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玉柱传奇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创立巨人:就是要做中国的IBM

1991年4月,史玉柱向中国计算机界发布了自己的消息:珠海巨人新技术公司正式宣布成立!史玉柱说:“IBM是国际公认的蓝色巨人,我用‘巨人’命名公司,就是要做中国的IBM,东方的巨人!不做东亚病夫,要做东方巨人!”他的话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1.巨人公司诞生

在创业两年之后,年纪轻轻的史玉柱似乎并没有为眼前的一切所感到丝毫满足。1991年4月,史玉柱注册了自己的公司一珠海巨人新技术公司。从此,史玉柱的名字和“巨人”两个字就血肉般地相连在一起了。

本来,史玉柱想把公司注册在深圳,但是深圳工商行政管理局不批准注册“巨人”这两个字。于是,史玉柱被迫将“巨人”这个他神往已久的名字带去了与深圳一水之隔,位于南海之滨,地接澳门,水连香港的珠海。

史玉柱略带遗憾地离开了深圳这座他曾经学习过、奋斗过的城市,心中的感情自然是十分复杂的。深圳这个在当时还较为荒凉的小渔村正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势头,到处都是如火如荼的施工土地。机器的轰鸣声让这个年轻的小伙子不由自主地想象着未来的繁华景象,一种失之交臂的失落感油然而生。

在1991年的最后两个月里,M-6403以惊人的速度给巨人公司创造了数以千万计的收人。到了11月份,巨人公司的员工增加了一倍,达到30人,M-6403的净利润达到了1000万元。而这样的业绩,是由一个员工平均年龄22岁、管理层平均年龄26岁的公司创造的。

史玉柱常常对他的部下讲述中国古代神话“夸父逐日”的故事。他认为“巨人”就是今天为中国电脑业奋不顾身的夸父:“我想,巨人现象的核心是一种精神,是一群年轻人执著地追求自己选择的事业并为此不顾一切的拼搏精神,是追逐太阳的精神。”

巨人是一个高知识结构的群体,97%是大学生、研究生。在逐渐发展的过程中,巨人也在建立自己的企业文化,而一个温暖和谐的大家庭则被巨人视为公司文化中最宝贵的财富。

曾有人问过史玉柱,公司要给员工一个怎样的形象。他说,公司是个家,是个温暖的大家庭。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用人之长,记人之功,容人之过,待人以诚,是巨人文化的基本内核。的确,当巨人公司的招聘广告打出的时候,许多迷茫地唱着“我想有个家”的知识青年,纷纷愿意在这里放下他们漂泊已久的心和疲惫的行囊。

公司不仅为员工免费提供一日三餐可口的饭菜,而且不惜重金为员工安排舒适宽松的居住场所,通常是两人一间,房间里配备了热水器、电扇、办公桌椅等。除此之外,还有令人羡慕的福利政策。例如,公司为每个员工都设立了人身保险、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还有一年一度的集体旅游等等。意外的惊喜常常在等待着每一个员工:当你刚刚成为巨人的一员时,可能还没有洗去脸上的风尘,公司已在半个小时内把你的食宿问题全部解决了;也许你在百忙之中已忘记了自己的生日,行政部门的同仁会在那一天拿着一盒精美的蛋糕和一张有总裁签名的生日卡放在你面前;元旦,员工的家长在收到一本精美的挂历的同时,还会接到一封慰问信,第一句话便是:“感谢您的理解和支持!感谢您为巨人贡献了最优秀的儿女!”某位员工的妻子分娩在即,很快收到了公司送去的两大套婴儿用品;为了欢度节日,公司会组织大型联欢会,让员工们在歌舞中一洗工作的疲劳,共享人生的潇洒……

在巨人公司的办公室和会议室,巨人的员工们是那么年轻而充满朝气,找不到一张失落和颓丧神色的面孔,他们彼此的眼神中流露着真挚、信任和亲近。在这里充盈着一种和睦团结的大家庭氛围,有着年轻人聚集一堂的亲切和舒畅。他们中间有总裁、部长、主任,也有秘书和一般的工作人员,然而,如果是无意识地走到他们中间,兴许还有人会以为他们是兄弟姊妹呢。

巨人公司的家庭气氛主要体现在人际关系上。与有些单位比,在这个年轻的群体中,人与人之间没有那种“无形的墙”;因为大家是为了同一个目的走到一起来的,而干事业必须有一种群体协作的意识。领导和员工平等互敬,他们之间似乎没有什么距离感,可以互相开一些调侃式的玩笑。因为生活和工作的气氛很宽松,因此即使工作再累,也不会在内心中有无奈和疲倦的感受。一位年轻人这样告诉记者:“我曾经是特区规模宏大的‘打工部落’中的一员,有一种‘望断天涯路’式的漂泊感,但是在巨人,我找到了自己的归宿。”是的,当不少人站在特区街头慨叹人间真情何处寻时,巨人公司的员工在他们的大家庭中找到了血肉相连般的情感。家的温馨感和归属感是巨人能够把一些优秀的人才吸纳到自己“营垒”中的奥秘之所在。

当人们评价巨人公司富有特色的企业文化时,都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巨人公司的年轻人首先抛弃的是中国知识分子传统的清高和虚荣,他们不再自命不凡和沾沾自喜。他们告别了那种矜持和怯懦,不再优柔寡断、瞻前顾后。他们真的是以实际行动为事业的先导,为了实现自身的价值而义无反顾、激流勇进,用键盘和笔敲击着自己的梦想。

巨人公司对年轻人的凝聚力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首先是一种对旧体制的挣脱,然后在共同追求的事业中形成一种合力,中国知识分子所苦苦追求的一种奋斗之路,在巨人年轻一代的脚下终于出现了。他们创造出一种集科研、开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科技实体的新机制,这种机制使得参与其中的员工们有一种莫大的成就感。

1992年7月,巨人实行战略转移,由深圳迁往珠海。转移阵地的珠海巨人新技术公司迅速升格为珠海巨人高科技集团公司,注册资金为1.19亿元人民币,下设8个分公司,史玉柱出任总裁,公司员工发展到100人,成为仅次于四通的全国第二大民营高科技企业。

1992年7月21日,也就是史玉柱告别深圳,来到珠海的时候,巨人公司在《深圳特区报》上做了一个整版广告,画面是一只巨大的皮鞋。这一年创刊的巨人集团企业内刊《巨人报》这样解释这则广告:“这是一只巨人的脚,凡看过这则广告的人,都会对巨人公司刮目相看。”

1992年9月2日的《巨人报》特刊《巨人的报告》,可以算是巨人集团的宣言。文章写道:仿佛是横空出世,当百家争雄的计算机产业你砍我杀,争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半路上蹦出一个程咬金”,中国又有了一个巨人公司。没有伸手向国家要一分钱,没有任何后台老板撑腰,在竞争异常激烈的市场上,巨人公司像是赤膊上阵,一招一式完全不同于传统套路;而更使对手退避三舍的是它那“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势。

而且,巨人集团在这个时候集中推出M-6405汉卡、中文笔记本电脑、手写电脑等多个拳头产品。这个时候的史玉柱和巨人公司,可谓豪情万丈。巨人公司的目标,是要在两三年内全面赶超四通,成为中国最大的计算机公司;要在不远的将来成为中国最大的企业,最终成为世界巨型企业一东方的IBM!

2.珠海政府的“厚礼”

俗话说:“当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的时候,同时也会为你打开一扇窗”。起初显得有些迫不得已的选择,竟然在不经意间给了史玉柱一次巨大的喜出望外。

十几年后,很多曾经在珠海生活过的人在回顾珠海的发展时,都不约而同地认为珠海发展历史上必须提到两个人:梁广大和史玉柱。对史玉柱来说,这是一种荣耀;但对当时的巨人集团来说,这种荣耀却是一把双刃剑。

在巨人集团飞黄腾达的时候,史玉柱经常感慨:“巨人集团总部由深圳搬来珠海,是因为珠海市是全国最重视高科技的城市。因此,我们也得到政府的许多优惠。而且,珠海市长梁广大的确有吸引力,他除了是全国最好的市长外,还有一种伟大的气魄。”

的确,史玉柱感激珠海政府自有他的道理。珠海政府对于巨人集团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让史玉柱注册了“巨人”这个名字,而是它提供的支持和优惠条件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推动了巨人的快速成长。

虽然珠海在当时远不及深圳那般受“下海”者欢迎,但是自从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并发表了著名的讲话之后,珠海市政府对科技的重视被提上日程。这时,觉察到政府这一议程的史玉柱便颇有心机地将巨人集团注册头两年的经营业绩,包括在珠海巨人公司账簿记录上的往来账目和纳税记录等,通过当地的新闻界进行公布。这招投石问路果然奏效:史玉柱和巨人集团经过各类媒体的渲染与宣传,立刻成功地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于是,史玉柱很快便如愿见到了珠海市经济协作办公室和巨人集团所在地香洲区的领导们。

1992年,巨人集团当时的销售额已经以“亿元”为计量单位了。应该说,这样的软件公司在当时的国内是不多见的。对于史玉柱来说,他深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古训。于是,史玉柱没有太多的犹豫,下了决心,放弃深圳,决定将公司总部,也就是将巨人集团的管理运作和开发中心全数移至珠海。史玉柱在做出战略转移的重大决策时说:“特区是干事业的地方,珠海能干大事业。”

珠海科技兴市的战略方针和梁广大市长掀起的科技重奖旋风,令史玉柱由衷地钦佩梁市长的胆识和魄力,真可谓英雄惜英雄。同时,史玉柱也以一个战略家的眼光看到了在珠海兴建的和即将兴建的大型国际机场、高速公路、至香港和深圳的跨海大桥、年吞吐超亿吨的特大港口和投资百亿的大型电厂等大型项目,这些广阔的前景是处在发展阶段的巨人集团所倾心向往的。可以说,史玉柱从在珠海注册公司,再到珠海落户公司的两年里,已经完全结束了巨人集团“异地分隔”的局面,巨人集团从此完成了“统一”。

的确,珠海政府对于巨人集团的来到,并非只是尽一种礼节上的地主之谊,而是给了它很多实质性的帮助。当时许多当地媒体不约而同地用到了这样一个形容词一“沸腾”,足见巨人的影响已经开始辐射开来!

珠海政府对巨人特别重视,给予了很多“厚礼”,包括解决科技骨干人员特区户口调动、公司高层领导赴港澳长期往返通行证、税收减免等诸多问题。比如,高科技企业所得税全免,当时也没有增值税,结果要交的税特别低。由于软件业的规律,复制的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所以这时候巨人的利润几乎就等于销售额,净资产也已经上亿元了。

此外,珠海政府给了巨人集团的还有很多实在的照顾。比如,可以破例审批出国;户口一时转不过来,可以新办一个珠海户口。史玉柱的户口当时也是迁不过来,安徽不让迁,因为当时的政策不允许。如果这样的话,就成了无业游民。珠海政府看到这种情况,就给他重新办了一个,足见政府尽力为巨人创造发展机遇的诚心。

香洲区领导在巨人落户珠海之后便开始了陆陆续续的造访与视察。区领导视察之后,史玉柱与他的巨人集团竟迎来了时任珠海市市委书记、市长的梁广大定期的现场办公。这充分显示了珠海市政府对史玉柱和他的巨人集团的万分“宠爱”。同时,正是在珠海市政府的现场办公上,巨人集团获得了珠海市政府分量十足的一份“厚礼”——一块按当时地价减免50%,并可分期付款先行使用的土地。

史玉柱对于珠海市政府的这份“厚礼”,理所当然地感激不尽。这些优惠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扫清了巨人集团发展中的诸多制约障碍,而这些问题在巨人离开深圳之前,早已困扰史玉柱多日,却一直无法解决。如今喜出望外的史玉柱不得不由衷地感叹:珠海,巨人来对了!对于政府批的半价土地,甚至还能以先使用、后交款、分期分批交款的方式获得,这无疑是“天下掉馅饼”的美事。而这块地在珠海香洲区更可称得上是一块“风水宝地”。

这块规划面积达10000平方米的土地,地理位置也很好:东临珠海市电视中心、金融中心和邮电中心,西靠体育中心,南接商业中心,北面则以当时正处于规划建设中的珠海市新政府为邻居。如此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令巨人在珠海的落户占尽了先机。

至此,可以说史玉柱“天时地利人和”俱得。但“面对这么大一块地,当时的史玉柱着实有些迷糊,他对于土地增值的问题可是一窍不通,而那时的房地产还远远没有像后来那些花样迭出的营销手段,史玉柱也很难从中得到些许启示。面对‘寸土寸金’、价值极高的政府拨地,史玉柱的唯一念头便是:‘不想就这么轻易地白白浪费。’于是,对于这一片还是荒草的处女地,史玉柱已经开始思考如何规划和开发利用了”。

据业内人士解析,史玉柱面临着多种选择:选择一,建设一座技术一流的科研大楼,专门用于软硬件的开发和电脑的生产;选择二,建设一座配套设施完善的员工公寓,让员工在这座公寓里统一生活作息,吃、住和工作,就像当年他在封闭式的环境中努力完成了汉卡的研制工作那样。然而,这两种选择似乎都不太符合史玉柱的初衷。如何最大限度地使用土地并让土地的使用带来最大的财富,是史玉柱首要考虑的问题。毕竟史玉柱的社会角色中更多的还是一个商人,商人无法不去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事实上,除了上面陈述的选择,史玉柱还有许多其他的想法。思虑再三的史玉柱最终决定将这块土地作为了巨人大厦的基地。根据史玉柱的构想,巨人大厦将完成巨人集团开发中心、行政中心、物流中心、员工公寓、员工食堂、员工活动中心等功能的承载。简而言之,史玉柱的最初想法仍是以巨人集团的自行使用为基本出发点的。然而,之后所经历的一些变故使得史玉柱改变了初衷。

3.巨人走向辉煌

1992年1月31日,邓小平从深圳蛇口码头登上喷气快艇,到达珠海。在整个南巡过程中,邓小平在珠海停留的时间最长。不过,对珠海市来讲,意义最重大的不是邓小平在珠海停留的时间,而是他在这里讲的话。著名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就是邓小平在珠海讲的。

其实,在邓小平南巡之前,珠海市已经制订了“科技兴市”的战略,把发展高科技产业作为全市经济的主导,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着力把珠海建成高新科技产业基地。而邓小平的讲话,更加奠定了珠海市“科技兴市”的战略决心。

时任珠海市市长的梁广大显然抓住了这个机会。当时的报刊曾报道了这样一件事情,“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在珠海经济特区视察时,梁广大憋在心里一件事情,总想向他老人家汇报,但却一直没有勇气说出来。一天,他陪同邓小平同志去视察科技工厂,一行到了‘亚洲仿真’公司。视察参观完‘亚仿’后,小平同志显得十分高兴,给人一种意犹未尽、兴致勃勃的感觉。回来的车上,梁广大鼓起勇气,把要重奖科技人员的计划向老人家做了汇报,意思是要重奖为珠海经济特区的建设和发展作出突出贡献和发明创造的科技人员。这是梁广大在脑海里酝酿了多时的构思。可是,他又有一些顾虑,怕这样一来会被人误解为搞物质刺激,更怕由此给大局带来不良的干扰,因而迟迟没有实施。不料小平同志刚听完,马上就伸出右手,竖起大拇指说:‘我赞成!’有了这句话,梁广大高兴得飘飘欲仙,原先的疑虑顿时烟消云散,一件多年想做而未做成的事,终于可以实现了!”

1992年3月9日,就在邓小平离开珠海40天后,珠海市政府在珠海影剧院广场举行了第一届重奖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的大会。

实际上,重奖和“科技兴市”背后的隐含逻辑,就是珠海市的“大城市之梦”。

作为中国最早开放的城市、五大经济特区之一,珠海的发展速度并不理想。1992年,珠海财政收人仅为8.07亿元,不但远远落后于深圳(42.96亿元),也落后于厦门(14.03亿元)、海南(14.97亿元)和汕头(9.33亿元);从工业总产值来看,1992年珠海为140.81亿元,虽然高于厦门(133.19亿元)和海南(76.25亿元),却低于汕头(144.69亿元),与深圳(434.70亿元)的差距更是巨大。

与飞速发展的深圳相比,珠海只是一个中型城市,但是珠海却不甘于“屈居二线”,它希望进人大城市的阵营。把自己定位为高科技城市,就是珠海向大城市阵营发起冲击的战略思维。

对于梁广大来说,重奖技术人员就相当于为珠海的城市定位寻找一个代言人,而这个代言人应当是一个“知识英雄”,是一个具有传奇般创业经历的人。

1992年9月27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在梁广大的陪同下参观了巨人集团。王建在《谁为晚餐买单》一书中记录了当时的情况。

朱镕基:哦,这么多技术人员,你们的人才是从哪里来的?

史玉柱:是从人才市场招来的,都是刚毕业一两年的大学生和研究生。特区的人才很多是从内地来的,他们一般都带来了已研究出的成果、项目,而我们是一边开发项目,一边培养人才。

朱镕基:他们都结婚了没有?他们都住在哪里?

史玉柱:少数人结了婚,家也不在珠海,大部分人是单身。公司给开发人员租了招待所,两人一间。现在公司人多,已开始自由组合租房子,等下一步公司再统一盖房子,盖公寓。

朱镕基:很好!很好!

朱镕基走到题词台前,签了一个名,然后仔细观看巨人项目简介。

朱镕基:这项目是谁下达的?

史玉柱:自选的。根据市场需要选的。

朱镕基:风险谁来承担?

史玉柱:由自己承担。

朱镕基:好!好!

这时,梁广大见朱镕基环顾巨人布置紧凑的办公区域,就在一旁介绍说,巨人在珠海买了地,要盖一座38层的大楼。朱镕基显得有些惊讶。

朱镕基:他们自己用不完这么多吧,准备搞些房地产?

梁广大:让他们搞房地产。我们政府准备用一些政策支持企业发展。

朱镕基:高科技企业搞房地产?要注意发挥优势呀!

史玉柱:我们搞智能化的大楼。

参观完毕后,朱镕基在上车之前,还对巨人集团的员工说:“你们汇集了很多人才,你们都是精英。”他特别对站得稍远的史玉柱说:“你也是精英。”

史玉柱从来没有对外界讲过他在接待中央领导人之后的感受,但从在深圳时“泯然众人”的一家小公司,到珠海却立时成为国家领导人参观的对象,这个巨大的提升无疑会让史玉柱肯定自己弃深圳择珠海决定的正确性。

然而,这还只是一个开始。自朱镕基之后,几乎所有到过珠海的中央领导都参观过巨人集团。在1993年1月,参观达到了高峰,短短一个月内,先后有当时的国家主席杨尚昆,国务院总理李鹏,副总理田纪云,国务委员李铁映等参观巨人。

1993年1月5日,李鹏自深圳来珠海考察工作。在渡船上,梁广大向李鹏提到,有几位年轻大学毕业生白手起家,艰苦创业,在珠海办了一个以计算机软件开发为主的高科技实体,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李鹏听后说:“要为科技人员,包括出国留学人员,创造一个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对梁广大提到的这个公司,李鹏很感兴趣,一到珠海,他就临时增加了一个考察项目:参观巨人高科技集团公司。

1月6日,对于珠海巨人高科技集团公司的全体员工来说,是一个难忘的日子。这天,李鹏总理亲临这个名不见经传的企业考察,带来了对青年科技人才的关怀和厚望。

上午10时,李鹏一走进“巨人”大门,就发现从公司领导到普通员工,都是清一色的年轻人,便问公司总裁史玉柱:“公司有多少年轻人?”30岁的史玉柱回答:“公司现有员工390多人,平均年龄24岁,其中领导层平均年龄26岁。”总理高兴地说:“好哇,真是一个年轻人的世界!”这时,一位身材娇小、胸前挂着“副总裁”工作牌的姑娘迎上前,向总理问好。李鹏亲切地问:“你叫什么名字?哪个大学毕业?”姑娘回答:“我叫蔡玮,四川人,毕业于深圳大学。”总理又问:“公司的员工都是来自四面八方吗?”蔡玮答:“是的,我们员工大多毕业于浙江大学、南开大学、暨南大学、深圳大学等,基本上是学计算机专业的。”

在放满各种电脑的工作间,李鹏边看边和史玉柱交谈。史玉柱告诉总理,公司初创时,仅有自筹资金4000元,既没有电脑,也没有住所。面对种种困难,大伙儿硬是凭着自身的知识和技术优势,发扬拼搏精神,终于开发出高质量的中文文字处理软件并迅速占领市场。去年,软件销量达2.8万套,实现销售产值1.6亿元,纯利润3500万元。总理听了,十分赞赏地说:“时间这么短你们就取得这么好的效益,真是了不起!”接着又问:“产品都是自己销售的吗?”史玉柱回答:“对,我们公司在深圳、北京、上海、沈阳、西安、成都、武汉和香港都设有分公司或办事处,形成了一个覆盖全国的信息网络和销售网络。”广东省委书记谢非问:“你们公司的名字为什么叫‘巨人’”“我们想在开发计算机软件方面成为东方的巨人!”史玉柱自豪地回答。“好,有雄心壮志!”谢非也连连称赞。在一台正在开发的手写识别电脑前,李鹏留步饶有兴趣地坐下来,在手写板上书写了几个字。他说:“现在看来还不太灵敏,如果能把这个软件开发出来,使各种手写体汉字都能输人,那是一个突破。”总理热情地鼓励着史玉柱。分别时,李鹏握着史玉柱的手说:“什么时候手写识别软件开发成功了,来个电报。”总理的关切,给史玉柱和他年轻的“巨人”伙伴增添了信心,他坚定地回答道:“总理请放心,我们一定办到!”临行前,李鹏还应他们的要求,拿起毛笔,欣然题下“青年科技人才是国家的希望”几个字,这是总理对珠海巨人高科集团公司青年科技人员的鼓励,也是中央领导对全国科技青年,包括海外学子的厚望。

史玉柱一直认为,巨人集团的成绩是巨人抓住了市场机会,产品符合国家发展高科技产业的政策的结果。“现在正是中国一百年来发展经济最好的时候,因为国内正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这个时候,旧体制不能适应经济新形势的发展,而新体制又还未形成,这正好促进了巨人的成长。”史玉柱当时接受采访时说道。他坚决否认巨人的成功是背后有政府官员撑腰。

的确,虽然有这么多国家领导人参观巨人,但巨人集团并不是一个有政府背景,有官员撑腰的企业。巨人同珠海政府之间的利益关系,或者说史玉柱同梁广大之间的利益关系,是另外一个层面上的。梁广大需要史玉柱这样一个具有“传奇”创业经历的企业家作为珠海高科技城市的“形象代言人”。从1992年重奖科技人员以来,珠海已经把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和技术含量高的企业作为重点,严格限制兴办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此,珠海拒绝了不少加工型工业企业。不过,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大规模从国外向中国转移,广东大多数城市都主动承接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下,梁广大还需要向人们证明选择高科技产业给珠海带来的贡献,远比劳动密集型企业大得多。巨人公司每年翻几番的增长无疑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而珠海政府对巨人的支持,包括梁广大一次次向中央领导介绍巨人,必然会极大地提升史玉柱和巨人集团的知名度。更为重要的是,有了国家领导人的参观和题词,会增加人们对于巨人集团的信任程度。人们会认为,巨人集团是一个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都大力支持的企业,它可以获得其他企业难以获得的资源一尽管事实上,除了珠海政府给巨人的那块土地之外,巨人集团并没有从政府手中获得其他资源,但人们却会自然地认为这是一个拥有政府资源的企业。而在转型期的中国,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几年之后,在史玉柱出售巨人大厦楼花的时候,有那么多人倾囊而出,其中的原因除了史玉柱允诺的诱人回报外,还有人们对巨人集团的信任度,人们相信这家经常在媒体上出现,总有国家领导人去参观的企业具有足够的资金,也具有足够的偿债能力。

王建在他的书中曾提到一个小故事,可以作为“参观效应”的注解。

负责过巨人集团企划的宋军在珠海居住时,有一天遇到联防队员人户查暂住证。由于宋军没有暂住证,又留着满脸络腮胡子,看上去像个江湖人物,联防队员要把他作为嫌疑人带走。谁知宋军不紧不慢地说:“我还有一张照片,你看看符合不符合良民的标准。”他拿出的照片让联防队员大吃一惊。原来,这是一张江泽民总书记参观巨人时的照片,照片上,宋军也陪在一旁。

到1993年,史玉柱的巨人集团越做越大,下属全资子公司已经由最初的8个发展到38个,成几何增长。那一年,年仅31岁的史玉柱作为唯一以高科技起家的民营企业代表,被列为《福布斯》大陆富豪第8位,成为了中国的新生代贵族。从白手起家到中国大陆富豪排行第8,史玉柱只用了短短5年的时间,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除此之外,1993年6月,在珠海市召开的第二届科技进步特殊贡献重奖大会上,史玉柱成为了特等奖的获奖者。和首届科技重奖不同的是,上一次奖给的奥迪轿车是黑色的,史玉柱此次获得的是白色奥迪。有人开心地说道:“上次珠海市奖励黑色奥迪是‘黑猫’,这次奖励白色奥迪是‘白猫’。”同时,他还获得了一套三室一厅总计100平方米的住房和63万元人民币的奖金。9月,巨人集团总裁史玉柱成为“广东省第三届十位优秀科技企业家”之一。

与此同时,巨人集团实现销售值3.6亿元,利税4600万元。可以说,此时巨人集团已成为中国极具实力的计算机企业。

4.人员危机后的思考

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刚刚获得科技重奖,高兴了片刻的史玉柱马上就陷人了无边的苦恼中,因为企业多年潜伏的矛盾正在激化。重奖标示着巨人成功的过去,但无法预示未来。眼下令他焦虑与忧心的事情不断地发生了。

众所周知,民营企业因其机制灵活,有较大的经营自主权,因而在人员招聘、工资体系、员工辞退等方面均有较大的灵活性,这使它在获取和拥有优质人力资源上比国有企业有更大的优势。但在这种优势下,也隐藏着一些十分突出的问题。

企业人员有合理的流动是正常的现象,也是必要的。然而如果出现员工高比例流失的话,那么出走的员工不仅带走了商业、技术秘密,带走了客户,使企业蒙受直接经济损失;而且,还会增加企业的人力重置成本,影响工作的连续性和工作质量,也影响在职员工的稳定性和忠诚度。如不加以控制,最终将影响企业持续发展的潜力和竞争力。

应该说,巨人在创业期间的管理是自觉的、激情的,内部管理多倾向于事务性的工作,外部管理则以市场开拓为主。在软件销售看好的情况下,在公司年轻而活跃的气氛里,体制在企业的上升期简单且富有操作性。

巨人注重“情义”的维系,使巨人的管理更像一个家庭企业作风。巨人食堂很能表现史玉柱管理的人情味。大概除了生产型的企业,似乎没有哪个企业能像巨人一样保证一日三餐的免费供应。即使在巨人开支最困难的时候,史玉柱也没有取消甚至压缩这方面最容易被取缔或压缩的费用,他把它看成是巨人大家庭的特殊标志。但类似这种“情义”操作难以保障管理的科学性。尤其在史玉柱涉足房地产、保健品等产业之后,企业的发展加速膨胀,停留在原始状态的管理明显滞后,从而表现出多方面的不适应。巨人面临着史玉柱所说的管理的青春期。

事情的起因大致可以追溯到史玉柱获得珠海市科技大奖,也就是一辆白色奥迪、一套100多平方米的住房以及大约63万元的现金奖励。对于这些财物的获得,即使史玉柱本人并不在乎,身边的人总会有眼红的。不知是不是一种巧合,在史玉柱获奖的几天之后,巨人集团开发部的一批技术骨干先后辞职。这种“倒戈”般的辞职,其理由很简单,就是劳动的“再分配”问题。起初史玉柱并没有理会这个问题,因为与其委曲求全地平息这一场辞职事件而换来更多人的不满,还不如让这些好事者离开巨人。

然而,令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对于经历过大风大浪的巨人来说,却是一场重大的灾难开始了:那些不满的辞职员工中,有不少曾经是巨人研发项目的技术骨干,在他们的愤然离去中似乎夹杂着些许怨恨的复杂情绪。于是,其中一位不知名的辞职员工竟将巨人集团开发的技术据为己有,将其擅自转让给了位于珠海之邻的深圳某电脑公司,再经过包装,取名为“XX超级多窗口桌面办公系统”。该系统与M-6403的升级产品M-6405在技术和程序上完全一致。毫无疑问,员工将职务成果作为个人成果,利用M-6403的市场影响获得利润。

显而易见,这次事件与辞职员工有着重大的关系。对于巨人来说,人才的流失早已成为一种事实,而此刻的史玉柱似乎已经无法忍受巨人汉卡的利益被侵害。在此之后,面对深圳公司的市场拓展所带来的威胁,史玉柱不得不被迫降价销售巨人汉卡,损失不计其数。

深受其害的史玉柱此时已经有些愤怒了。他无法预料这些掌握了巨人集团核心技术的骨干们还会再做出什么样的新举动来。尽管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道德底线,但是每个人底线的尺度却是不尽一致的。虽然史玉柱不愿意对人性做最坏的猜想,但是捍卫巨人,捍卫巨人的每一寸利益是他责无旁贷的责任与义务。于是,广东省首宗计算机软件雇员侵权案在史玉柱的万般无奈中被搬上了法庭。

虽然巨人集团毫无疑问地成为了这场官司的赢家,但是巨人集团的损失却已成为永远的伤痛,无法弥补。对于史玉柱和巨人集团而言,唯一得到的是一个沉痛的教训。

自从侵权事件之后,巨人集团加强了企业员工的专利认识。巨人集团以签订文字形式的保证书的方式来约束员工对技术成果的使用规范。根据集团的内部规定,员工在巨人集团参与开发研制出的技术与产品,所有权归公司所有,不得侵占、隐瞒和转让他人使用,并且在离职后一年内不得从事与该项目相同或相关的产品开发。虽然这种成文的规定具有一定的约束力,但更多地还是取决于员工自身的职业道德水平。

曾经令巨人集团和史玉柱引以为豪的年轻团队,的确给巨人带来了许多的活力、冲劲与闯劲。然而,同样是这支团队,却无法经受住利益的诱惑与考验。人才的大量流失是史玉柱和巨人集团始料不及和难以掌控的。无疑它不仅给了史玉柱很大的打击,也给史玉柱带来了很多的思考,关于企业管理的思考,关于未来发展的思考。对于史玉柱来说,一个纯理工学科背景的研究型企业家,研制适应市场需求的软件,几乎是探囊取物,但是对于企业管理、人才培养规划等等问题,这个时候的史玉柱只能被称做“门外汉”。

如果说凡事都要刨根问底地追究深层次原因的话,除了员工的个人因素之外,不得不承认的是,巨人集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的确,一个人的辞职也许可以用个人因素来解释,但是一群人的出走,就不能只从个人因素来解释了,还必须将这一事件与当时的广阔的社会环境与社会背景相联系。

为了寻找管理出路,1993年5月和8月,史玉柱先后邀请多名经济学家,对巨人管理青春期及巨人模式作一番畅所欲言的讨论,史玉柱恭敬地做着学生。可见,史玉柱对巨人有着科学管理的思想意识,对自己的管理能力并不满意。

5.力推“精神领袖”计划

值得一提的是,史玉柱从这次事件中清醒而深刻地认识到了问题的所在,他在风浪面前更是看清了许多企业管理问题的核心所在,于是他毅然决定实施他的“精神领袖”计划。

为了摆脱人才流失的难堪局面,史玉柱开始着手他的“精神领袖”计划。“擒贼先擒王”,在企业员工凝聚力还一时无法通过尚未成型的巨人的企业文化来实现的时候,“精神领袖”的作用无疑是不可低估的。

一般来说,“精神领袖”往往具备两个显著特征,其一,不可抗拒的人格魅力;其二,常人不及的执行力。“精神领袖”比如通用电气公司的韦尔奇、海尔集团的张瑞敏、阿里巴巴的马云,都是通过人格魅力迅速地集结兵力,成立无坚不摧的创业团队。由此可见,“精神领袖”是极富凝聚力的活动组织者。得人心者才能得天下,史玉柱尽管不是管理科班出身,但他绝对是个明白人,并非人们想象中的那种木讷书生。在史玉柱看来,树立“精神领袖”计划最关键的一步就是找到合适的人选,因为“精神领袖”不仅仅是一种个人魅力所集结的广泛而深人的凝聚力的代表,它还有更深层次的要求:执行力。“精神领袖”必须具备超凡的意志力,纵使困难如泰山压顶也不会有丝毫动摇。作为“精神领袖”,总是穷尽方法来化解困难。而在“精神领袖”看来,执行力绝不仅仅只是口号,从容驾驭形势使得“精神领袖”的执行力常常具有神话色彩,殊不知其间包含了多少睿智和经验总结。备受世人所瞩目的各大跨国企业和上市公司的CEO们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最主要原因就是他们有着更胜一筹的执行力,他们懂得如何最优化地集结资源来创造企业的价值,并通过企业的光华来升华自己。

执行力在这些卓越的CEO看来并不是开几场会或制订一纸方案那么简单,而是通过集结资源后的兵力优先原则来快速达到商业目的;是通过自身对企业的了如指掌和对行业的洞悉以及对资本张力的认识,来简化行为和提高效率。执行力对“精神领袖”而言更是对员工的以身作则,是不让所领导的组织对自己失望。

在对“精神领袖”的思考中,史玉柱选择了巨人足球队队长张凯作为发展对象。他甚至将自己的总工程师的职位也全权交由张凯接手。之所以把张凯作为开发部的“精神领袖”树立起来,史玉柱用意深远。张凯头脑灵活,有气质,人缘好,能够作为今后主要的领导形象和希望来培养。的确,张凯的带动作用令人不可低估。

巨人软件开发人员有两次大的集体式的人才出走。一次是1993年3月,一批人脱离巨人自成组织,自立门户,结果这些组织不久也再次分解,各奔东西。还有一次是1993年7、8月。而关于出走的原因有很多,有的是理智型的,他们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工作环境;有的则是“赌气”型的,就像有人说的那样:“老史不给我10万元钱,这个项目就别想成功”。这是一种典型的年轻人恃才傲物的心态。虽然在行业内部,辞职往往被看成有本事的象征,不过平心而论,年轻人情绪化的跳槽并不一定是好事,无论对己还是对人。

张凯任总工程师后,巨人的人才流动面没有前期那么广泛,史玉柱对开发部按项目进行股份制改造,给大家一个公平的创业机会和获得利益的机会。

史玉柱的这一放权做法,是很多初次创业者所做不到,也不敢尝试的。对于史玉柱的这种魄力,在当时看来的确也需要拿出很大的勇气。但在史玉柱的眼中,这个时期的他想到的更多还是巨人长远的发展。正所谓“风物长宜放远量”,史玉柱想借此机会放权的同时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市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