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少年即位
爱新觉罗·玄烨,清朝第二代皇帝。顺治十一年(1654年)生于景仁宫,为清世祖顺治帝第三子。顺治十八年(1661年)即位,时年8岁,由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大臣共同辅政,年号康熙。康熙六年(1667年)亲政,康熙八年,年仅16岁的康熙暗结内大臣索额图等人智捕鳌拜,夺回大权。亲政后,宣布永远禁止圈地,准许壮丁“出旗为民”,同时又奖励垦荒,蠲钱免粮,任用靳辅、陈潢治理黄河,规定“额外添丁,永不加赋”;设立南书房掌票拟谕旨,加强皇权;又平定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之子尚之信、靖南王耿继茂之子耿精忠长达八年的三藩之乱;收复台湾;平定准噶尔部噶尔丹叛乱,巩固了国家统一;又巡行东北,两次发起雅克萨反击战,沉重打击沙俄侵略势力,派索额图、佟国纲赴尼布楚与沙俄谈判边境问题,行前确定黑龙江流域的广大领土“皆我所属之地,不可弃之于俄罗斯”的原则,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东段边界,使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得到巩固发展。他一生苦研儒学,表倡程朱理学、开博学鸿儒科,设馆纂修《明史》,编纂《古今图书集成》《全唐诗》《佩文韵府》《康熙字典》等。他还兴修水利,治理黄河,鼓励垦荒,薄赋轻税,爱民如子。但是,康熙晚年也曾屡兴文字狱,残酷镇压反清思想。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死于畅春园,葬于清东陵之景陵,享年69岁,庙号“清圣祖”。康熙大帝一生好学敏求,勤于政事,雄才大略,崇尚节约。在位六十一年,由于他的文治武功,中华帝国的多民族统一的局面得到巩固和发展,出现“康乾盛世”的繁荣,开创中华帝国的另一黄金时代。
顺治皇帝临死之前,遗诏命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四个人为辅政大臣,叫他们共同辅佐年仅8岁的玄烨做皇帝。这四个人受命后,曾在顺治皇帝的灵前发过誓,说他们要“协忠诚,共生死,辅佐政务”,并且保证“不私亲戚,不计怨仇,不听旁人及兄弟子侄教唆之言,不求无义之富贵”“不结党羽,不受贿赂”等等。但是,这些誓言说过不久都化作了泡影,辅政大臣变成了少年天子的绊脚石。
(一)除鳌拜
康熙即位之时,清朝处于百废待兴的局面。康熙虽然当了皇帝,但因为年幼,国家大事的决断基本掌握在四位辅政大臣手中。这四位辅政大臣,索尼居首位,总掌启奏批红等大权,但年老力衰。排在第二位的苏克萨哈富有才干,但与鳌拜不和。其后的遏必隆则为人圆滑,不与人争锋。对权力最有野心的是鳌拜。为了在索尼退下之后掌控朝政,鳌拜一方面拉拢遏必隆,一方面借圈地事件打击苏克萨哈。在处理朝政时,鳌拜十分专横,根本不将康熙帝放在眼里。
康熙以退为进,在祖母的支持和帮助下,一方面避免与鳌拜发生正面冲突,一方面韬光养晦,专心学习治世本领,并寻找适当时机铲除鳌拜。
康熙六年(1667年)六月,索尼去世。苏克萨哈为了使康熙能够及早亲政,并迫使遏必隆和鳌拜也交出权力,他在康熙亲政第六天上书请求退隐。在康熙尚未做出反应之际,鳌拜罗织了二十四条罪状陷害苏克萨哈,并强迫康熙将其处死。清除了苏克萨哈后,鳌拜更加肆无忌惮,结党营私,疯狂地扩张自己的权力和财富;并以维护祖宗之法为借口,把顺治时期的某些进步改革一个一个地推翻;朝廷所有政事,均由他一人决断;鳌拜还欺负康熙帝年幼,经常在康熙面前呵斥大臣,甚至吼叫着同康熙争吵不休,直到康熙让步为止。对于康熙帝的有些诏令,他也敢公开抗旨。面对这样一个咄咄逼人的家伙,康熙帝必然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康熙六年(1667年)七月,康熙帝已经14岁了,依照规定,他可以亲政了。于是康熙决定废除四大臣辅政体制,实行亲政。但原有辅政体制却未能发生变化。此时的康熙帝虽然还是个少年,但是他天资聪慧、机智过人,加上平时努力学习历代的统治经验,已经开始成熟起来。于是,康熙帝不动声色,悄悄地为铲除鳌拜做准备。古人说:“欲擒故纵。”玄烨对鳌拜也是采用的这种麻痹战术。他曾给鳌拜父子分别加过“一等公”“二等公”的封号,以后又分别加了“太师”“少师”熙考虑到鳌拜亲信党羽遍布朝野,所以决定设计将其铲除。
康熙帝回宫后,立即召大学士索额图入宫,谋划铲除鳌拜之事。在此之前康熙帝以演习摔跤为名,选择训练一群身强力壮的少年,为擒拿鳌拜做了准备。现在,终于到了实施他的计划的时刻了。
康熙八年(1669年)五月,康熙决定采取行动。他首先将鳌拜的党羽以各种名义派出,削弱鳌拜的势力,然后派人将鳌拜召入宫中,鳌拜进宫后,便神不知鬼不觉地被一群演习摔跤的少年擒获,并的封号。至此,鳌拜父子也真到了位极人臣的地步。然而,加封不过是一种表面现象。玄烨亲政后不愿做傀儡皇帝,他同鳌拜的矛盾日益激化。到康熙八年(1669年),鳌拜自恃位高权重,经常借口有病不上朝。有一次玄烨去探望鳌拜,御前侍卫和托发现鳌拜神色反常,便迅速走到鳌拜床前,揭开席子发现一把匕首。鳌拜见此情景十分紧张。玄烨却出人意料地笑了,说:“刀不离身是满人的故俗,不足为怪!”当场稳住了鳌拜。这些事情使康熙帝意识到该是铲除鳌拜的时候了。康立即被投入监狱。玄烨监禁了鳌拜后,公布了鳌拜的三十条罪状。他下诏说:“鳌拜愚悖无知,诚合夷族。特念效力年久,迭立战功,贷其死,籍贯没拘禁。”也就是说,鳌拜因立过许多战功,所以免于一死而终身监禁。此后,康熙帝逮捕、惩办了鳌拜集团的首恶分子,鳌拜的党羽在此之后也被一一擒拿。后来鳌拜死于狱中。
康熙铲除鳌拜后,还为以前受到鳌拜打击迫害的人平反昭雪,下令永远禁止圈占民地,限制奴仆制度,放宽逃人法,改革政府机构,恢复被鳌拜取消的内阁和翰林院。由于康熙帝的这些决定深得人心,因而进一步巩固了清朝的中央集权。
铲除权臣鳌拜,使得少年的康熙帝在政治上从此摆脱了充当傀儡的烦恼,为他日后施展自己的雄才伟略创造了条件。
(二)刻苦学习
谈起康熙皇帝,就不能不说他的好学。过人的功业,因有过人的思想;而过人的思想,因有过人的学习。“学习”二字,是解开康熙一生开创大业秘密的一把钥匙。
康熙帝8岁丧父,10岁又丧母,非常可怜。母亲重病时,小玄烨“朝夕虔侍,亲尝汤药,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病故后,小玄烨又昼夜守灵,水米不进,哀哭不停。一个年龄才10岁的孩子,两年之间,父母双亡,形影相吊,应当说是人生最大的不幸。他后来回忆说,幼年在“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欢”。人常是这样: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患使人痛苦,但忧患也激人奋进。幼年的忧患,激励了康熙奋发学习、自立自强的精神。
康熙帝身上有着三种血统、三种文化。他的父亲是满洲人,祖母是蒙古族人,母亲是汉族人。他深受祖母的教诲,又向苏麻喇姑(苏墨尔,孝庄随嫁贴身侍女)学习蒙古语,向满洲师父学习骑射,跟汉族师父学习儒家经典。康熙帝的勇武与奋进,受到了满洲文化的影响;高远与大度,得益于蒙古文化的熏陶;仁爱与韬略,来自汉族儒学的营养;后来,他的开放与求新,则是受了耶稣会士西方文化的熏染。康熙帝吸收了中外悠久而又新进、博大而又深厚的文化营养,具有当时最高的文化素质。这为他展现帝王才气,实现宏图大业奠定了基础。
康熙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嗜书好学的帝王。他5岁入书房读书,昼夜苦读,不论寒暑,甚至废寝忘食。又喜好书法,“每日写千余字,从无间断”。他读“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必使字字成诵,从来不肯自欺”。后来他要求皇子读书,读满百遍,还要背诵,这是他早年读书经验的传承。康熙帝即位后,学习更加勤奋,甚至过劳咯血。他读书不是为了消遣,而是为了“体会古帝王孜孜求治之意”,以治国、平天下。他在出巡途中,深夜乘舟,或居行宫,谈《周易》,看《尚书》,读《左传》,诵《诗经》,赋诗著文,习以为常。直到花甲之年,仍手不释卷。
(三)修改历法
铲除鳌拜后,摆在少年康熙帝面前的第二个烦恼就是清朝初年的历法风潮。
清朝定都北京后,曾经为明朝修改历法的一些西方传教士,又投靠了清政府。以汤若望为首的耶稣会士们,在顺治帝当政期间,受到极为优惠的待遇。由于修改历法取得成绩,汤若望被任命为钦天监的监正(相当于国家天文台的台长),还被赐予“通玄法师”的称号。顺治皇帝死后,康熙帝年幼,鳌拜排斥一切进步事物。有一个叫杨光先的人,上书给清政府,说科学家徐光启借鉴西方科学是“贪其奇巧”“阴行邪教”,有阴谋;又说汤若望阴谋推翻清朝,在《时宪历》上印有“依西洋新法”五个字,是向全世界宣示清朝屈服于西方,应将汤若望等人处死,恢复旧历法。在鳌拜的操纵下,议政王会议、礼部、刑部决定废除新历法,并杀了一批主张用新历法的人。由于康熙帝祖母的庇护,汤若望才免于一死。汤若望下台以后,杨光先被任命为钦天监监正。杨光先对天文历法并无新的研究,对中国古老的一套也不熟悉,所以推算屡屡出现错误。这时,康熙帝已经十五六岁了,他一面酝酿着消灭鳌拜势力,一面思考着解决新旧历法争议的途径。当时,他还没有能力从科学上分清这场斗争的是非,因而十分苦恼。但他知道,只有抛弃偏见,并用实验的方法来检验新旧历法,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他派大学士李霨等人向杨光先和西方传教士南怀仁等宣读他的指示:不准心怀偏见,不许固执己见,“务须实心,将天文历法详定,以成至善之法”。后来经过多次测量、推算,杨光先等人的旧法总是不准,而南怀仁的新法则比较准确。但杨光先的理论更厉害,说:“皇上是尧、舜的继承人,应该用尧舜以来的老黄历,假如改用西洋历法,那么尧舜以来的诸书礼乐、文章制度就都完了!”所以,“宁可使中国无好历法,不可使中国有西洋人”!康熙帝对此非常反感。到康熙八年(1669年)五月,鳌拜集团倒台。南怀仁等传教士控告杨光先“依附鳌拜”,要求将杨光先处死。康熙帝虽然支持新历法,但反对把这场科学上的公案引入政治斗争的邪路。所以,他决定宽大处理:“杨光先本当依议处死,但念其年老,姑从宽免,妻子亦免流徙(流放)。”
清初的历法争议,对少年康熙帝产生了极大的刺激。他后来回忆说:“新旧历法两派互相控告,死了不少人。在双方辩论时,王公大臣中竟没有一个人对历法有所了解。朕目睹其事,心中痛恨。所以在日理万机之余,专心学习天文历法二十余年,终于略知其大概,不至混乱。”
在科学的是非面前无所依从,虽然是康熙帝少年时代的一大烦恼,但却使他懂得了学习的重要性。康熙十五年(1676年),他下令钦天监的官员必须学习新历法,对新历法不了解的人,不准升用。不过,康熙帝虽然学习西洋历法,但他并不迷信和墨守这些成果。他认为,新历法使用年月久了,也会出现偏差,也必须不断纠正。
少年时代的康熙帝,在政治上铲除了鳌拜集团,在科学上分清了历法争议的是非。这两件事,显示了他确实具有卓越杰出的智慧,有统治国家的巨大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