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中国教育改造
陶行知更新时间:2019-06-19 15:12:44
最新章节:注释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中国教育改造》是陶行知教育学的代表作,收有《教学合一》《中国师范教育建设论》《平民教育概论》《我们的信条》等名篇,全面反映了作者教育救国的思想。书中批判传统教育,倡导教育改革,强调平民教育,对现代教育者具有高屋建瓴的指导意义,让家长和学生明白什么是真正的教育。
上架时间:2018-06-01 00:00:00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已经获得合法授权,并进行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陶行知
主页
最新上架
- 会员
中国近代史纲要PBL教学体系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全国高科学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作者以该课程的全国统编教材为基础,结合多年来的PBL教学实践,成功地把教材体系转化为PBL教学体系,是与教材完全匹配的教师参考用书。其内容涵盖了从1840年直到今天中国的历史,分为上中下三篇。其中上篇“风云变幻八十年”包括近代中国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中国社会各阶级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辛亥革命等内容;中篇“翻天覆地三十年”包括马克思社科19万字 - 会员
校长专业发展的制度体系研究
本书从政策文本视角梳理了校长专业发展的制度体系,从政策执行视角探究了校长专业发展制度体系的实施情况;基于人力资源流程理论、权力制衡理论和组织理论等,提出了需要补充的制度;基于职业生涯发展和制度理论,提出了需要修复的制度;通过补充与修复,完善了基于政策设计的纵横结合的制度体系;基于新制度主义理论,重构了包括规制性、规范性和文化—认知性在内的校长专业发展制度体系;通过重构,形成了体现多元化制度主体要求社科17万字 - 会员
留学生群体与民国的社会发展
周棉等编著的《留学生群体与民国的社会发展》以民国时期政治和社会变迁进程为主要论述线索,按照清末—民国史的阶段性进程,建构大的纵向论述框架,以体现本课题历史学的学科本位;在各时段则以留学生群体的演变、角色和作用为基本考察内容,探讨本时段留学生和民国社会进程之间的互动关系。社科64.5万字 - 会员
中国民族教育评论(2019年第1期/总第1期)
《中国民族教育评论》是中南民族大学主办的集刊,聚焦中国民族教育理论和实践改革发展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以促进民族教育改革发展为主旨。集刊设有专家特稿、民族教育理论前沿、民族教育政策研究、民族教育改革与发展、民族教育史、国外民族教育动态、民族教育田野调查、博士论坛、学术综述等栏目。同时,将根据民族教育理论和实践改革发展的重要节点,设置民族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热点问题栏目进行专题讨论。社科18.2万字 - 会员
高考志愿填报指南:看就业、挑大学、选专业(2024年版)
《高考志愿填报指南:看就业、挑大学、选专业(2024年版)》以职业生涯规划为目标,针对院校[本科院校、高职(本科、专科)院校、独立学院、军事院校、港澳台高校等]和专业进行了“三维立体”的剖析。答疑解惑:以提要和问答形式阐述了高考志愿的政策动向、填报方法、技巧、注意事项、疑难问题。针对专业:详细介绍所有本科和专科专业的特点、选科要求、就业前景、考研方向、推荐学校等信息。针对学校:分省市绘制院校的地理社科63万字 - 会员
民国教育体制与中国现代文学
民国教育体制与中国现代文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民国教育体制确立后,文学课程被纳入民国教育体系中,一批专门从事中国现代文学创作的作家进入各级各类学校,讲授文学课程,由此开启了中国现代文学教育的历程,这为新文学在大学里的存在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民国教育培养下成长起来的作家,则以其富有创造性的文学作品,为民国文学教育的深入拓展提供了强力支持,这使民国文学教育与中国现代文学呈现出共同发展的新态势。社科32.8万字 当代大学生双创素质教育培养机制研究
本书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入手,针对大学生素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发展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的融合进行了分析研究;对大学生创新意识及能力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及能力培养、大学生创业机会的把握及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做了一定的介绍;还对大学生企业运营与管理创新、“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建设及“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策略做了简要分析;旨在摸索出一条适合大学生创新创业社科15.6万字- 会员
架海金梁:北京大学国际组织校友访谈录
本书采访了30多位在国际组织任职或实习的北大校友,通过故事、讲述、思考,多维度、多层面呈现出国际组织的工作内容与工作职责,跨年代、跨学科、跨岗位地展现着中国人、北大人在国际舞台上的风采与贡献。社科12.5万字 工匠精神与高校教育的融合培养
本书是一本关于工匠精神与高校教育的融合培育研究方面的学术专著,本书将工匠精神与高校教育相结合,探寻促进我国高校教育的创新对策,主要阐述了工匠精神培育的基础问题,对工匠精神培育融入高校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的必要性进行了深入探讨,以发展的眼光透视高校教育融合培育的路径。该书体现出工匠精神与高校教育的融合可以培养出具有工匠精神人才的重要作用,有效促进高校发展,提升高校教育水平,对从事高校教育专业的研究学者与社科15.4万字