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每天读点人生哲学(2)
一个人被老虎追赶,他拼命地跑,一不小心掉下悬崖,他眼疾手快抓住了一根藤条,身体却悬挂在空中。他抬头向上看,老虎在上边盯着他;他往下看,万丈深渊在等着他;他往中间看,突然发现藤条旁有一个熟透了的草莓。现在这个人有上去、下去、悬挂在空中和吃草莓四种选择,他会选择什么呢?正确的答案肯定出乎你的意料——他选择了吃草莓。吃草莓这种心态就是活在当下。你现在能把握的只有那颗草莓,就要把它吃了。有人说,马上就要死了,还吃草莓干什么?但他不是还没死吗?机会可能就会在动态中出现。也许老虎过一会儿就走了,他还可以爬上来。如果你把这个问题拿去问幼儿园的孩子,孩子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吃草莓。孩子之所以比我们这些大人快乐,就是因为他们活在当下。活在当下,就是不要为了虚幻的未来牺牲现在。人生就是由若干个“现在”构成的生命之流,如果它在每一个点上都不能发光,这条河流就是暗淡的。“人生不得抒胸臆,犹活百世也为夭”,这是苏东坡的名句。那么,我要问你:你是不是活得很匆忙,不论是睡觉、吃饭、走路、娱乐,总是没什么耐性,急着去赶赴下一个目标?你是不是觉得有更大的任务等着你去完成,不能把多余的时间浪费到“现在”这些细小事情上面?
不只是你,大多数的人都无法专注于“现在”。他们总是若有所思,心不在焉,只想着明天、明年甚至下半辈子的事。有人说“我明年要赚得更多”,有人说“我以后要换更大的房子”,有人说“我打算找更好的工作”。后来,当钱真的赚得更多、房子也换得更大、职位也连升好几级的时候,他们却并没有变得更快乐,反而感觉不满足:“唉!我应该再多赚一点!职位更高一点,想办法过得更舒适些!”
这就是没有“活在当下”,就算得到的再多,也不会觉得快乐,不仅现在不够,以后永远也不会满足。因为他们忘了,真正的满足不是在“以后”,而是在“此时此刻”,那些想追求的美好事物,不必费心等到以后,现在便已拥有。
假若你时时刻刻都将力气耗费在未知的未来,却对眼前的一切视若无睹,你永远也不会得到快乐。一位作家说得好:“当你存心去找快乐的时候,往往找不到,唯有让自己活在‘现在’,全神贯注于周围的事物,快乐便会不请自来。”
本以为前面有一处桃花盛开的美景,于是拼命地奔跑,想在第一时间欣赏那最美丽的画面,而当你到达目的地的时候,却发现那里的景色也不过如此,真后悔自己没有一颗“随遇而安”的心,执著心太强,其实边走边看何尝不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可惜我们都把时间浪费在路上了。生命之旅何尝不是如此呢?也许,生命的欢愉不过是嗅嗅身旁每一朵绮丽的花,享受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而已。毕竟,昨日已成历史,明日尚不可知,只有“现在”才是上天赐予我们最好的礼物。许多人喜欢预支明天的烦恼,想要早一点解决明天的烦恼,而明天如果有烦恼,你今天是无法解决的,每一天都有每一天的人生功课要交,还是努力做好今天的功课再说吧!
从“?”到“!”——从有限走向超越
在这个世界上,有什么事情最不好说,有什么问题最不能问?
我想说,人生的问题最不好说,终极的问题最不能问。
所谓人生问题是指如下的终极问题:绝对的价值、绝对的善、绝对的美何在?如何获得绝对的自由?如何享有绝对的安全?如何获得绝对的幸福(至福)?如何生活于永恒之中?一言以蔽之,人生意义何在?生活于(现实)世界中的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地为这些问题所困扰。但是,这些问题的答案不可能存在于(现实)世界之中,也不可能存在于任何逻辑上可能的世界中,而只能存在于它们“之外”的某种神秘领域之中。而这个领域却是超越我们经验的,是我们无法通过认知、知识、科学进入的。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进入这种超验的神秘领域的途径只有一条,那就是:无条件地接受已经、正在和将要发生于你身上的一切事情,也即“安命”。在维特根斯坦看来,所谓人生的种种问题,如果用科学的方法来审视,它们都是一些没有任何意义的似是而非的问题,因为它们的答案均不可言说。因此,人生问题的答案只能存在于可说的世界之外,只能到不可说的领域之中去寻找。
正是基于这样的观点,维特根斯坦说了那两句至今仍然影响深远的名言:第一,世界的意义在世界之外;第二,对不可说的,要保持沉默。
“世界的意义在世界之外”。维特根斯坦这样解释这句话:“真正令人感到神秘的不是世界怎样存在,而是世界竟然存在。”不是Howtheworldis,而是Thattheworldis。这里,“How”(怎样存在)是指世界上的事物怎样关联,怎样相互转化,这是科学研究的对象,从相互联系,相互转化中,总结出规律,而后进行一种理性的描述,通过实验、观察得出一个规律,然后再给出第一次现象发生的同样的条件,得出同样的结果。这是科学的思维和态度,对我们生活很有利。可以说,科学就是利用理性的工具来认识世界上多种事物的相互联系、了解世界是如何存在、以便为人们服务的学问。
科学对于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已知道很多,但未知的更多,甚至,未知的永远超过已知的。正如芝诺画的那个圆圈,圆圈内是你知道的事情,圆圈外是你不知道的事情,你知道的越多,不知道的就会成倍增加。因为世界的联系是无穷的,所以人的认识也是无穷的,已知永远有限,人类的知识加起来也是有限的,已知同未知的差距也是无限的。
话说回来,你知道的再多,有一个问题你永远也不知道,那就是世界竟然是你知道的这个样子!用维特根斯坦的话来说,让我们永远感到神秘的是:世界尽然存在!“竟然存在”或世界存在的本身不是指一种种现象、一个个事实,而是所有的现象、事实的整合,即世界或宇宙的整体。把世界当做整体,设问世界为什么存在,而不是不存在,这便是宗教的问题。因为它超出了科学的理性限度,超越了空间和时间,涉及从无到有的形而上学,因此在世界之外了。科学研究事物怎样相互联系,而对世界本源的追问、把世界作为整体来看,人对这个问题过去、现在、将来都不会知道。于是,我们需要一个态度,需要一个信念或者说信仰。相信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子的,仅此而已。因为这不是对世界的描述,而是人对世界所抱有的态度。很多事情到了终极处,我们只能有一个态度,因为我们的认知是如此有限。
所以,科学是探讨世界怎样存在,找到规律为人服务,在世界之内;而信仰则是理性疲软的产物,它是让我们去接受世界“竟然存在”的生活态度,所以在世界之外。理性和信仰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瘸子,没有宗教的科学是瞎子。”
当人类从自然母亲的子宫中分娩出来,割断了连接他与自然的脐带而独立存在之后,他就再也不能依靠自然的本能行动,必须依靠理性的眼睛在数不清的可能性中为自己作出选择。一方面,人是自然的成员,像其他有限的自然存在物一样受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则的限制,生生死死,不能自己;但另一方面,人又是一种理性的存在,他不仅试图凭借理性来把握自然的规律,同时也产生了超越自身有限性的冲动和理想。一方面,人作为自然存在物,永远无法摆脱自己沉重的肉身,不可能违背自然规律现实地实现这一理想;另一方面,人始终也没有放弃过超越自身有限性的努力和执著。终有一死的人向往永生,向往永生的人终有一死,这就是人生在世最根本的内在矛盾。正是从这一最根本的内在矛盾之中,生发出了哲学问题。它意味着人被抛入这样的境域,他自始至终面临着有限与无限、相对与绝对、暂时与永恒、现实与理想、此岸与彼岸之间的激烈冲突,在它们之间横着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这就注定了人要永不停息地追求和探索。
有人请一位哲学家用一句话来描述世界。
哲学家没有说话。沉思之后,他在纸上画了一个“?”和“!”
的确,这个世界充满着一个个“?”人类就是在这个布满“?”的纷纭世界中,执著地追求着内心的“!”
就是因为有了对“?”的好奇和对“!”的渴望,世界才有了一段段追求的壮丽篇章。
娇嫩的芽儿在黑土中倔犟地挺起自己的头,问大地:“外面的世界是怎样的?”
大地用低沉的声音说道:“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体会。”
于是芽儿又向上挺了挺自己的头,承受着泥土的压力,去寻求“?”后的“!”最终,世界充满了光明!
每个人都是带着“?”降临到这个世界上的,人生的整个过程就是对一个个“?”作出回答,最终画上“!”的过程。
一个人可以从“?”开始,但定会以“!”结束。
因此,不要在乎人生的结果,只要我们为心中的“?”曾经追求过、奋斗过。即使最后失败了,也会是一个大大的“!”你没有看到吗?火鸟载着对生命的“?”冲向了熊熊燃烧的烈火,在自焚式的燃烧中迸发出了耀眼的火焰。于是,一只更美丽、更坚强的火鸟从火中升腾,为上一个百年画上了圆满的“!”
世界充满着“?”万物在“?”的支配下演奏着一曲曲追求的凯歌,最终带着圆满的“!”带着对世界的理想,微笑地走了。
“?”的新奇,“!”的雄浑,构筑了一曲曲动听的歌,构成了一部部伟大的世界交响乐!
天平人生——寻求属于自己的平衡
在《圣经》“创世纪”中有一则尽人皆知的伊甸园神话。神话说的是上帝在创造世界之后感到有些孤单,便用泥土照着自己的样子创造了亚当,后来又用亚当的一条肋骨创造了夏娃。上帝在东方辟了一个园子叫做伊甸园,给亚当和夏娃居住。那里简直就是天堂。在伊甸园里有许多树,其中有两棵树最特别,一棵是生命之树,一棵是智慧之树。据说吃了生命之树的果子可以长生不老,吃了智慧之树的果子便有了智慧。上帝告诫亚当和夏娃,伊甸园中唯有智慧之树的果子不能吃,吃了就会死。但是后来亚当和夏娃禁不住蛇的诱惑,终于偷吃了智慧之树的果子,于是悲剧发生了:他们因此被赶出了伊甸园,而且子孙万代都不得不为这个“原罪”付出代价。
假如这一切都是真的,亚当和夏娃只是因为一个果子就被逐出了天堂,那么他们实在不值得,而且运气太差。因为上帝只是说智慧之树的果子不能吃,却没有禁止他们吃生命之树的果子。如果亚当和夏娃先吃生命之树的果子,然后再吃智慧之树的果子,那么他们就与上帝没有什么区别,上帝也拿他们没有办法。
但是,人类最终还是选择了智慧之果。也许对于亚当和夏娃来说,智慧的诱惑力远远大于生命。毕竟“长生不老”是以后的事情,而智慧的真相才是他们最想知道的。“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这句名言最早可能就是说给亚当、夏娃听的,因为全知全能的上帝不会把什么都给人类。话说回来,上帝也不会让人类一无所有,当人类拥有智慧的时候,上帝也让人的生命变得有限,而且人的智慧也能让自己意识到这种有限。
人有智慧,让人能够选择,人的生命有限,让人必须作出选择,选择自己的人生。但人类不应该忘记自己是怎么来到世间的,不要忘记上帝在看着我们,不要忘记上帝永远都是公平的,当他为你关闭一扇门的时候,同时会给你打开另外一门。开哪扇门,关哪扇门,对人来说,就成了一门学问。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人生的问题最不能回答,终极的问题最不能问。那么,什么东西最不可揣摩?我想说,人的命运最不可揣摩。正如泰戈尔说过:“一个人到了忘怀得失的时候,他实际上已有所得。”
佛家说,人生有三苦。一苦是,想得到但得不到,所以你痛苦;二苦是,你付出了许多代价得到的却不过如此,所以你痛苦;三苦是,你轻易地放弃了,后来却发现它在你生命中是那么重要,所以你觉得痛苦。
但是,上帝赐予人类的东西永远都在天平上持平。如果一头承载着快乐,那一头必定是伤心和无奈;一头是成功的梯子,另一头就是失败的奠基石。但如果这样想,上帝给我们痛苦的经历,必定有一份独特的生活感受等待着我们去发现;上帝给我们无奈的选择,前方必定有一份意想不到的收获等待着我们去获取。
人,生来就握有等量的砝码,任你在人生的天平上摆放。当你选择一边上升的同时必然选择了另一边的下沉,在选择获得的同时一定会有失去。就像大腕儿们开宝马、住套房、挥金如土,但无法享受平凡人的轻松悠闲一样。寻常百姓清贫自在,却永远不敢想象大腕们的风风光光,富贵荣华。奋斗者找准目标,不懈拼搏,蓦然回首却发现成功的路上伤痕累累;享受者回首过往,每天有每天的精彩,放眼未来,却是一片茫然……人生的天平就是这样,要想一边上升,另一边必然下沉,得失相伴。
但纵观人生,每个人所拥有的终归是等量的砝码,不同的是你怎样摆放才能找到心灵的平衡。
自古以来,洁身净志的士人为了保存心灵的一方净土,为了保存良知、骨气,选择了不与强权者同流合污——面对“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世道人心。屈原选择了以身殉道;陶渊明为了享有人格的独立,毅然辞官归隐,逃离名缰利锁;东林党人为了维护道义,挺身而出与阉党作悬崖上的殊死搏斗,直把杀身视为等闲事……在仕途前程和精神信仰发生无可避免的巨大冲突时,他们选择了让功名下沉、使精神拔地飞升。因此,在那纷扰污浊的人世间,他们四处碰壁……或许对于那些“聪明人”来说,这是跟自己闹别扭,找难受,但他们永远无悔于自己的选择,因为他们得到了渴求的,付出了愿付的,从而找到了人生天平的平衡。
但对另外一些人来说,他们在人生的天平上把大量的砝码放在“名利、权势、地位”的一边。于是,他们随波逐流,殚精竭虑地扭曲自己。他们看客上菜,论人对汤,小心翼翼地攀爬着,以求更上一层楼。尽管有人会说他们丧失良知,但他们也不悔,因为他们此生所求就是要“夸官亮职于市尘,衣锦还乡于故里”,所享受的就是“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感觉。在他们内心深处,人生的天平同样找到了支点。
成功的人生不在于选择了高贵,失败的人生也不在于选择了卑微。高贵和卑微仅仅是相对于社会而言的。对于个人来说,只要你在生命结束的那一刻,回首过往依旧对自己的选择不后悔,那么你的人生便是成功的,因为你的人生天平得到了平衡。
按摩心灵——倾听内心的召唤
泰勒斯是希腊最早的哲学学派(伊奥尼亚学派)的创始人,也是古希腊有文献记载以来的第一位哲学家。泰勒斯早年是商人,曾游历巴比伦、埃及等地,很快学到那里的数学和天文知识,以后从事政治和工程活动,并研究数学和天文学,晚年转向研究哲学。他几乎涉猎了当时人类的全部思想和活动领域,获得崇高的声誉,被尊为“希腊七贤之首”。实际上七贤之中,只有他够得上是一个知识渊博的学者,其余的都是政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