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保养你的肾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7章 基础知识篇(6)

尿谷氨酰转肽酶、亮氨酸氨基肽酶、丙氢酸氨基肽酶等,主要存在于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当肾小管有病变,特别是近曲小管有病变时,可引起这些尿酶水平增高。检测这些酶对于鉴别上尿路(肾盂肾炎)、下尿路(膀胱、尿道)感染及肾小管损伤有一定帮助。

75.尿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升高的意义

尿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是人体内一种重要的溶酶体水解酶,广泛存在于各脏器内,但以肾脏含量最高,主要存在于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溶酶体内。

NAG有两种同工酶A和B,健康人尿和肾组织内80%~90%是NAG-A,尿中此酶是肾实质尤其是近曲小管损害的很灵敏指标,是肾脏较特异性酶之一。健康人尿NAG为(6.20±4.73)单位/升。用于监测氨基甙类抗生素、某些抗癌制剂的肾毒性及尿路感染的定位诊断等。

76.测定尿溶菌酶的意义

溶菌酶广泛存在于体液中,如血清、泪液、唾液、鼻腔分泌物、乳汁、阴道分泌物和精液中。溶菌酶在血清中的浓度比较恒定,为5.9~9.4微克/毫升。在正常情况下,这种小分子酶从肾小球滤过,在肾小管几乎全部被再吸收,人类溶菌酶肾阈值为32~56微克/毫升。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或淋巴细胞白血红细胞管型提示血尿来自肾,常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发作、急性肾小管坏死、移植肾急性排异等白细胞管型提示肾有炎症,多见于肾盂肾炎、急性肾炎,常与红细胞管型同时存在上皮细胞管型提示有肾小管病变,可见于急性肾炎、肾病综合征、间质性肾炎、慢性肾炎晚期等混合细胞管型常见肾小球肾炎颗粒管型颗粒管型有两种,细颗粒管型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或急性肾小球肾炎后期;粗颗粒管型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或药物、重金属中毒所致的肾小管损伤脂肪管型常见于大量蛋白尿时,如肾小球肾炎肾病型及类脂性肾病肾衰管型是由损坏的肾小管上皮细胞碎屑在明显扩大的肾集合管内凝聚而成的,在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多尿早期可大量出现,随肾功能的改善而逐渐减少至消失。慢性肾功能衰竭时出现则提示预后不良病时,白细胞破坏增加,血清溶菌酶活性明显增高,高出正常100倍,超过肾阈值,尿溶菌酶每日排出量可达数克。正常尿中溶菌酶0~1.4微克/毫升或0~0.097微摩尔/升。溶菌酶测定可作为肾小管损伤的一种指标。肾小管间质病变、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期、移植肾急性排异、上尿路感染等尿溶菌酶升高。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单核细胞增多症及淋巴细胞白血病时尿溶菌酶升高。

77.尿常规化验单各种符号的意义

SG:尿比重。pH:尿酸碱度。

LEU:尿白细胞酯酶。NIT:尿亚硝酸盐。

PRO:尿蛋白。GLU:尿葡萄糖。

KET:尿酮体。URO:尿胆原。

BIL:尿胆红素。BLD:尿潜血。

报告栏中:neg:阴性;norm:正常;0.75克/升:每升尿液中含0.75克被检物质;3毫摩尔/升:每升尿液中含有3毫摩尔被检物质;2+:两个加号“++”;150/微升:每微升150个。

尿常规化验单镜检部分:

WBC:白细胞。RBC:红细胞。

0~3/HP:每高倍镜视野检出某种成分(细胞或管型)0~3个。

3~5/LP:每低倍镜视野检出某种成分3~5个。

78.白细胞尿的诊断标准及临床意义

正常人尿液中有少量白细胞存在。离心尿每个高倍视野下有白细胞1~2个为正常,3~5个为可疑,超过5个则称为镜下脓尿或白细胞尿。

肾小球肾炎时,尿内白细胞可略增加。

若尿内发现多量白细胞或脓细胞表示泌尿道有化脓性炎症,如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或肾结核等。

肾移植手术后1周内尿中可出现较多的中性粒细胞,随后可逐渐减少而恢复至正常。

成年妇女生殖系统有炎症时,常有阴道分泌物混入尿内,其镜检特点是除可见成堆的脓细胞外并伴有大量扁平的上皮细胞,应与泌尿道炎症相区别。遇此类情况,需取中段尿复查。

79.什么是菌尿

正常人尿中并无细菌,用清洁中段尿培养,细菌菌落计数大于或等于10万个/毫升时称为菌尿。耻骨联合上膀胱穿刺尿培养有致病菌生长,或菌落数大于100个/毫升为菌尿。

80.菌尿的检验方法

菌尿的检验方法有多种,但最常用最重要的是尿液细菌培养、菌种鉴定、菌落计数、药物敏感试验。快速简单方法有以下几种:

直接尿液检验:未离心尿液涂片,干燥后染色检查。用油镜(1000倍)物镜作观察。若平均每视野有1个以上细菌,则认为尿液含菌量可能大于10万个/毫升,表示该标本阳性。

硝酸盐还原试验:尿中肠杆菌将尿液中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使试纸纸条变色为阳性。

氯化三苯四氮唑试验:尿液中大肠杆菌和副大肠杆菌将无色的氯化三苯四氮唑还原为红色的不溶性三苯甲月替。

白细胞酯酶试验:尿中的中性粒细胞的白细胞酯酶使试纸带变色。

鲎试验:鲎血的变形细胞的可凝固蛋白酶原遇到内毒素时,因凝固蛋白酶原被激活变成凝固酶,再转化成凝蛋白而形成凝胶。用于尿液中革兰阴性细菌感染的诊断。

上述五种方法简单、快速,但有很大的局限性,结果仅供参考,有条件的应该进行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

81.尿细菌培养的临床意义

尿的细菌培养对尿路感染的诊断有决定意义,同时对细菌进行药物敏感试验可以作为选择使用抗生素的参考。因为健康人尿道内也有一定数量的细菌,因此,尿细菌培养阳性率很高,目前多采用定量接种环法。如果每毫升尿中菌落计数大于10万个,可诊断为菌尿;如为1万~10万个则为可疑,应结合临床考虑或重做;如菌落少于1万个则多为污染所致,无临床意义。如果是球菌,尤其是类球菌和肠球菌,由于其繁殖缓慢,其菌落在1000~10000个之间也具有诊断价值。

82.尿细菌培养在哪些情况下会出现假阴性

病人在近2周内曾用过抗菌药物。

收集中段尿标本时消毒剂不慎混入。

病人膀胱刺激征严重,膀胱内尿液停滞不足6小时,细菌没有足够的时间繁殖。

饮水过多,尿内细菌数被稀释。

感染灶与尿路不通,如血源性肾盂肾炎早期或尿路梗阻时。

某些细菌仅生存在特殊环境中,如变形杆菌等仅生存于肾髓质的高渗环境中,培养结果为阴性。

83.结晶尿的临床意义

碱性尿内常见的结晶有:

三价磷酸盐结晶:为碱性尿中常见结晶,如在泌尿道内析出,可形成白色或灰白色结石。

尿酸铵结晶:常见于腐败分解的尿中,无临床意义。

磷酸钙结晶:多见于膀胱尿潴留、慢性膀胱炎、前列腺肥大或慢性肾盂肾炎。有时还可见碳酸钙及非晶形磷酸盐,均无临床意义。

酸性尿内常见的结晶有:

尿酸结晶:一般无临床意义,如在泌尿道析出可形成浅黄色坚硬的结石,临床有伴血尿者提示尿酸结石的可能,还可见于痛风病。

草酸钙结晶:一般无临床意义,如大量出现并伴血尿也提示结石可能,或草酸代谢障碍疾病。

胱氨酸结晶:正常尿中极少见,如出现提示先天性氨基酸代谢异常,如胱氨酸病时可大量出现并可形成结石。

胆固醇结晶:正常尿中也少见,可见于肾淀粉样变或脂肪变性、肾盂肾炎、膀胱炎、乳糜尿、脓尿等。

亮氨酸、酪氨酸结晶:出现于肝有自溶性变化,如急性黄色肝坏死患者的尿中。

磺胺结晶:磺胺药物经过泌尿系统排泄,有时在泌尿道内,有时排出体外静置后可出现磺胺结晶。如在新鲜尿液中发现大量磺胺结晶并伴有红细胞时,提示有发生泌尿道结石或引起尿闭的可能,应立即停止服用磺胺药,大量饮水或给予其他积极处理。

84.什么是管型尿

管型起源于肾小管的远端曲段,是蛋白质凝聚而成的圆柱状物体。正常尿内蛋白质的含量极微,形成管型的机会甚少。在病理状态下,肾小管内蛋白质由于浓缩及酸性环境,可逐渐凝聚硬化,最后在肾小管远曲段形成透明管型。在管型形成过程中若有细胞掺入,其数量超过管型体积的1/3者,称为细胞管型,其中包括红细胞管型、白细胞管型、上皮细胞管型和混合细胞管型。管型基质内含有颗粒,其量占管型的1/3以上者称颗粒管型。管型基质内含有大量脂肪滴时称脂肪管型。

85.健康人尿中有管型吗

健康人晨尿中偶尔可见到透明管型,在剧烈运动、发热、全身麻醉或心功能不全时,尿中可见少量透明管型,上述诱因去除后数日内透明管型恢复至偶尔可见。

但正常人12小时尿中管型计数不超过5000个,且多为透明管型,出现在清晨浓缩尿中,儿童较成人多见。在肾实质病变如间质性肾炎、肾小球肾炎,透明管型可明显增多并与其他管型同时出现。

86.管型尿的临床意义

红细胞管型

提示血尿来自肾,常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发作、急性肾小管坏死、移植肾急性排异等。

白细胞管型

提示肾有炎症,多见于肾盂肾炎、急性肾炎,常与红细胞管型同时存在。

上皮细胞管型

提示有肾小管病变,可见于急性肾炎、肾病综合征、间质性肾炎、慢性肾炎晚期等。

87.什么是尿蛋白定性试验

尿蛋白定性试验是用以筛选和粗略估计尿蛋白含量的方法。试验的方法有三种:试纸法、磺柳酸法和加热醋酸法。

根据浊度反应估算尿蛋白的含量如下:

-:尿蛋白<0.1克/升。

±:尿蛋白为0.1~0.2克/升。

+:尿蛋白为0.2~1.0克/升。

++:尿蛋白为1.0~2.0克/升。

+++:尿蛋白为2.0~4.0克/升。

++++:尿蛋白>4.0克/升。

88.什么是尿蛋白定量试验

尿蛋白定量试验是留取24小时全部尿液测定其总的蛋白含量,从而避免了尿蛋白定性法由于尿液浓缩或稀释而造成的误差,准确地反映了一天蛋白的排泄量。

通过定量试验可将蛋白尿分为:

轻度蛋白尿(<1克/24小时):常见于间质性肾炎、肾动脉硬化、梗阻性肾病、肿瘤、结石以及隐匿性肾炎等某些肾小球疾病。

中度蛋白尿(1~3.5克/24小时):

多见于肾小球病变,是肾脏实质性病变的指征。

重度蛋白尿(>3.5克/24小时):称肾病综合征,见于原发性肾小球肾病或继发性肾病综合征(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病、糖尿病性肾病等)。

89.尿蛋白阳性意味着什么

当肾小球、肾小管发生病变时,如各期肾炎、肾病以及高血压发生肾动脉硬化时,均可出现蛋白尿;各种细菌性感染,如肾盂肾炎、肾结核、败血症等也可出现蛋白尿;非感染性疾病,如肾结石、多囊肾、肾淀粉样变性以及休克、严重肌肉损伤、发热、黄疸、甲状腺功能亢进、溶血性贫血及白血病等,也可出现蛋白尿。

生理性蛋白尿常见于进食高蛋白饮食后、精神激动、剧烈运动、长时间受寒、妊娠等,都可能出现暂时性的蛋白尿,但尿蛋白定性一般不超过+。一般说来,持续性的蛋白尿往往代表肾脏有病变。尿蛋白的多少反映了病变程度,临床可据此作疗效观察。然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肾小球病变到了晚期,由于大量肾单位废损,使蛋白滤出减少,尿蛋白检查反而减少或消失,这并不代表肾脏病变的减轻。

90.什么是本周蛋白试验

本-周蛋白是免疫球蛋白轻链单体或二聚体,由于分子量小,可以通过肾小球滤过膜进入尿液。正常人尿本-周蛋白试验为阴性,当人体合成免疫球蛋白的浆细胞发生病理性增殖时,过多的轻链就由尿排出。多发性骨髓瘤60%~80%病例尿中可出现该蛋白,此外还可见于白血病、骨肉瘤、骨软化症以及癌肿骨转移等。

91.什么是尿三杯试验

尿三杯试验的方法为:取三只透明无色洁净玻璃杯,在持续排尿(尿线勿中断)过程中,分别留取初、中、末三部分尿液进行检查,第一杯血尿为初血尿,第三杯血尿为终末血尿,血尿均匀分布于三杯则为全程血尿。

92.尿三杯试验的临床意义

尿三杯试验在临床上用于粗略区分血尿产生的部位。

常提示前尿道病变,由该处的异物、炎症、肿瘤、息肉、肉阜、结石和狭窄所致。

常提示膀胱颈部、膀胱三角区、后尿道或前列腺病变,如后尿道急性炎症、前列腺炎、具有长蒂的膀胱癌突入后尿道、膀胱颈息肉与癌肿、前列腺肥大与癌肿等。

常提示膀胱颈部以上的泌尿道出血,可见于原发性或继发性肾小球疾病、膀胱颈部以上的炎症、结石、肿瘤以及多囊肾、基肾静脉高压等。

93.尿沉渣定量检查的方法及临床意义

12小时尿沉渣中细胞及管型计数:测定夜间12小时尿内红细胞、白细胞和小圆形细胞及管型的排出数量。方法是当日清晨起,除正常饮食外不要再饮水,以利尿液浓缩,晚上19时排尽尿并弃去,此后每次尿均收集在容器内,至次日清晨7时,不论有无尿意,都应最后一次将尿排尽收入容器中。女性在每次留尿前均应清洗外阴,防止阴道分泌物混入。留尿容器应洁净,在夏天应先加40%甲醛液1毫升防腐。准确量取12小时总尿量,充分混匀后取10毫升,离心后取沉渣在显微镜下做细胞计数,计算出12小时尿中细胞和管型的数量。正常成人红细胞<5×109/12小时;白细胞<10×109/12小时;管型<5000/12小时。一般儿童红、白细胞可低于此值,管型可高于此值。本试验可以帮助估计肾脏有无损害,各类肾炎病人尿中细胞及管型可轻度至显著增高。肾盂肾炎等泌尿系感染以及前列腺炎时尿中白细胞可显著增高达数百万以上。因为尿一经排出体外,细胞及管型皆会逐渐溶解,因此上述方法准确性较差,现多以1小时尿细胞排泄率代替。

1小时尿细胞排泄率:方法是检查前病人不能过量饮水,准确收集1小时全部尿液,测定总量,充分混匀后取10毫升,离心后取沉渣镜检。白细胞<20×109/1小时可属正常;>30×109/1小时为阳性;在(20~30)×109/1小时之间应结合临床考虑。红细胞<3×109/1小时为阴性;>10×109/1小时为阳性;在(3~10)×109/1小时之间结合临床考虑。泌尿系统感染白细胞排泄率增高,可达40×109以上,急性肾炎红细胞排泄率增高。

94.尿液浓缩与稀释试验的临床意义

在日常或特定饮食条件下,通过观察病人尿量和尿比重的变化来判断肾脏浓缩稀释功能的方法称为尿液浓缩稀释试验。该试验主要是作为判断远端小管功能的指标。尿浓缩稀释试验的方法有:昼夜尿比重试验、改良毛森浓缩稀释试验、每3小时尿比重试验、莫氏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