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肚冯金生
到一个城市,去吃其他地区或国家的菜,除非做得非常出色,否则是浪费时间。有什么理由不试当地佳肴,了解那个地方的文化呢?
去了北京,我当然光顾卤煮、豆汁、烤鸭和涮羊肉了。
最初去的是“满福楼”,靠近故宫,地方环境皆幽美,每人一锅地涮,也较适合香港人的胃口。近来经常为了公事到北京,认识了一位很靠得住的朋友洪亮。他介绍的“情忆草原”前些时候写过,这回重访北京,还是请他推荐羊肉,希望把做得最好的羊肉店都试遍。既做一比较,又过足我这个“羊痴”的瘾。
去的一家叫“爆肚□金生隆”的,门口用亚克力做了一个大招牌,很怪。中间那个□只剩下旁边两点,不知是什么意思。大字下面有一小行,写着“创于光绪十九年”。这是家百年老店,又有洪亮的推荐,错不了的。
进口处还有一大排的火锅,十多个,铜制的,古朴得很。另有一大桶炭,随时添加,再生了一大壶的水。
走了进去,地方不算大,干干净净。看墙上挂着四张大照片。第一张是此店的创办人冯天杰(1874—1949)。第二张是第二代传人冯金生(1917—1998),第三代冯国明,生于1947年。第四张照片是第四代传人,也就是当今的掌柜冯梦涛,生于1964年。
说曹操,曹操就到,冯梦涛本人出现了——长得高大,戴眼镜,蓄八字胡,斯斯文文,衣着整齐,扮相甚佳,像是一个历史剧人物,活生生跳了出来。
笑嘻嘻地回答我的问题:“店里那块漆金的招牌,冯字也是用块红纸遮住,当年我父亲没去注册,给人抢先,反而不能照用。外面那块风吹雨打,红纸不管用,也只有使出这一招了。哈哈哈。”
爆肚是北京典型的小吃,当年高官上朝,先来一碗医肚。所谓爆,是我们广东人说的白灼。
羊有四肚,第一叫“羊葫芦”,墙上的说明坦白地写着“硬货”二字。第二肚的“羊食信”也是。第三“羊蘑菇头”老嫩适中。第四的“羊散丹”就脆嫩。
爆肚的吃法,依老派,更有十三种。冯梦涛拿出四碟不同部位的给我们试,前三碟较硬,但咬呀咬,就嚼出甜味来。我最爱吃的也是最软脆的“羊散丹”。
蘸的酱料是店里的特别配方,以芝麻酱为主。老实说,我还是觉得吃羊肉羊肚,最好原汁原味,不够咸的话,加点韭菜花磨碎的蓉,或来两三条盐腌的野生沙葱就行。
看到挂着的木头竖匾,刻着清人的杂咏:“入汤顷刻便微温,作料齐全酒一樽,齿钝未能都嚼烂,囫囵下咽果生吞。”
店里卖的酒是二锅头,由冯梦涛叫人订制后送来,其他渠道的货一概不收,所以喝得特别放心和开心。连酱油也有专人去厂家取货,再便宜的也不要,绝对保证是从生产厂中拿来。冯梦涛在日本住过六年,对原料配料的挑选严谨,也多多少少受到一点影响。
送酒的还有摆满桌子的泡菜,有糖醋蒜头、锅渣、芝麻酱黄瓜等等,心里美萝卜丝的甜度拌得刚好。
这时又上牛肚,有四碟,分别为牛百叶、牛厚头、牛肚仁和牛百叶尖等。
还以为再也吃不下时,主要的涮羊肉才开始。一看那铜锅,壁很厚,底很深,这么一来传热的速度才又快又稳定。冯梦涛解释:“这是我们订制的。‘文革’之后周围的老百姓都纷纷把家里的老火锅拿来卖给我们,都派不上用场。”
这多可惜!要是收集拿到香港来当古董卖,可发达了。
羊肉都是手切的,冯梦涛说:“我们店里切得特别厚,有些客人还吃不惯呢。”
涮羊肉,我看到冰冻后刨成一圈圈的就倒胃。肉不是手切,又不够厚的话,怎行?
一只羊,最靠近颈项的叫“羊上脑”。有三成肥,很嫩。羊背外面的叫“大三叉”,最肥,有五成肥肉。羊背里面的叫“羊里脊”,很嫩,但全瘦。更深一层的叫“羊筋肉”,也是五成肥。大腿前节叫“一头沉”,嫩。大腿里面的叫“羊腱子”,全瘦,但脆嫩。靠近尾巴的是“羊磨裆”,只有二成肥。整只羊最高级的是靠近腹部,或一条条形状的“黄瓜条”了。
现在坚持把肚和肉分得那么清楚的也只有“冯金生”了,有的店只是一碟碟,吃什么部位都不知道。
我欣赏涮羊肉,不喜一片片涮,而是用筷子夹了一大团肉,放进锅中,是不是可以吃了,全凭个人的感觉,从不问人:“熟了没有?熟了没有?”
这家人的羊,肉虽切得厚,但软熟无比,香味扑鼻,吃了要肚胀才知道停筷。这一顿,过瘾之极。
北京市西城区安德路六铺炕一区六号楼南侧
+86 10-6527-9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