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提高说话水平的基本途径(5)
第六节控制说话情绪,是提高
说话水平的保证
说话水平既受外在环境的影响,也受自身心理状态的影响,外在环境随时都可能发生变化,而自身的心理状态也随时可能发生波动。如何把握局面,增强控制能力,对能否充分展现自己的说话水平至关重要。
一、增强自控能力
人们说话难免会面对各种各样的场合,也难免会面对各种各样的听众。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的听众都会给说话人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同时一句话说出去,在听众中也可能会激起不同的反响,甚至有的反响会大大出乎意料。如果这时不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或不能很好地把握局面,情况可能会越来越糟,越来越有失自己的水平。所以,在说话时,是否具备一定的控制能力,也是衡量一个人说话水平的标准。
自制能力指的是在整个说话活动中能够自觉、灵活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言辞的能力。
说话是一种复杂的精神活动,受心理的支配和制约。该不该说,怎样说,何时起始,出现意外如何应对等等,能不能够自我控制,直接影响着说话的效果。1962年苏共总书记赫鲁晓夫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言,大吹大擂,信口雌黄,讲到最激愤时,竟脱下皮鞋敲击讲台,留下了千古笑柄。这就是缺乏自制力的表现。
自制力是一个人心理素质的反映,也是言语交际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这种能力,一方面可以消除说话者害羞、恐惧、不敢说或不敢大胆说的情绪;另一方面可以保证说话者在遭遇意外之时,情感不致大幅度波动而造成言辞的失误。
从情绪活动的角度来分析,不满或愤怒是由不愉快的心情所引起的,并又导致新的不愉快。因此,它是属于一种不良的、需要加以控制的情绪活动。如果把这种情绪带入谈话中是不妥的,需要用下面的几种方法来避免此种情况的发生。
(1)缓和疏导
人遇到不平和不快的事情,发点牢骚是常有的事。尤其是青年人,自制力比较弱,感情容易冲动,要想完全避免牢骚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可采用缓和和疏导的办法,力求从积极的方面消除发牢骚的冲动。
通过缓和和疏导,使自己放宽胸怀、拓宽眼界,避免死钻牛角尖,放弃种种偏激之见。
(2)控制和消解
任何不良情绪反应都是需要控制的,尤其是像牢骚这种东西有很强的指向性,如不加控制,不仅对己不利,而且还可能殃及他人。控制的办法,首先是要充分认识发牢骚的危害性,不要图一时的痛快而不顾一切后果地乱发一气。要懂得牢骚虽然人人会发,但靠发牢骚而解决问题的从来很少。为了消解因发牢骚而被激化的各种矛盾,发牢骚者和被发牢骚者双方都要主动地“从我做起”。
(3)转移和升华
当自己遇到不愉快的人或事,怨气怒气即将涌上心头时,赶紧进行回避和转移,多想些使人高兴的事,避免消极情绪进一步恶化。不少人出于忧国忧民之心,对一些腐败的社会现象看不惯,往往容易表现出强烈的牢骚不满情绪。这时,就需要对牢骚加以“升华”而不仅仅是“消解”了。把牢骚中的“不满”转化为激励自己的力量,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克服客观条件中的不利因素。如果每一个发牢骚者都能这样想、这样做,许多矛盾自然就可以化解了。
1.怎样控制怯场
怯场指的是在人前,尤其是人多的场合,因紧张害怕而不敢说话,或者说话时显得拘谨、不自然。
怯场是一种心理障碍:要么感到自己被说话场合的气氛、形势所压迫;要么顾虑自己讲得不好或讲错;要么担心自己不是他人的对手,因而畏首畏尾,诚惶诚恐。
其实,这种心理障碍是完全不必要的。有的人在家人面前可以滔滔不绝,可一与外人交谈,他就难以启齿;有的人平时在三两个人的场合可以口若悬河,可人一多,尤其是上台,就心慌意乱,语无伦次。这说明他不是不能说,而是有心理障碍。只要破除这种障碍,怯场也就会消失。
破除怯场心理障碍的办法有以下几种:
(1)豁出去
任何人都不是天生的敢在公众场合自如说话,都有一个艰难的“第一次”。美国的罗斯福总统说过:“每一个新手,常常都有一种心慌病。心慌并不是胆小,而是一种过度的精神刺激。”古罗马著名演讲家希斯洛第一次演讲就脸色发白、四肢颤抖;美国的雄辩家查理士初次登台时两个膝盖抖得不停地相碰;印度前总理英·甘地首次演讲不敢看听众,脸孔朝天。只要抱定豁出去的心态,不管他三七二十一,就自如了。
(2)加强平时训练
如朗诵、自言自语、多同亲近熟悉的人交谈、多听别人交谈等。
(3)每次发言前作必要的准备
这在单向交流时容易做到,就是双向交流时,同谁谈,涉及什么内容,也可作大体的言辞预测。只要在大方向上有所准备,到时也不致不敢说或说不下去。
(4)故意视而不见
就是自己在发言前,心中有听众,但在发言时,眼中不能有听众,只顾按自己的意图去表达。一位教师第一次登台讲课效果就不错,有人向他请教经验,他说:“备课时我心中一直想着学生,可一上讲台,我眼中所见,只有桌椅而已。这样,我就放松自如了。”
2.怎样控制震怒
震怒是指在遭受某种刺激时,不能抑制而勃然大怒。
震怒不仅破坏沟通交流的气氛,影响交际效果,而且使自己头脑膨胀、思维紊乱、言辞失误,从而导致交际失败。一个人在说话时应努力克服激愤情绪,自制震怒的发生。
在双向交流中,对方有时为达其目的,会故意刺激于你,以引起你的震怒,从中渔利。在这种情况下,说话的人更要有自制力,激而不怒,避免上当。
抑制震怒的办法是:
(1)充耳不闻
一位记者问成名的电影演员刘晓庆:“社会上有不少关于你的流言,你怎么办?”刘晓庆淡然一笑说:“80年代的刘晓庆不是50年前的阮玲玉。我工作紧张,管不了那么多,权当耳边风吧。”
(2)闻而移怒
林肯是美国历史上一位深受世界人民景仰的总统,他在竞选总统期间,一位不怀好意的反对派人士,当众嘲讽林肯的父亲是一个修鞋匠,意在贬损林肯的出身。可林肯并未进行直接的驳斥,转而赞扬起自己的父亲是一位优秀的鞋匠,就连对方的父亲也请自己的父亲修鞋,结果却让对方很尴尬。
3.怎样控制惊喜
惊喜是指一个人突然获得某个意想不到的好消息或某种利益,掩藏不住内心的兴奋而予以外露的情绪。
一个人获得好消息或利益本是好事,喜悦、兴奋是应当的。但作为领导者,在说话时(尤其是与自己和对方有利害关系的双向交流),就应当加以抑制。因为惊喜会造成情绪的巨大波动。它既会导致自己言辞不当,又会暴露自己内心的意图;有时,甚至还会伤害自己的身心。
《说岳全传》一书中的牛皋,《儒林外史》中范进的老母,都是因为惊喜而不能自制送掉了性命的。因此,一个人要使交谈活动顺利进行,实现交际目的,就应具备对惊喜的自制能力。不管内心多么兴奋,都要保持冷静的头脑,淡然处之。
春秋时,齐国出兵侵宋,宋国派臧孙到楚国求救。楚王听了臧孙的求救后,兴奋异常,答应立马出兵到宋国助战。臧孙的手下人都喜形于色,而臧孙忧心忡忡。手下不解:“我们来求救,楚王这么爽快地答应立即出兵,你还有什么忧虑的?”臧孙说:“正因为楚王出奇的兴奋,我才忧虑。宋是个小国,齐是个大国,救小而失大,这是人们都感到害怕的事。可是楚王却非常高兴,这必是用假象来稳住我们,让我们拼死抵抗齐国,使齐国和我国两败俱伤,楚国就会坐收渔利。所以楚王才显得那么兴奋。”果然,齐国接连攻下宋国五座城池,楚国也没有来救。
在宋国的顽强抵抗下,齐国损失也十分惨重,只好收兵回国。
抑制惊喜的措施就是学会见怪不怪,把天大的喜事,也看作小事一桩。
二、把握控场分寸
控场能力指的是一个人在整个谈话活动中把握主动,对现场情况进行有效控制的能力。
在说话活动中,说话者虽然居于主导地位,但是客观反应如何,现场形势如何发展、变化,是任何人都不能完全把握的。即使是事前有较充分准备的单向交流,在进行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自己无法预料的情况。这些情况会干扰、阻碍说话活动的顺利进行。如果一个人不能实施有效的控制,所说的话就不能产生预期的效果。
1.怎样控制僵持
僵持指的是在交流活动中,因出现了某种原因而使说话停滞,不能继续进行,彼此形成相持不下的局面。
在交际活动中,僵持是谁都不希望出现的,但在客观上又是谁也无法避免的。有时一句话、一个形态不慎,就会形成僵持。而僵持一旦形成,交流双方会处于一种尴尬境地,前进还是后退,都非易事。哪一方处置不当,哪一方就是这一交往中的失败者。
作为交际活动中的主导一方,领导者当然要主动控制,使僵持的局面朝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这一控制,要持稳重态度,不可急于求成。先要分析僵持点是在什么地方,然后再区别对待。对待的手段是:
(1)主动退让
如果明显是自己的错误而造成,或者是并不影响发言活动主旨的枝节问题而造成,可以主动打破僵局。如道歉、自嘲、转题、示意等。引导听者的注意力跳出僵持的圈子后,再从另外的角度寻找可以彼此沟通的契机。
日本首相桥本在任通商产业大臣时,与美国贸易代表坎特洽谈商务。在洽谈中,双方为一种商品的价格形成僵持,彼此互不相让。这时坎特打听到桥本喜欢剑道,对各种名剑爱不释手,于是在下一轮洽谈前郑重赠送给桥本一柄名剑,并同其大谈剑道。桥本欣喜异常。坎特抓住此契机提出之前僵持的价格问题,桥本愉快地接受了坎特的提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