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素问宣明论方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诸证门

诸证总纶

黄帝曰∶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古者,必合于今。善言人者,必厌于己。如道不惑,所谓明也。余问夫子,言而可知,视而可见,扪而可得。今验于发蒙解惑,可得闻乎?岐伯稽首对曰∶何道之间也!天覆地载,万物番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君王宰职黎庶,尽欲全角。贵贱虽殊,宝命一矣,好生恶死者,是世人之常也。若人有患,如救水火,莫待留淫日深,着于骨髓,所以难矣。

诸证标目

煎厥之状,阳气烦劳,精绝,辟积于夏,致目盲不可视,耳闭不可听。薄厥之状,阳气大怒,形气绝而血菀于上。 胀、飧泄,寒热不散,升降上下。颓疝、心掣,寒多下坠,以为诸疝。心热内掣,阴阳之结,四肢浮肿,便血不已。蛊 之病,肾气不足,冤热 急,白液出,跳掣也。膀胱不利,致三焦约而遗溺。肾精不足,强上冥视。唾之若涕,恶风振寒,为之劳风。虽近衣絮。营虚卫实,名曰肉苛。心移寒于肺,则肺消。

肺移寒于肾。为涌水。心移热于肺,为膈消。胆移热于脑,为鼻渊。膀胱移热于小肠,为口糜。大肠移热于胃,为食 。

热盛则阳络溢,阳络溢为衄 。醉以入房,气竭伤肝,大脱其血,月事衰少,名曰血枯。

蕴热怫郁,生于诸风。寒湿风之三气杂合,而为诸痹。宗 弛纵,发为白淫。热聚胃口,而不散行,故胃脘为痈。面色白黑,所谓 。口苦积热,名之胆瘅。肾虚内夺,则为喑痱。血气竭少,令人解 。腹满不食,寒中肠泄,斯病 溏。腰股痛发, 肿不便,寒生濡泄。聊叙此证,不能备举。

煎厥证

(主热。出《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烦劳,积于夏,令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

人参散 主之∶治煎厥气逆,头目昏愦,听不闻,目不明,七气善怒。

人参 远志(去心) 赤茯苓(去皮) 防风(去苗。以上各二两) 芍药 麦门冬(去心)陈皮(去白) 白术(以上各一两)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不计时候,日再服。

薄厥证

(主肝。出《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令人薄厥于胸中。

赤茯苓汤 主之∶治薄厥暴怒,怒则伤肝,气逆,胸中不和,甚则呕血鼽衄也。

赤茯苓(去皮) 人参 桔梗 陈皮(各一两) 芍药 麦门冬(去心) 槟榔(各半两)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生姜五片,同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不计时候。

飧泄证

(主冷。出《素问·阴阳应象论》)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清浊交错,食不化而清谷出矣。

白术汤 主之∶治飧泄,风冷入中,泄利不止,脉虚而细,日夜数行,口干,腹痛不已。

白术 浓朴(生姜制) 当归(去苗) 龙骨(各一两) 艾叶(半两,熟炒)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生姜三片,同煎至八分,去滓,空心温服。

胀证

(主心腹。出《素问·阴阳应象论》)浊气在上,则生 胀,此阴阳返,则气结不散,而腹胀满,常如饱。

吴茱萸汤 主之∶治 胀,阴盛生寒,腹满 胀,且常常如饱,不欲饮食,进之无味。

吴茱萸(汤淘,炒) 浓朴(生姜制) 官桂(去皮) 干姜(炮。各二两) 白术 陈皮(去白)蜀椒(出子。各半两)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大盏,生姜三片,同煎至八分,空心,去滓,温服。

风消证

(主心脾。出《素问·阴阳别论》)二阳之病发心脾,不得隐曲,女人月水病血不流,脾病食不化,风胜真气消。

黄 羌活汤 主之∶治心脾受病,精血虚少,气力衰乏,日溢消矣。

黄 (一两半,去芦头) 羌活 石斛 防风 枳壳(火炒,去穣) 人参 生地黄牡蛎(烧) 黑附子(炮) 茯苓(去皮) 五味子 牛膝(酒浸。各一两) 续断(半两) 地骨皮(三分)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大盏,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不计时候,日进三服。

心掣证

(主心。出《素问·阴阳别论》)一阳发病,少气嗽泄,三焦不利,上咳下泄,心火不宁,其动若掣。

调中汤 主之∶治心掣不定,胸中刺,气痞壅,上苦咳嗽,下苦泄利。

白术 干姜(炮) 当归 人参 五味子 赤茯苓(去皮) 甘草(炙。各一两) 官桂(一两半)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八分,温服,去滓,稍热,日二服,临卧。

风厥证

(主脾胃。出《素问·阴阳别论》)一阳一阴发病,惊骇,背痛,噫,欠,名风厥。盖胃土肝木,为木克土,风胜湿,不制肾水,故令上逆。

远志散 主之∶治风厥,多惊,背痛,善噫,善欠,意不乐,身背皆痛。

远志(去心) 人参 细辛(去苗) 白茯苓(去皮) 黄 (去芦头) 官桂(各二两半)菖蒲 熟干地黄(焙) 白术 防风(各半两)上为末,每服一钱至二钱,温酒调下,空心食前,日三服。

结阳证

(主四肢。出《素问·阴阳别论》)四肢肿,四肢热盛则肿。四肢者,谓诸阳之本,阳结者,故不行于阴脉阳脉,不行,故留结也。

犀角汤 主之∶治结阳,四肢肿满,热菀不散,或毒攻注,大便闷涩。

犀角(屑) 玄参 连翘 柴胡(去苗。各半两) 升麻 木通(各三钱) 沉香(锉)射干(去毛) 甘草(炙。各一分) 芒硝 麦门冬(去心。各一两)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大盏,同煎至八分,食前,去滓,温服。

厥疝证

(主腹痛。出《素问·五脏生成论》)脉至大虚,积气腹中,隐而难见,阴沉,使脾弱,寒于肢膜,气厥逆也。

加减吴茱萸汤 主之∶治厥疝,腹中冷痛,积气上逆,致阴冷于肢膜。

吴茱萸(二两,汤洗,炒) 川乌头(去皮,炮) 细辛(去苗。各三两) 良姜 当归干姜(炮) 官桂(各一两)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同煎至七分,去滓,温服,日进三服。

结阴证

(主便血。出《素问·阴阳别论》)结阴便血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以阴气内结,故不得通行,气血无宗,渗入肠下,致使渐多。

地榆汤 主之∶治结阴,下血不止,渐渐极多,腹痛不已。

地榆(四两) 甘草(三两,半炙半生) 缩砂仁(七枚,每服可加为妙)上为末,每服五钱,水三盏,缩砂仁同煎至一半,去滓,温服。

解证

(主肾实。出《素问·平人气象论》)冬脉太过,缓而涩,肾实,精不运。解者,缓, ,疑,寒热类也。

利肾汤 主之∶治解 ,春脉动,气痛气乏,不欲言,此为肾元有余矣。

泽泻 生地黄 赤茯苓(去皮。各一两半) 槟榔 麦门冬(去心) 柴胡 枳壳(麸炒,去穣)牛膝(去苗,酒浸。各一两)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计时候。

胃疸证

(主胃热。出《素问·平人气象论》)食已如饥,胃热能消谷,阳明脉终,心火上行,心憎烦,身黄,小便赤涩也。

加减茯苓汤 主之∶治胃疸积热,食已辄饥,面黄瘦,胸满胁胀,小便 赤。

赤茯苓 陈皮(去白) 泽泻 桑白皮(锉。各三两) 赤芍药 白术(各四两) 人参官桂(各二两) 石膏(八两) 半夏(六两,汤洗,生姜制,焙)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生姜十片,同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不计时候。如病甚者,加大黄、朴硝各二两。

蛊病证

(主脾风。出《素问·玉机真藏论》)脾风传肾,一名疝气,小腹痛,出白液,名曰蛊。《左传》云∶惑以丧志,名为蛊,乃真精不守也。

大建中汤 主之∶治蛊病,小腹急痛,便溺失精,溲而出白液。

黄 远志(去心) 当归 泽泻(各三两) 芍药 人参 龙骨 甘草(炙。各一两)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生姜五片,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不计时候。

病证

(主筋急。出《素问·玉机真藏论》)蛊腹痛,肾传心, 脉相引而急,精液少, 脉不荣而引急。

加减建中汤 主之∶治 , 病相引而急,及五劳七伤,小便数,腹痛难立。

人参 甘草(炙) 官桂 白茯苓(去皮) 当归 附子(炮) 浓朴(生姜制。各一两)龙骨 黄 (锉) 麦门冬 白芍药 生地黄(各四两)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枣一枚、饧少许,煎至一盏,温服,去滓。

劳风证

(主诸风。出《素问·评热论》)发在肺下,病强上冥视,唾涕恶风,肾风,入肺中,振栗,故俯仰,成劳风。

芎枳丸 主之∶治劳风,强上冥视,肺热上壅,唾稠,喉中不利,头目昏眩。

川芎 枳壳(麸炒,去穣。各等分)上炼蜜为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温水送下,食后,日三服。

痹气证

(主阳虚阴实。出《素问·逆调论》)身非衣寒,中非受寒,痹气者,气血不行,如从水中出,不必寒伤而作也。

附子丸 主之∶治痹气中寒,阳虚阴盛,一身如从水中出。

附子(炮) 川乌头(炮。二味通锉碎,炒黄色入药) 官桂 川椒 菖蒲 甘草(各四两)骨碎补(炒) 天麻 白术(各二两)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温酒下,空心食前,日三服。

骨痹证

(主肾虚。出《素问·逆调论》)身寒大,衣不能热,肾脂枯涸不行,髓少 弱,不冻栗,故挛急。

附子汤 主之∶治肾藏风寒湿骨痹,腰脊痛,不得俯仰,两脚冷,受热不遂,头昏耳聋音浑。

附子(炮) 独活 防风(去苗) 川芎 丹参 萆 菖蒲 天麻 官桂 当归(各一两)黄 细辛(去苗) 山茱萸 白术 甘菊花 牛膝(酒浸) 甘草(炙) 枳壳(麸炒,去穣。各半两)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大盏,生姜五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计时候,日进三服。

肉苛证

(主营虚卫实。出《素问·逆调论》)人之肉苛者虽近衣絮,犹尚苛也,营气虚则不仁,其证 重,为苛也以。

前胡散 主之∶治营虚卫实,肌肉不仁,致令 重,名曰肉苛,虚其气。

前胡(去苗) 白芷(锉) 细辛(去苗) 官桂 白术 川芎(各三两) 川椒(去目、闭口者,生用,二钱) 吴茱萸(汤洗,炒) 附子(炮) 当归(去苗。各二两)上锉捣,以茶酒三升,拌匀,同窨一宿。以炼成猪脂膏五斤,入药微煎,候白芷黄紫色,沪出滓,成膏。病在处,摩之病,以热调此药樱桃大。 瘕疮痍皆治,并去诸风,疮痒疼痛,伤折坠损,故摩内皆可用之。

肺消证

(主心肺。出《素问·气厥论》)心移寒于肺,肺消,饮少溲多,当补肺平心。死不可治,乃心肺为贼也。

黄 汤 主之∶治肺消,饮少溲多,补肺平心。移寒在肺,痿劣。

黄 (三两) 五味子 人参 桑白皮(锉。各二两) 麦门冬(去心,二两)枸杞子 熟地黄(各一两半)上为末,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无时。

涌水证

(主水病。出《素问·气厥论》)肺移寒于肾,名曰涌水,其证如溢囊里裹浆,或遍身肿满,按腹不坚,疾行则濯濯有声,或咳喘不定。

葶苈丸 主之∶治涌水,腹满不坚,溢如囊裹浆,疾行则濯濯有声。

葶苈(纸炒) 泽泻 椒目 桑白皮(锉) 杏仁(去皮,麸炒) 木猪苓(去黑皮。各半两)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葱白汤下,不计时候,以利为度。

膈消证

(主肺。出《素问·气厥论》)心移热于肺,名曰膈消,二者心膈有热,久则引饮,为消渴耳。

麦门冬饮子 主之∶治膈消,胸满烦心,津液燥少,短气,久为消渴。

麦门冬(二两,去心) 栝蒌实 知母 甘草(炙) 五味子 生地黄 人参 葛根茯神(各一两)上为末,每服五钱,水二盏,竹叶数片,同煎至一盏,去滓,温服,食后。

口糜证

(主口。出《素问·气厥论》)膀胱移热于小肠,膈肠不便,上为口糜,心肺壅热,水谷不化,转下小肠。

柴胡地骨皮汤 主之∶治口糜生疮损烂,小肠有热,胀满不便,宜服之。

柴胡(去苗) 地骨皮(各等分)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大盏,煎至八分,去滓,食后。如有病患大段实者,加大黄、朴硝,可泻热甚。

瘕证

(主女病。出《素问·气厥论》)小肠移热于大肠,名 瘕,津液耗散,不能滑利,菀结而大肠 涩。

槟榔丸 主之∶治大肠有移热,津液壅滞,腹痛 涩,名曰 瘕证。

槟榔 大黄(锉,炒) 枳壳(麸炒,去穣。各二两) 木香桃仁(去皮尖,炒)大麻仁(另研。各一两)上为末,炼蜜和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至十五丸,温酒下,不计时候。汤亦得。

食证

(主胃病。出《素问·气厥论》)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或胃热移于胆,能食善饮,火胜土也。

参苓丸 主之∶治食亦,胃中结热,消谷善食,不生肌肉,此名食 。

人参 菖蒲 远志 赤茯苓 地骨皮 牛膝(酒浸。各一两)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至十五丸,米饮下,不计时候。

鼻渊证

(主鼻。出《素问·气厥论》)胆移热于脑,则辛 鼻渊,浊涕不止,如涌泉,不渗而下。久不已,衄血为患。

防风汤 主之∶治鼻渊,脑热渗下,浊涕不止,久而不已,必成衄血之疾。

黄芩 人参 甘草(炙) 麦门冬(去心。各一两) 川芎(一两) 防风(去芦,一两半)上为末,每服二钱,沸汤点之,食后服,日三服。

衄证

(主失血。出《素问·气厥论》)胆受胃热,循脉而上于脑,阳络溢,血妄行,在鼻空蔑,目瞑者。

定命散 主之∶治胆受热,血妄行,鼻中衄 ,并血汗不止。

朱砂 水银 麝香(各等分)上为末,每服半钱,新汲水调下,不计时候。如用药,看老幼虚实加减。

鼓胀证

(主胃病气逆。出《素问·腹中论》)有病心腹胀满,旦食不能暮食,致令胃逆不散,大肠不传,逆满。

鸡矢醴散 治鼓胀,旦食不能暮食,痞满。古法用此,可择焉。

大黄 桃仁 鸡矢白(干者。各等分)上为末,每服一钱,水一盏,生姜三片,煎汤调下,食后临卧服。

血枯证

(主妇人经病。出《素问·腹中论》)年少醉入房室,气竭肝伤,故经衰少不来。肝伤则血涸,脾胃相传,大脱其血,目眩心烦,故月事不来也。

乌贼骨丸 主之治血涸,胸胁支满,妨饮食,变则闻腥臊之气,唾血,出清液,前后泄血。

芦茹 乌贼鱼骨(各一两)上为末,雀卵不拘数,和成剂,丸如小豆大,每服五丸至十丸,鲍鱼汤下,食后此,日三服,食压之妙矣。

诸证门

伏梁证

(主心积。出《素问·腹中论》)若梁之伏隐也,居脐上逆,脐下顺,不可移动,为水溺涩,故有二等。

鳖甲汤 主之∶治伏梁积气,心下如臂,痞痛不消,小便不利。

鳖甲(去裙栏,醋炙黄色) 京三棱 大腹子皮 芍药 当归 柴胡(去苗) 生地黄(各一两) 官桂 生姜(切作片子,焙干。各三分)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大盏,入生姜、木香各半钱,同煎至八分,去滓,空心温服。

喑俳证

(主肾虚。出《素问·脉解论》)内夺而厥,舌喑不能言,二足废,不为用。肾脉虚弱,其气厥不至,舌不仁。经云∶喑俳,足不履用,声音不出者。

地黄饮子 主之∶治喑俳,肾虚弱厥逆,语声不出,足废不用。

熟干地黄 巴戟(去心) 山茱萸 石斛 肉苁蓉(酒浸,焙) 附子(炮) 五味子官桂 白茯苓 麦门冬(去心) 菖蒲 远志(去心。各等分)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枣一枚、薄荷少许,同煎至八分,不计时候。

厥逆证

(主心痛。出《素问·腹中论》)膺肿颈痛,胸满腹胀,上实下虚,气厥而逆,阳气有余于胸也,不可针灸,宜服顺气汤。

小茯苓汤 主之∶治厥逆病,三焦不调升降,胸膈膺肿,胸满腹胀,冷气冲注,刺痛。

赤茯苓 人参 陈皮(去白) 桔梗(锉,炒。各等分)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同煎至八分,去滓,不计时候。

风成寒热证

(主风。出《素问·脉要精微论》)因于露风,寒热之始腠理,次入胃,食不化,热则消中,寒栗振动也。

解风散 主之∶治风成寒热,头目昏眩,肢体疼痛,手足麻痹,膈上壅滞。

人参 川芎 独活 麻黄(去节,汤洗,焙。各一两) 甘草(一两) 细辛(去苗,半两)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薄荷叶少许,同煎至八分,不计时候。

风成寒中证

(主风。出《素问·风论》)风气与阳明入胃,循脉而上至目 ,津液所生为泣也。

当归汤 主之∶治风邪所伤,寒中,目泣自出,肌瘦,泄汗不止。

当归 人参 官桂(各三钱) 干姜(炮) 白术 白茯苓 甘草 川芎 白芍药(各半两)细辛(去苗,半两) 陈皮(一两,去白)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枣二枚,同煎至八分,去滓,热服,不计时候,并三服。

风成热中证

(主风。出《素问·风论》)风热与阳明入胃,循脉而上目 ,肥人风气不外泄,为热中目黄之病也。

青龙散 主之∶治风气,邪传化腹内,瘀结而目黄,风气不得泄,为热中烦渴引饮。

地黄 仙灵脾 何首乌(去黑皮,泔浸一宿,竹刀子切,焙。各一分) 防风(去苗,一分)荆芥穗(一两)上为末,每服一钱,沸汤点调下,食后,每日三服。

脑风证

(主风气。出《素问·风论》)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项背怯寒,脑户极冷,以此为病。

神圣散 主之∶治脑风,邪气留饮不散,项背怯寒,头疼不可忍者。

麻黄(去节) 细辛(去苗) 干蝎(一半生,一半炒) 藿香叶(各等分)上为末,每服二钱,煮荆芥、薄荷,酒调下,茶也得。并治血风。

又方治脑风,邪气留饮,头痛不可忍者,用远志末,不以多少,于鼻中 ,与痛处揉之。

相兼前药可用也。

首风证

(主新沐中风。出《素问·风论》)新沐中风,为首风,头面多汗,恶风,当先一日甚,至其风日则少愈。

大川芎丸 主之∶治首风,旋晕眩急,外合阳气,风寒相搏,胃膈痰饮,偏正头疼,身拘倦。

川芎(一斤) 天麻(四两,用靳州者)上为末,炼蜜为丸,每两作十丸,每服一丸,细嚼,茶酒下,食后。

秘方茶酒调散 治一切诸风痰壅,目涩昏眩,头疼心愦,烦热,皮肤病痒,并风毒壅滞。清爽神志,通和关窍,消恶汗。

石膏(另为细末) 菊花 细辛(去苗) 香附子(去须,炒,各等分)上为末,每服二钱,温茶、酒调下,食后,日三服。

目风眼寒证

(主眼。出《素问·风论》)风入系头,则血脉凝滞,不能上下通流于目,令风寒客之,目风眼寒也。

石膏散 主之∶治目风眼寒,及偏正头疼,夹脑风,鼻出清涕,目泪,疼痛不已。

石膏(二两,炭火烧,研细末) 川芎(一两) 甘草(半两,炙)上为末,每服一钱,葱白、好茶同煎汤调下,食后,日二服。

漏风证

(主酒风。出《素问·风论》)饮酒中风,或汗多,不可单衣,食则汗出,多如液漏。久不治,为消渴疾。

白术散 主之∶治漏风,久虚多汗,食之汗出如洗,少者痿劣。

牡蛎(二钱,焙赤) 白术(一两一分) 防风(二两半)上为末,每服一钱,温水调下,不计时。如恶风,倍防风、白术。如汗多面肿,倍牡蛎。

胃风证

(主风。出《素问·风论》)因于失衣,风感之,颈多汗,恶风,膈塞不通,寒则胃泄,腹满,气不通。

大豆蔻丸 主之∶治胃风,颈多汗,恶风,饮食不下,小腹善满,失衣则腹胀,食寒则泄,形瘦。

肉豆蔻 草豆蔻 陈皮 独活 意苡仁 人参 川芎(各半两) 羌活 防风桔梗 甘草(炙) 木香(分各)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桐子大,每服四十丸,米饮下,不计时候,日进三服。

胃风汤 治风冷乘虚入客肠胃,水谷不化,腹胁虚满 痛,及肠胃泄毒,或下瘀血。

人参 白茯苓(去皮) 芎 官桂 当归(去苗) 白芍药 白术(各等分)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一大盏,入粟米百余粒,同煎至七分,去滓,热服,空心食前。此药与大豆蔻丸为表里也。

行痹证

(主痹。出《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风气胜者,行痹,上下左右无留,随所至作。

防风汤 主之∶治行痹,行走无定,痹麻不快。

防风 甘草 当归 赤茯苓(去皮) 杏仁(去皮,炒熟) 桂枝(各一两) 黄芩 秦艽葛根(各三钱) 麻黄(半两,去节)上为末,每服五钱,酒水合二盏,枣三枚,姜五片,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痛痹证

(主痹。出《素问·痹论》)寒胜者,为痛痹,大宜宣通。阴寒为痛,宜通气温经而愈。

加减茯苓汤 主之∶治痛痹,四肢疼痛,拘倦浮肿。

赤茯苓(去皮) 桑白皮(各二两) 防风 官桂 川芎 芍药 麻黄(去节。各一两半)上为末,每服五钱,水一盏,枣一枚,煎至八分,去滓,温服。

以姜粥投之,汗泄为度,效矣。

着痹证

(主痹。出《素问·痹论》)湿气胜者,为着痹,湿地水气甚,重着而不去,多汗而濡者。

茯苓川芎汤 主之∶治着痹,留注不去,四肢麻,拘挛,浮肿。

赤茯苓 桑白皮 防风 官桂 川芎 麻黄 芍药 当归 甘草(炙。各等分)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二盏,枣三枚,同煎至一盏,去滓,空心,温服。

如欲出汗,以粥投之。

周痹证

(主痹。出《灵枢·周痹》)《黄帝针经》云∶在血脉之中,随上下,本痹不痛今能上下周身,故以名之。

大豆 散 主之∶治周痹,注五脏留滞,胃中结聚。益气出毒,润皮毛,补肾气。

大豆 (一斤,炒香熟)上为末,每服半钱,温酒调下,空心,加至一钱,日三服。

胞痹证

(主膀胱。出《素问·痹论》)小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上为清涕。太阳直行,从巅入循于脑,气下灌于鼻,时出清涕不止。

肾着汤 主之∶治胞痹,小便不利,鼻出清涕者。

赤茯苓(去皮) 白术(各四两) 甘草(三两,炙) 干姜(二两,炮)上为末,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盏,去滓,温服,日三服。

肠痹证

(主痹。出《素问·痹论》)虽多饮,不得溲,不成大便,糟粕不化,故气喘急而飧泄。

木香丸 主之∶治肠痹,腹 痛,时发飧泄,气不消化,小便秘涩。

木香 白术 官桂 芜荑 良姜 诃子皮(各一两) 附子(炮,去皮) 浓朴(生姜制)肉豆蔻(各二两) 干姜(三分) 甘草(半两)上为末,曲面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姜汤下,空心。

热痹证

(主痹。出《素问·痹论》)阳气多,阴气少,阳热遭其阴寒,故痹。脏腑热,煽然而闷也。

升麻汤 主之∶治热痹,肌肉热极,体上如鼠走,唇口反纵,皮色变,兼诸风皆治。

升麻(三两) 茯神(去皮) 人参 防风 犀角(镑) 羚羊角(镑) 羌活(各一两)官桂(半两)上为末,每服四钱,水二盏,生姜二块(碎)、竹沥小许,同煎至一盏,温服,不计时候。

白淫证

(主虚劳。出《素问·痿论》)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 纵,发为 痿,及为白淫。太过者,白物为淫,随溲而下,故为劳弱。

秘真丸 主之∶治白淫,小便不止,精气不固,及有余沥,或梦寐阴人通泄耳。

龙骨(一两,另研) 诃子皮(五个,用大者) 缩砂仁(半两,去皮) 朱砂(一两,研细,一分为衣)上为末,面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一丸,空心,温酒下,冷水亦得。不可多服。

大便秘,葱白汤、茶下。

胃脘痈证

(主痈。出《素问·病能论》)胃脉沉细,阳气不得下通,寒痈,阳热聚于胃口,腐坏成脓。

射干汤 主之∶治胃脘痈,人迎脉逆而甚,嗽脓血,营卫不流,热聚胃口成痈。

射干(去毛) 栀子仁 赤茯苓(去皮) 升麻(各一两) 赤芍药(一两半) 白术(半两)上为末,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入地黄汁一合、蜜半合,再煎,温服,不计时候。

阳厥证

(主诸气。出《素问·病能论》)怒狂者,生于阳也,阳胜则气逆,狂怒上气,夺食即已。食入阴,善于阳,则平其气。

若阳胜,气逆多怒。

羚羊角汤 主之∶治阳厥,气逆多怒,而颈脉复动。已食阴养于阳,平其气。

羚羊角 人参(各三两) 赤茯苓(二两,去皮) 远志(去心) 大黄(炒。各半两)甘草(一分,炙)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不计时候。

新补,又方 治阳厥,若除烦下气,铁落为饮,铁浆汤饮之,食后并服。

息积证

(主心腹。出《素问·奇病论》)病胁下满,逆气不已,气逆胁下,息而不消,积而不散,气元在胃,妨饮食。不可针灸,宜导引服药尔。

白术丸 治息积,胁下气逆,妨闷喘息不便,呼吸引痛不已。

白术 枳实 官桂(各一两半) 人参(二两) 陈皮 桔梗(醋炒) 甘草(各一钱)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温酒下,日三服。

(主肝。出《素问·奇病论》)人有尺脉数甚, 急而见,腹必急,数亦为虚, 见以名耳。

柏子仁散 主之∶治 ,肝虚生寒,脉数劲急,腹胁痞闷, 见于外。(《圣惠方》中十五味柏子仁丸亦治。)柏子仁 茯苓 防风 细辛 白术 官桂 枳壳 川芎(各三两) 附子 当归槟榔(各半两)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枣二枚,同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不计时候。

厥逆头痛证

(主肾。出《素问·奇病论》)肾虚犯大寒,头痛,齿亦痛,痛之甚,数岁不已者是也。以∶天南星丸 主之∶治厥逆头痛,齿痛骨寒,胃脉同肾脉厥逆,头痛不可忍之。

天南星(炮) 硫黄(研) 石膏(研) 消石(研。各等分)上为末,面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温酒下,空心、日午、临卧三时服。

胆瘅证

(主肝。出《素问·奇病论》)谋虑不决,胆虚,气上冲口中,上溢则口苦,是清净之府,肝浊扰之,气上溢。

益胆汤 主之∶治胆瘅,胆虚,热气上冲,口中当苦,泄热不已,脏腑固虚致然。

黄芩(去朽) 甘草(炙) 人参(各二两) 官桂(一两) 苦参 茯神(各两半)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不计时候。

濡泄证

(主利。出《素问·气交变大论》)《内经》云∶湿胜则濡泄。《甲乙经》云∶寒客生濡,胃泄,如随气而下利。

豆蔻散 主之∶治濡泄不止,寒客于脾胃,故伤湿而腹痛滑利不止。

肉豆蔻(五个) 甘草(炙) 浓朴(各等分)上为末,每服二钱,米饮一盏调下,食前,白汤亦得。

溏证

(主利。出《素问·气交变大论》)脾虚风冷,阴盛,糟粕不化,大便黄黑如 溏,或大肠有寒也。

吴茱萸丸 治 溏,泻泄不止,脾虚胃弱,大肠有寒,大便青黑或黄,利下。

吴茱萸(汤洗,炒) 干姜 赤石脂 陈曲(炒熟) 当归(焙) 浓朴(各三钱)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温米饮下,空心服。

三焦约证

(主大小肠。出《素问·宣明五气论》)小腹痛,不得大小便,邪气入客,约而不行,故谷气不得通也。

枳壳丸 主之∶治三焦约,调顺三焦气脉,消痞滞,利胸膈,治风,通大小便。

陈皮(一两) 槟榔(半两) 牵牛(四两,一半生一半熟,捣,取头末一两半,余不用) 木香(一分) 枳壳(二两)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五丸,生姜汤下,食后,日三服。

胃寒肠热证

(主胃。出《素问·五脏别论》)胃寒不受,水谷不化,泻泄,寒之气在上,肠热之气在下,故胀而泄。

妙应丸 主之∶治胃寒肠热,水谷不化,腹胀痞满,泄利不已。

川乌头(去尖,半两) 栀子仁 干姜(生。各一分)上为末,生姜汁、面糊为九,如桐子大,每服五丸,温酒下,食前,日进二服。

胃热肠寒证

(主胃。出《素问·五脏别论》)胃热则消谷,善食而饥,奈肠寒,则血凝脉重,小腹疼痛而胀。

青橘皮丸(又云∶前胡木香散亦治饥) 治胃热肠寒,善食而饥,便溺少而腹胀痛,大便或涩。

青皮 京三棱 黄连 蓬莪术(炮。各一两) 巴豆霜(一分)上为末,面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三丸至九丸,茶、酒下,食后。(少与之,不可多也。)

控睾证

(主小肠。出《素问·至真要大论》。)《甲乙经》云∶小肠病,结于腰上而不下,痛冲心肺,邪所系。

茴香楝实丸 主之∶治小肠病结上而不下,痛冲心肺。

茴香(炒) 楝实(麸炒,去核) 吴茱萸 马练花(醋炒。各一两) 陈皮(一两)芫花(半两,醋炒)上为末,醋、面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至二十丸,温酒下,空心食前。

阴疝证

(主男病。出《素问·至真要大论》)足厥阴之脉,环阴器,抵小腹,小腹痛或肿,肾虚寒,水涸竭。泻邪补脉为治。

蒺藜汤 主之∶治阴疝,牵引小腹痛。诸厥疝,即阴疝也。欲劳,痛不可忍之。

蒺藜(去角,炒) 附子(炮,去皮脐) 栀子(各一两)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半,煎至六分,去滓,每日三服。

控睾证茴香练实丸,亦治此证。

诸痹证

(主风。出《素问·痹论》)痹乃风寒湿三气相合而为痹。风者,百疾之长,善行数变,多汗恶风,目 胁痛,或走注四肢,皮肤不仁,屈伸不便。

升麻前胡汤 主之∶治肝风虚所中,头痛目眩,胸膈壅滞,心烦痛昏闷,屈伸不便。

升麻 前故(各一两半) 玄参 地骨皮(各一两) 羚羊角 葛根(各二两) 酸枣仁(一钱)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再煎三五沸,食后温服,如行五六里,更进一服。

心疝证

(主心痛。出《素问·脉要精微论》)心脉急,小腹有形,心不受邪,必传于府,故小腹有形。心气逆不顺,当痛不已。

当兼心气治,不止为有寒邪所中。

木香散 主之∶治心疝,小腹痛,闷绝不已者。

木香 陈皮(各一两) 良姜 干姜 诃子皮 赤芍药 枳实(各半两) 草豆蔻 黑牵牛(各三两) 川芎(三两)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

四圣散 治肾藏风,并一切癣。

白附子 白蒺藜 黄 羌活(各等分,生用)上为末,每服二钱,汤调下,空心,一日三服。

久癣不瘥,十日大愈。

赴筵散 治口疮不已者。

密陀僧 黄柏 青黛(各等分)上同研为细末,每用干糁于疮上。

不过三二日,即便愈。

诃子汤 治失音不能言语者。

诃子(四个,半炮半生) 桔梗(一两,半炙半生) 甘草(二寸,半炙半生)上为细末,每服二钱,同童子小便一盏,同水一盏,煎至五七沸,温服。

甚者不过三服,即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