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分析数据在网络中的传输过程
开放系统互联七层参考模型和TCP/IP的四层模型各有其优、缺点,前者过于复杂,后者网络接口层过于简单。我们这里使用两者结合的五层模型来分析数据的传输过程,如图1.3所示是两个局域网通过广域网互联,处于局域网的计算机A与处于远程局域网的计算机B之间的数据传输过程。
应用程序1的数据送给了计算机A的应用层,应用层利用应用层协议格式来封装数据,给数据加一个应用层的协议头,封装后的数据称为应用层协议数据单元;应用层协议数据单元通过层间接口交给传输层,传输层利用TCP(或UDP)协议对应用层协议数据单元进行封装,也是在应用层协议数据单元前加上传输层的协议头,封装后的数据称为TCP(或UDP)报文,报文头中有源和目的端口号;报文通过层间接口交给互联层,互联层利用IP协议对报文进行分组、编号、封装,封装后的数据称为IP数据报(或报文分组),数据报头中有源和目标IP地址;IP数据报通过层间接口交给数据链路层,数据链路层采用以太网协议(或其他局域网协议)等对IP数据进行封装,封装后的数据称为帧,数据链路层协议封装时会加帧头和帧尾,帧头中包含源和目标MAC地址(物理地址),帧尾中包含帧校验信息;数据帧以比特流的形式交给物理层后,从网卡接口进入局域网。
图1.3 数据在网络中的传输过程
比特流经过局域网到达路由器1入口后,物理层会将比特流交给数据链路层,数据链路层会将比特流以以太网帧格式组织成帧,进行差错校验。然后去掉帧头和帧尾,剩下IP数据报交给互联层。根据数据报的目标IP地址选择路由后,数据报又被交给了数据链路层,数据链路层再用广域网协议(协议根据具体的广域网而不同)封装数据报,封装后的广域网数据帧被交给物理层,以比特流的形式从路由器出口进入广域网。
比特流经过广域网到达路由器2入口后,物理层会将比特流交给数据链路层,数据链路层会将比特流以广域网帧格式组织成帧,进行差错校验。然后去掉帧头和帧尾,剩下数据报交给互联层。根据数据报的目标IP地址选择路由后,数据报又被交给了数据链路层,数据链路层再用以太网协议封装数据报,封装后的以太网数据帧被交给物理层,以比特流的形式从路由器出口进入以太网。
比特流通过以太网到达目的计算机B后,物理层会将比特流交给数据链路层,数据链路层会以以太网帧格式组织成帧,进行差错校验。然后去掉帧头和帧尾,剩下数据报交给互联层。互联层确认目标IP是本机后,拆去IP封装,将报文交给传输层,传输层校验后,拆去本层封装,通过协议端口交给应用层,应用层处理后,拆去应用层封装,交给目标应用程序2。
从数据在网络中的传输过程我们可以看出,服务是上下的,协议通信是水平的。上层利用下层提供的服务,上下层协议不进行通信,只通过层间接口交换数据,两个相同层次的实体才会进行通信,通信需要遵循共同的协议。
网络中不同节点的相同层次的实体感觉不到数据的变化,好像是相同层实体之间直接交换数据。
网络层的数据报永远保持不变,而数据链路层的帧在每个节点都要拆封、封装,数据帧头和帧尾一直在改变。也就是说,源和目标MAC地址一直在变,而源和目标IP地址却保持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