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基于空间计量方法的长三角区域空间分布格局影响因素分析
为研究长三角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我们建立空间自回归模型,以寻求主要的影响因素。空间自回归模型考虑了因变量的空间相关性,即某一空间对象上的因变量不仅与统一对象上的自变量有关,还与相邻对象的因变量有关。空间滞后模型中的滞后变量系数ρ,表明相邻空间对象之间存在扩散或是溢出等空间相互作用,其大小反映空间扩散或空间溢出的程度。如果ρ显著,则表明变量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间依赖。空间误差模型通过不同地区的空间协方差来反映误差过程,若通过显著性检验,则表示变量之间存在空间相关性。
一、数据及指标的选取
在这里,选取人均GDP为因变量Y,选取外商直接投资(FDI)、就业人员(employment)、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consume)、人均财政收入(capital)、固定资产投资(asset)、职工平均工资收入(average wage)等内因指标,以及第一产业比重(primary)、第二产业比重(secondary)、第三产业比重(tertiary)等外因指标,作为自变量X,通过加权平均算法,以2000年的价格指数为基期价格,再根据复利方法计算,得到2003年—2010年所有变量的年均增长率,以此为数据支撑,建立空间误差模型和空间滞后模型。
二、模型建立及结果分析
根据选取的Y和X变量,我们可以建立空间滞后模型,表达式为:
式中,W为在前面创建的权重矩阵,X是上述自变量的列,ρ为滞后变量系数列。
模型的结果如表2.1所示。
表2.1 空间滞后模型
通过表2.1可知,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外商直接投资、就业人员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P值均小于0.05,与区域经济差异存在正相关关系,通过显著性检验。而固定资产投资和职工的平均工资水平与区域经济差异呈负相关,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通过对自变量系数的观察,三大产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就业人员这几个因素在空间上的影响较大,存在较大的空间依赖性,且二、三产业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对区域间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但第一产业和劳动力则是相反作用,区域彼此间在这两方面是竞争关系。其他自变量虽然在空间上也存在一定的影响,但是作用程度较小,而且在区域间主要呈现竞争状态。空间滞后模型的结果表明,长三角区域经济出现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产业结构、消费及劳动力配置等,且二、三产业及消费在很大程度是经济增长较快的区域促进周边地区的发展。
根据选取的Y和X变量,我们同样还可以建立空间误差模型,表达式为:
其中,Y、X、W代表的含义与空间滞后模型中一致。根据表公式可写为:
模型的结果如表2.2所示。
表2.2 空间误差模型
从空间误差模型结果中,我们可以观察得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外商投资、就业人员及消费的P值均小于0.05,通过显著性检验;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社会消费与区域经济空间相互作用性存在正相关;第一产业、外商直接投资、就业人员则呈负相关作用,并且这些因素对区域间的相互作用影响较大。而固定资产投资、职工的平均工资水平及人均财政收入P值大于0.05,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且除财政收入外,其他自变量与区域经济差异均呈负相关,但是影响程度较小。空间误差模型的结果显示,长三角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主要是产业结构、消费、外商投资及就业人员等,其中二、三产业及消费在区域间发挥促进作用,这与空间滞后模型的结果基本相同,只是主要影响因素增加了外商投资。
对空间滞后模型和误差模型进行最大似然估计,回归分析及检验结果分别为0.039和0.042,均小于0.05,两种模型的结果都通过显著性检验,因此两种模型的结果可以引用。因此,我们可以得出区域经济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即产业结构、外商投资、就业人员以及社会消费等影响因素,且二、三产业和消费的作用程度较大,在区域间呈正相关的作用,而外商投资及劳动力在区域间则是竞争关系。
当然,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还有很多方面,如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制度、政府政策、经济、科技,等等,但是在这里我们主要考虑地区间经济的相互影响,通过上述模型结果我们可以总结得出,长三角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主要是产业结构、外商投资、劳动力以及社会消费等,而且二、三产业及消费在区域间存在较大的影响,第一产业、外商投资及劳动力等在城市间呈现竞争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