼此,和光之妙处如此。
尘是光的反面,人有光也有尘,有美点也有污点,有光点也有尘点。尘、光自外表说,天下人都有毛病,但我们要和他同,因“和而不流,强哉矫”。有光与人同,有尘也与人同,这就是不自别,没有感到我特别,这时才能发挥作用。
【宋龙渊注】既能“和其光”,必能“同其尘”也。同尘之妙,在物我两忘。心清意定,所以不弃于人,不弃于物。能化恶而取善,不自爱而爱人。观三界,犹如琉璃净界,一体同然。视万物,犹如灯灯相照,无有异色,心无起灭,意无憎爱,则同尘之妙入矣。
湛兮似或存。
“湛兮似或存”,“湛”,有三个解法。音zhàn,清静的意思,又清、又净、又洁。音chén,深也。音dàn,当快乐讲。这里念zhàn。“湛兮似或存”,经过这些,我们清清楚楚地存在我们本身之本能,保存自己本然之善。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王弼注】夫执一家之量者,不能全家;执一国之量者,不能成国;穷力举重,不能为用。故人虽知万物治也,治而不以二仪之道,则不能赡也。地虽形魄,不法于天则不能全其宁;天虽精象,不法于道则不能保其精。冲而用之,用乃不能穷。满以造实,实来则溢。故冲而用之又复不盈,其为无穷亦已极矣。形虽大不能累其体,事虽殷不能充其量。万物舍此而求主,主其安在乎?不亦渊兮似万物之宗乎?锐挫而无损,纷解而不劳,和光而不污其体,同尘而不渝其真,不亦湛兮似或存乎?地守其形,德不能过其载;天慊其象,德不能过其覆。天地莫能及之,不亦似帝之先乎?帝,天帝也。
毓老师笔记
“德同乎道,故象在帝先。”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吾不知谁之子”,我不知像这种圣德之人是谁所生;“象帝之先”,“帝”,上帝,好像在上帝之前。因为“德同乎道,故象在帝先”。道生天、地、物、神……《易经•乾•彖传》“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道在帝先。
这说自己必要保存自己本然之善,不受社会感染。因为,保持本然之善,又做得如此圣洁,一般人都不知我们从哪来的,这就超乎常人。所以,大家看我们的行为,像在上帝之前,超过了上帝——“德”超过了上帝。为什么“德”超过了上帝?因“德与道同”,道在帝先,所以好像超过了上帝。像这种人,都超乎常人。达到这超乎常人的境界,没什么妙诀,就是存本然之善。以儒家言之,我们不弃禀于天者——性,不弃本性,才能保持这样。
挫锐解纷 内圣之功夫。先挫我们之锐,先解我们之纷。
和光同尘 外王之功夫。和光,把光和别人和了,到忘我、无我的境界,然后同尘,和而不流,绝不说你肮脏,我们不同你在一起。那一说,就糟了。那就成了你我,一分彼、此、你、我,就不发挥作用,要不分你我才发挥作用。好人见坏人也躲,坏人见好人也躲,因为这是主观的。我们认为我们自己好,坏人还认为我们是王八蛋。胜者王侯败者贼,反过来,亦如此。永远这样,那谁是王侯?谁是贼?等有自我存在,真理就少了。
毓老师金句
学由不迁怒,不贰过,臻圣王至德,
菀育仁者相,帝者师,履一平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