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洲认同“法典”与部族双重构建:十六世纪以来满洲民族的历史嬗变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辽东商贸经济圈形成与建州女真南迁

明朝初年,东北地区的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三部为了自身生息繁衍,亦迫于部落之间相争,就开始了陆续南迁的历程。15世纪中叶,建州女真已进入经济比较发达的辽东地区。该地区自然地理条件优越,物产资源丰厚,贸易兴盛,也是东北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区域。辽金时期以来,王朝的统治重心逐步南移,进入辽沈地带。明朝为了加强东北地区的管辖,设立辽东都司及其卫所,将治所置于重镇辽阳。从此,辽阳就成为东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尤其是以辽阳为核心的物资贸易,辐射周边城镇,形成了一个辽东商贸经济圈。建州女真几经辗转迁徙,最终落脚富庶的辽东,这为该民族日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辽东商贸圈的形成经过辽金元三朝的长期积累,构建于明代前期辽东都司卫所之上。明初,太祖朱元璋重视辽东治理,“肘腋重地,建置雄镇,藩屏攸赖”(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册十二)卷三十七《山东八·辽东都指挥使司》,《中国古代地理总志丛刊》,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698页。。洪武四年(1371年)二月,置辽东卫指挥使司《明太祖实录》卷六十一,洪武四年二月壬午,台湾中研院史语所校印,中文出版社发行,第1册,第324页下左。以下《明实录》版本同。。七月,置定辽都卫指挥使司,治所辽阳,“总辖辽东诸卫军马,修治城池,以镇边疆”《明太祖实录》卷六十七,洪武四年七月辛亥,第340页上左。。七年(1374年),设置镇守辽东总兵官。之后,又钦差镇守辽东太监、巡抚辽东地方都察院御史,其治所相继由广宁移至辽阳。次年十月,明廷改称辽东都指挥使司《明太祖实录》卷一〇一,洪武八年十月癸丑,第454页下左。,十年(1377年),尽革前置州县,“但立卫所,以兵戍之”。二十九年(1396年)十月,山东按察使司置辽阳按察分司,即辽海东宁道,管理辽东都司司法事务。尔后,增设辽东按察分司,称分巡道,常驻辽阳,专理词讼。辽东都司以及中央钦差大员、山东按察使、布政使司派驻机构会聚辽阳,共同治理辽东及东北地区的军政、民政、边防、夷务。辽阳又恢复了辽金时期北方重镇地位,对东北地区的开发与疆域巩固起到重要作用。

辽东都司领卫二十五个,所十一个,营堡百个,州二个。主要分布于辽东、辽西、辽南、辽北地区。洪武六年(1373年),置定辽左卫、定辽右卫。定辽右卫,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移治凤凰城。洪武八年,置定辽前卫,同年改设定辽后卫。十七年(1384年),置定辽中卫。十九年(1386年),改东宁等千户所,置东宁卫(以上诸卫治所俱今辽阳老城)。洪武九年(1376年),置海州卫(治所今海城)、盖州卫(治所今盖州)、金州卫(治所今大连东北)。十四年(1381年),置复州卫(治所今瓦房店西北)。二十三年(1390年),置广宁卫。二十六年(1393年)置广宁中卫、广宁左卫、广宁右卫(以上四卫治所今北镇);建文四年(1402年)俱废。洪武二十年(1387年),置义州卫(今义州)、沈阳中卫(治所今沈阳老城)、三万卫(治所在今开原东北老城镇)。二十五年(1392年),置广宁后屯卫(治所今北镇)。永乐八年(1410年),将懿州卫(治所在今阜新东北)迁治所义州卫城。洪武二十四年,置广宁中屯卫,广宁左屯卫(前二卫治今锦州)。永乐元年(1403年),后者治所由辽河西迁至广宁中屯卫城。洪武二十六年,置广宁右屯卫(治所今凌海东北)、广宁前屯卫(治所今绥中西南)。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置铁岭卫(治所今铁岭)。二十三年,置辽海卫(治所今昌图县西),二十六年移治所三万卫。宣德三年(1428年),置宁远卫(治所今兴城)。永乐七年(1409年),设安乐州(今开原东北老城镇),安置蒙古等内附之民。自在州(今辽阳老城)初置同安乐州,后移治辽阳城内参阅《读史方舆纪要》(册十二)《舆图要览·辽东边图》,第6040—6044页;(清)顾炎武:《肇域志》册二《辽东都指挥使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769—782页。

明代辽东商贸经济圈的形成与都司卫所具有的四种功能密切相关。

一 卫所是军事屯垦中心

明朝初年,兵燹之后,民无定居,耕稼尽废,粮饷匮乏。朱元璋命令诸将分屯于龙江等地。尔后,“设各卫所,创制屯田”,以都司统摄,“每军种田五十亩为一分,又或百亩,或七十亩,或三十亩,或二十亩不等。军士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又有二八、四六、一九、中半等例,皆以田土肥瘠,地方冲缓为差”(万历)《大明会典》卷十八《户部五·屯田》,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9年版,第1册,第329页上。。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定,凡天下都司21处,内外卫493处,千户所359处等,主要任务是“守御、屯田、群牧”(万历)《大明会典》卷一百二十四《兵部七·职方清吏司·城隍一·都司卫所》,第3册,第1773页。。明初镇守辽东总兵官,下属副总兵、参将、游击、守备、把总等。都司设都指挥1人,都指挥同知2人,都指挥佥事4人。卫所设长官指挥使,副职指挥同知、指挥佥事,所以千户、百户为长官,下置镇抚、总旗、小旗等。都司与卫所,各卫所之间,通过千户、百户所、营堡,以及驿站相连。兵卫之政,“以军隶卫,以屯养军”,以戍边、屯种为主,兼顾煎盐、炒铁。辽东都司设立之初,原额屯田12386顷,万历时期,已有屯田29158顷66亩,收获粮食253210石3升余(万历)《大明会典》卷十八《户部五·屯田》,第1册,第332页下。。这种兵民合一、寓兵于民的卫所军事体制对明初辽东政权的巩固起到了保障作用。

二 卫所为行政管理中心

辽东都司行政、刑狱事务由山东承宣布政使司派出机构兼管。洪武四年(1371年)二月,定都卫设立断事司,置断事、副断事各一人,专理“军官军人词讼”《明太祖实录》卷六十一,洪武四年二月癸酉,第324页上左。。讼案具体事务则由基层卫所的镇抚司处理,“无狱事,则管军”,也兼涉寄籍户民众诉讼。嘉靖时期编纂的《全辽志》卷二《赋役志》记载,辽东都司所辖卫所职掌军训屯垦之外,还要管理人口、田赋、鱼课、苇炭、盐课、马市抽分、徭役、招集民工等。例如,东宁卫所管人口就有额户、寄籍户、新发军户、辽阳招集户,办理额田、额粮、额草、额盐、额铁、徭役银、修边夫、修仓夫等。卫所的民政事务在不断地增加参阅(嘉靖)《全辽志》卷二《赋役志》,《辽海丛书》第一册,辽海书社1985年版,第541—552页。。明中后期,随着女真族势力的兴起,东北地区战事频仍,卫所既要忙于训练营伍,参与战斗,同时又要筹集粮饷,兼管理民务,卫所的双重功能就越发显现出来。这是清入关初期将辽东一些卫所改置府县的基础。

三 卫所系物质交换中心

辽东物产富庶,种类繁多参阅《全辽志》卷四《方物》,诸如,谷菽、蔬菜、果品、木材、花草、药材、禽鸟、动物、鱼虫、矿物等;《辽海丛书》第一册,第632—634页。。按照明代一府设所、数所设卫的原则,卫所治所之地既是“商贸要冲”,也是物质集散地。永乐三年(1405年),设立开原、广宁两镇马市。开原城南,以待海西女真,城东以待他族;广宁团山堡以待蒙古朵颜等三卫。“马市为夷货流通之府”,“夷人以市为金路”。明廷规定马匹兑换绢布的价格,确立互市的日期。官市、私市并举,交易布帛、粟米、杂货参阅《全辽志》卷三《兵食·边略·马市》,《辽海丛书》第一册,第401—402页;(清)林佶:《全辽备考》卷下《马市》,《辽海丛书》第四册,第2229页。。天顺八年(1464年),抚顺开关,专门与建州女真贸易。之后,又辟清河、叆阳、宽甸之地互市。时人有诗云:“累累椎髻捆载多,拗辘车声急如传。胡儿胡妇亦提携,异装异服徒惊眴。……夷货既入华货随,译使相通作行眩。华得夷货更生殖,夷得华货即欢忭。”《全辽志》卷六《艺文下·广宁马市观夷人交易》,第676页。讴歌了马市贸易的繁盛,以及边民互市的喜悦。卫所治地皆成为官私集市贸易的中心区,与四周民族经济往来越发密切。

四 卫所成文化教育中心

都司和卫所普遍建立儒学、书院、社学。洪武十四年(1381年),建都司学,立先师庙、启圣祠、尊经阁。各卫亦建卫儒学校,分别由教授、训导等主事,教育武官子弟,除了经史外,还讲授御制《武臣鉴戒》、《百将传》等。尔后,又“建武学,用武举”。辽东州县改卫所时,州县儒学或改它学,或并入卫学。至嘉靖十六年(1537年),辽东已建立书院6所,即辽阳的辽左书院、辽左习武书院,广宁的崇文书院、仰高书院,锦州的辽右书院,蒲河的蒲阳书院。置社学25所,辽阳6个,广宁4个,余为各卫社学参阅(正统)《辽东志》卷二《建置·学校》,《辽海丛书》第一册,辽海书社1985年版,第377—380页。,“盖人文渐以著矣”。仅以科举考中进士一项为例,从正统十年(1445年)至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百余年间,天下举人会试京师,辽东地区考中进士者58名,其中辽阳24名,广宁12名,锦州8名参阅《全辽志》卷三《选举志·征辟》,第一册,第594—595页。,足知三地人文之盛。卫所文教事业的发展,推动了辽东文化普及,人文之风蔚起。

辽东都司的这样四个特征,与北方边陲的奴儿干都司、喜峰口外的大宁都司相比,更显示了它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引领着东北地区社会发展的趋向。

辽东都司辖地东自鸭绿江,西至山海关,南起旅顺海口,北达三万卫,方圆千余里,与周边联系,交通便捷。其主干线是驿站之路,它是连接州县和卫所、主要商埠、市场与物产地、水路码头和车船行程的要道,后者多见于商书路引《辽东都司驿路分布图》(嘉靖、隆庆年间),杨正泰:《明代驿站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30页。。明初至万历时期,该都司有38个驿站、41个递运所、4个安插所,均与卫所相连。加之京城分别至辽东都司治所、金州卫、复州卫、海州卫、盖州卫、三万卫、沈阳中卫、义州卫、广宁卫,皆有水马驿、马驿两条路相通参阅明官修《寰宇通衢·京城至辽东都司》,《明代驿站考》附录一,第184—187页。。开原由驿站南下经辽阳、广宁、山海关至北京,北上可通昌图、梨树、怀德、农安等地。富商大贾穿梭于交通干线,沟通南北物资,这样就构成一幅交通网络图,通过它传达政令,递呈军情,迎送使客,转运货物。应当说,正统以前,“尤北虏要冲”的广宁为钦差大员驻地,此为辽东重地《辽东志》卷三《兵食·武备·沿边城堡墩台》记载,分南路宁远等处,西路义州等处,中路广宁地方,东路辽阳等处,北路开原等处,以广宁为中心;第391—399页。。之后,其治所亦东迁辽阳,构成了一个以辽阳为核心、辐辏四边地带的商贸文化圈。它北起开原、铁岭,南达海州牛庄、盖州、复州,西自宁远、锦州、广宁、义州,东到抚顺、清河、叆阳、宽甸、凤凰城栅门,外延朝鲜中江、会宁、庆源等地。从明代中期起,辽东商贸文化圈的日趋繁荣,吸引着山海关内的汉族移民及北方女真族等大规模南迁,融入或靠近这个商贸文化圈。

透过纷杂的历史表象,民族之间冲突的终极原因,还是经济利益问题。东北地区民族关系也“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对该民族来说,唯一可能的原始生产方式下,人口的增长,需要愈来愈多的生产资料”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5、27页。。他们向往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而富庶的辽东地区就是这些民族心目中最理想的聚居之所。随着辽、金政权统治的南移,北方一些民族就自觉或不自觉地南迁,进入辽东地区,而部分熟女真、渤海人、蒙古人等就早已移居辽阳周边地方。

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明代建州女真部经历了四次大规模的向南迁徙,兹考略如下关于建州女真的几次大迁徙,薛虹《明代初期建州女真的迁徙》(《吉林大学学报》1979年第1期),董万崙《清肇祖传》第一章第二节——祖父范嗏定居奚关城;第二章第一节定居阿木河;第四章第一节徙居方州,第三节重返阿木河;第八章第一节遗族的分裂——南徙等(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均作了不同的论述,因对《朝鲜王朝实录》史料的收集与理解各异,在女真迁徙的时间、地点等出现了不同。拙著参阅了以上两项研究成果,依据滕绍箴先生提供的《朝鲜王朝实录》资料和意见,概述了建州女真四次大迁徙,尤其对第三次迁移时间作了考订。在此对滕先生的帮助,表示感谢!

第一次在元朝中后期,迁移至训春河口(今吉林珲春河)奚关城地区。当时东北地区各民族之间征伐不止,社会动荡不宁,部族迁徙频仍。居住牡丹江口的建州女真斡朵里部首领范嗏,因部属作乱,率部逃亡到图们江下游训春江口,即元朝奚关总管府奚关城(即玄城),靠近朝鲜东北边界;同部族伙儿阿部首领阿哈出率领族属也迁徙到奚关城一带。洪武五年(1372年),训春河口爆发了兀狄哈达乙麻赤袭击奚关城事件,劫掠杀害了斡朵里部另一首领崔也吾乃部属多人。这说明建州女真第一次南迁时间当在洪武五年以前,可推测到元中后期。

第二次在明洪武初期,迁至图们江上游阿木河(今朝鲜会宁)一带。洪武五年事件之后,斡朵里与伙儿阿两部再次大迁移,历尽辛苦来到朝鲜半岛东北部,途次庆源、境城,抵达吉州、咸州(即咸兴)、定州(定平)等地。斡朵里部另外两首领崔也吾乃、殷阿里也率部移居该地区。元朝灭亡时,受到高丽东进的威胁,大约在洪武七年(1374年)前后,年幼的猛哥帖木儿随父挥厚带领所部北返,又回到图们江口阿木河地区。阿哈出也率部北上,迁移到阿木河西部(今吉林和龙县及安图县境内),建州女真两大部再次聚合。

第三次在洪武末年至永乐年间《朝鲜世宗实录》卷二十四,世宗六年(明永乐二十二年)四月辛未记载:“平安道兵马都节制使,据江界兵马节制使呈驰报,今(朝鲜世宗四年,1422年)四月十七日,小甫口子对望越边兀良哈沈指挥率军人十三,将牛马并十二头来说,吾等在前于建州卫奉州古城内居住二十余年,因鞑靼军去二月十七日入侵,都司李满住率管下指挥沈时里哈、沈者罗老……一千余户到婆猪江居住。去癸卯年(1423年),蒙圣旨许于婆猪江多回坪等处居住。”(东京学习院东洋文化研究所刊印本,第349页)董万伦依据其中“吾等在前于建州卫奉州古城内居住二十余年”这条材料,从1422年上溯20年,当是明永乐三年(1403年),认为女真第三次迁徙在永乐三年或永乐年间。但该资料中的“余”字,可以理解为二十年至二十九年之间,其中二十、二十一、二十二年的三年,可以定为永乐元年至三年,自然是“永乐年间”。而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计这七年是洪武年间,即使取其中间数以24年为中点,大部分时间尚属洪武末年。所以,李满住迁徙的时间当在“洪武末年至永乐初年”。,迁移到灰扒江(今辉发江)上游的坊州(今吉林梅河口市西南山城镇)。尔后,再次重返阿木河。永乐三年(1405年),图们江战乱之初,建州卫指挥使阿哈出率所部迁往坊州(又作方州、奉州、凤州)。此时建州女真与朝鲜关系恶化,双方兵戎相见。八年(1410年),猛哥帖木儿为了保存实力,防止朝鲜军队袭击,带领斡朵里部西迁,沿着灰扒江河谷逆流南下,艰难地抵达阿哈出之子释家奴所居坊州。十九年(1421年),因蒙古鞑靼、兀良哈部扰掠辽东日甚,从二十一年(1423年)三月起,到六月初,建州左卫都指挥使猛哥帖木儿将族属分成三批,又迁回图们江下游阿木河一带永乐二十一年的迁徙,朝鲜文献亦可证实。《朝鲜世宗实录》卷二十,世宗五年(明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六月癸酉记载,建州左卫指挥童猛哥帖木儿移居庆源府关,曰:“前年(永乐二十年,1421年)十月,以大明助战入归还来时,皇帝圣旨猛哥帖木儿所居在达达军马路边,可于朝鲜地移居,且予武职。少时蒙太祖招安,支给农牛、农器、粮料、衣服,许于阿木河居住。故今六月初二日,率管下百姓五百二十三户,还到阿木河,乞给粮自生。”(第299页)该书卷二十一,世宗五年(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七月己丑记录,咸吉道监司驰报:“今四月十四日,童猛哥帖木儿管下童家吾下等二十七名来告庆源府云:‘我指挥蒙圣旨许令,复还阿木河地面以居。我指挥先令我曹,率男女二百余名、牛一百余头,送还旧居耕农。仍使朝京请谷种、口粮,且移镜城、庆源。官文,我等带来矣。’猛哥帖木儿则随后率正军一千名,妇人小儿共六千二百五十名,今四月晦日出来。又开阳恒居女真杨木塔兀,因自中之乱,未得安住,率妇人小儿共三百余名,欲居于古庆源,随后出来。”(第305页)该书卷二十一,世宗五年八月辛亥亦录,朝鲜判司译院事崔云赉奏,猛哥帖木儿所报关文:“永乐二十一年三月十五日,启程前来阿木河等处一件。本职查勘的男女六千五百名口……本年六月初二日,除在路落后军马外,先领百姓五百二十三户,以至于在先住址去处住坐……”(第305页)。随后建州卫李满住“奉旨”率部南下,于婆猪江多回坪等处居住《朝鲜世宗大王实录》卷二十四,世宗六年(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四月辛未记载:“平安道兵马都节制使,据江界兵马节制使呈驰报,今四月十七日,小甫口子对望越边兀良哈沈指挥率军人十三,将牛马并十二头来说,吾等在前于建州卫奉州古城内居住二十余年,因鞑靼军去二月十七日入侵,都司李满住率管下指挥沈时里哈、沈者罗老……一千余户到婆猪江居住。去癸卯年(1423年),蒙圣旨许于婆猪江多回坪等处居住。”(第349页)该书卷二十五,世宗六年(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五月记录:“平安道监司报,建州卫指挥五古只千户童观,因老等男妇共二十六名,持牛马于江界满铺口子,江北皇城坪来屯,言曰:‘原居回波江方州等处,因鞑靼兀狄哈侵耗,前年(1421年)受圣旨,搬来婆猪江等处,为饥饿览粮而来……仍言都司李满住领军四百余户,到鸭绿江相距一日程瓮村等处。’”(第365页)这两条材料都记载在世宗六年,即永乐二十一年(1623年),只是蒙“圣旨”时间有差异。但癸卯年(永乐二十一年)已经到达婆猪江可以肯定。所以,李满住离开坊州,应当与猛哥帖木儿在同一年。

第四次在宣德末年至正统初年,迁徙到“灶突山东浑河上”,即浑河上游苏子河地区(今辽宁新宾县一带)。宣德八年(1433年)十月,猛哥帖木儿为杨木答兀及七姓野人杀害,斡朵里部陷入困境。李满住力劝其弟凡察率左卫前来同住,明宣宗朱瞻基批准,部分族属开始南迁。此时猛哥帖木儿之子董山部亦准备南移。朝鲜顾虑建州三卫同居一地,形成合力,对自己构成威胁,便从中作梗。加之,明廷对此态度暧昧,正统五年(1440年)四月,凡察、董山率部南逃。朝鲜军队多处设防截杀,部族伤亡惨重,只有三百余户冲出突围,抵达浑河上游苏子河流域,与建州卫同处一地,最终形成建州女真的主体。

建州女真举部多次大规模地南迁,历时近百年,方接近辽东边墙。其所以要往南方迁移,除了各族之间以强凌弱,争夺领地外,主要的因素是部族人丁增长加快,需要更多的物资,15世纪初叶,他们逐渐地靠近农耕生产、方物丰富的辽东地带,通过与明廷和朝鲜贸易获得大量的财物,以满足本部族的日常需求。建州女真南迁辽东,也说明东北地区各族人民与内地经济文化联系的日益紧密,辽东商贸经济圈对他们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该部大迁徙尽管损失颇大,但是,抵达经济与文化发达的辽东地区,这对建州女真的发展无疑具有战略意义。此后,建州左卫指挥使努尔哈赤遂招来各部,“环满洲而居者皆为削平,国势日盛”,“抚顺、清河、宽甸、叆阳四处关口,互市交易,以通商贾,因此满洲民殷国富”《满洲实录》卷二,戊子年四月,《清实录》,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册,第72—73页。。这为他日后脱离明朝,改元建国,兵进辽东,将统治重心由东京辽阳北移盛京沈阳,进而入主中原,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